•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五言七言歌行

    1. 七言歌行体和七言古诗有区别吗

    七言歌行与七言古诗之差异 首先,七言歌行出自古乐府,而七古则是七律产生之后别立的诗体,二者渊源不同.汉魏乐府有《长歌行》、《短歌行》、《燕歌行》、《齐歌行》、《艳歌行》、《怨歌行》、《伤歌行》、《悲歌行》、《鞠歌行》、《棹歌行》等,可以视为唐代歌行之祖.其中七言歌行,则是汉魏以来七言乐府歌诗自然的发展.清代吴乔《围炉诗话》尝云:“七言创于汉代,魏文帝有《燕歌行》,古诗有《东飞伯劳》,至梁末而大盛,亦有五七言杂用者,唐人歌行之祖也.”所谓古诗《东飞伯劳》,即《乐府诗集·杂曲歌辞》载录的《东飞伯劳歌》.故七言歌行出于汉魏、南朝乐府应无疑义.至于七言古诗,旧说它起于汉武帝时的《柏梁台诗》.然而《柏梁台诗》的作者有二十四人之多,每人一句,只能算是联句,算不得完整的七古.所以从诗体发生的角度说,二者不同源. 其次,就体式的主要特征而言,七古要求与七言律诗(包括七律、七排)划清界限.清王士禛《古诗平仄论》有云:“七言古自有平仄.若平韵到底者,断不可杂以律句.”七言古诗则有句脚多用三平调、句中不避孤平之类的讲究,这些都是对格律诗的反动.至于七言歌行,虽然初期部分作品在体式格调上颇与七古相似,然而在其演化过程中律化的现象却愈来愈严重.据王力《汉语诗律学》的统计,白居易《琵琶行》88句中律句与似律句共计53句,而《长恨歌》120句中律句与似律句占到百句之多.这种律化趋势的形成并非偶然,它是歌行体诗要求适宜歌唱而着意追求声韵和谐的结果. 其三,从文学风貌论,七古的典型风格是端正浑厚、庄重典雅,歌行的典型风格则是宛转流动、纵横多姿.《文章辨体序说》认为“七言古诗贵乎句语浑雄,格调苍古”,又说“放情长言曰歌”、“体如行书曰行”,二者风调互异.《诗薮》论七古亦云:“古诗窘于格调,近体束于声律,惟歌行大小短长,错综阖辟,素无定体,故极能发人才思.李、杜之才,不尽于古诗而尽于歌行.”则在七古、七律之外,因其风格的差异视七言歌行别为一体.《昭昧詹言》说“七言古之妙,朴、拙、琐、曲、硬、淡,缺一不可.总归于一字曰老”,又说“凡歌行,要曼不要警”.“曼”即情辞摇曳、流动不居;“警”即义理端庄、文辞老练.这些评论,都揭示了七言古诗与歌行在美感风格方面的不同.尽管在具体的诗歌创作中,以七古的笔法写歌行、以歌行的笔法写七古,一度成为时尚,然而在总体上仍不难看出二者之间的差异.举例来说,杜甫《寄韩谏议注》、卢仝《月蚀诗》、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李商隐《韩碑》等,只能是七言古诗;而王维《桃源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长恨歌》、韦庄《秦妇吟》只能是七言歌行.二者之间的区别是明晰的.。

    2. 为什么五言古诗没有歌行,而七言尽是歌行,没有古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

    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唐代以前的古诗体是一种不讲究格律,也没有字数句数限制的诗体。

    唐以后,由于近体诗的产生,诗人为了将古体诗与新兴的格律诗相区别,便有意模仿汉魏六朝古诗的写法,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定,从而形成了唐代古体诗的固定模式。其结果就是把唐以前完全自由的诗体,变成一种处于格律诗与自由诗之间的半自由诗。

    古体诗的字数和诗行:古体诗没有固定的诗行,也不会有固定的体式。所有古体诗都是按照诗句的字数分类。

    四字一句的称四言古诗,简称四古;五字一句的称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四言诗,远在《诗经》时代就已被人们采用了。

    但至唐代却逐渐衰微,写它的人很少了。所以古体诗仍以五言、七言为代表。

    五言古诗,是古体诗的正统,写的人很多。七言古诗,不是古体诗的主流,这是它起源较晚的缘故。

    所以,七言股风颇受七言近体诗的影响。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都是字数整齐的古体诗。

    另有一类杂言古诗,诗行里的字数长短相杂,参差不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是拟古体诗。

    3. 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他们

    五言古诗是汉、魏时期形成的一种新诗体。

    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也相当自由,但句式——每句五言却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它既不同于汉代乐府歌辞,也不同于唐代的近体律诗和绝句,故称五言古诗。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

    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

    律诗由八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律诗。律诗由八句组成,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

