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纪事许浑
1. 唐朝诗人许浑的所有资料
许浑 唐代诗人。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生卒年不详。大和六年 (832)进士。任当涂、太平县令。大中三年(849),为监察御史,"抱疾不任朝谒,坚乞东归"(《乌丝阑诗自序》),居润州丁卯村舍。后复起为润州司马。历虞部员外郎,睦、郢二州刺史,世称许郢州。晚年退居丁卯村舍,辑缀诗作,因名《丁卯集》。
许浑以登临怀古见长。名篇如《咸阳城东楼》、《金陵怀古》、《故洛城》、《凌□台》,追抚山河陈迹,俯仰古今兴废,颇有苍凉悲慨之致。但往往限于伤今吊古,别无深意,读多难免有落套之感。其宦游、寄酬、伤逝诸作,亦时有佳句,如"马上折残江北柳,舟中开尽岭南花"(《暮宿东溪》),"两岩花落夜风急,一径草荒春雨多"(《郑秀才东归凭达家书》),都能在写景中托寓情思,婉丽可讽。而意境浅狭,气格卑弱,是其通病。
其诗现存 500首左右,无一首古体。近体以五、七言律诗居多,圆稳工整,属对精切,致有"声律之熟,无如浑者"(田雯《古欢堂集·杂著》)的赞语。但也有人批评他"专对偶"、"工有余而味不足"(方回《瀛奎律髓》)。一般说来,他的警句常出现在第二联,如"溪云初起日沉阁(一作"谷"),山雨欲来风满楼"(《咸阳城东楼》)、"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故洛城》),而到后半篇往往流于平沓,各首间句意也时见复出。他喜欢将律句三字尾的声调改为"仄平仄"对"平仄平",以显示拗峭变化,为后人所仿效,称作"丁卯句法"。
《丁卯集》2卷,有明汲古阁刻本及《四部丛刊》影印的影宋写本。涵芬楼影印宋蜀刻本,题名《许用晦文集》,多拾遗2卷。《唐诗百名家全集》本所收,则于正集2卷外,有续集1卷,续补1卷、集外遗诗1卷,较为完备。《全唐诗》析为11卷,有相当数量诗篇与杜牧及他人诗作重见互出。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2. 唐代诗人许浑属什么生肖
g不好意思,因为生卒年不详,所以太行山不到低不,只好把他的资料给你看一下:许浑 唐代诗人。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生卒年不详。大和六年 (832)进士。任当涂、太平县令。大中三