    绝句是近体诗的一类:由四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绝句,七字句的称七言绝句。

    4. 什么是七言律诗

    律诗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聨」。「颔联」和「颈联」必须对偶;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

    近体诗又名今体诗,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有别而得名。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二种,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

    绝句及律诗又有五言、七言之分。五言绝句自汉魏五言古诗来。

    七言绝句由南北朝乐(歌行)小诗演变而来。

    5. 七言古诗和七言歌行有何有何区别

    七言古诗和七言歌行还是有区别的。

    首先,二者渊源不同。七言歌行源于古乐府,汉魏乐府中的《长歌行》、《短歌行》、《燕歌行》、《齐歌行》、《艳 歌行》、《怨歌行》、《伤歌行》、《悲歌行》、《鞠歌行》、《棹歌行》可视为唐代 歌行之祖。

    而七古则是七律产生之后别立的诗体。其次,二者体式特征不同。

    七言古诗句脚多用三平调、句中不避孤平; 七言歌行初期在体式格调上与七古相似,因歌行要适宜歌唱而着意追求声韵和谐,渐渐出现律化的现象。最后,二者文学风貌不同,七言古诗端正浑厚、庄重典雅,七言歌行则宛转流动、纵横多姿。

    6. 李白写的古诗,五言七言都行,要快,急

    蜀道难作者:李白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躔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虺,砰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按】六朝《瑟调曲》旧题【蚕丛、鱼凫】古蜀国王【太白】太乙,秦岭峰名【山摧】《华阳国志·蜀志》载秦惠文王下嫁五个女给蜀王,蜀派五力士迎娶。

    返回梓潼,遇一大蛇钻入山洞,五力士共拉蛇尾,结果山被拉塌,力士与女皆压死,山也分为五岭。【六龙】神话中替太阳驾车的羲和日赶六龙载太阳神在天空从东到西行【高标】最高峰【青泥】岭名,为唐入蜀要道。

    《元和郡县志》“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在今陕西略阳县。

    【扪参历井】参、井,皆星宿名。参是蜀的分野,井是秦分野。

    (古认为地上某地区与天上某星宿相应,叫分野)【子规】杜鹃鸟。据《华阳国志·蜀志》,古有蜀王杜宇,号望帝,后禅位出奔,其时子鹃鸟鸣,蜀人因思念杜宇,故觉此鸟鸣悲切。

    【剑阁】四川剑阁县北七里大、小剑山间的一座雄关,即剑门关。西晋张载《剑阁铭》“一夫荷戟,万夫趑趄。

    形胜之地,非亲勿居”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天姥】在浙江天台,近临剡溪,据说登山者听见过仙人天姥唱歌【谢公屐】《南史·谢灵运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

    常着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天鸡】《述异记》“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鸡皆随之鸣”【金银台】郭璞《游仙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折腰】陶渊明曾叹“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清平调作者: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按】唐玄宗与杨贵妃赏牡丹于沉香亭,召李白作清平调三首,谱入乐府。

    这也是李白一生所唯一的谄媚。

    7. 七言歌行的介绍

    七言歌行体出自古乐府,首创于魏文帝曹丕的《燕歌行》,而兴盛于唐代。是一种特殊体例,在诗题中常见有“歌”、“行”的字样。是一类可以配乐歌唱的诗歌体裁。一般句数不定,而每句字数也不是固定的,可以杂以三言、五言句,但是以七言为主。七言歌行创作的目的是拟歌词,其体性是由适于作演唱的歌词所决定的。

    8. 求楚辞体,乐府诗,歌行体,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怀

    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这是一种分法。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长律一类。宋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诗和近体诗两类。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咏物诗,'思乡诗,送别诗,怀古诗

    按内容:

    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物诗、悼亡诗、行旅诗、闺怨诗、战争诗、抒情诗、叙事诗

    按形式:

    古诗分类 古体诗 乐府 律诗 绝句

    古诗分类-古体诗-乐府-律诗-绝句

    《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长律一类。宋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诗和近体诗两类。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古体和近体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后的诗人仍有写古体诗的。 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古体诗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 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

    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乐府。魏晋和唐 代以及其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例如《敕勒歌》《木兰诗》《孔雀东南飞》《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乐府诗。乐府产生於汉代,本来是配音乐的,所以称为“乐府”或“乐府诗”。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到了唐代以后,文人摹拟这种诗体而写成的古体诗,也叫“乐府”,但是已经不再配音乐了。由於隋唐时代逐渐形成了新音乐,后来又产生了配新音乐的歌词,叫做“词”。词大概产生於盛唐。在乐府衰微之后,词产生之前的一个过渡时期,配新乐曲的歌辞即采用近体诗。像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调》,都是近体诗的形式。

    近体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于句数上。绝句共有四句,律诗共有八句。

    律诗共有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

    绝句又叫"截句"。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是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则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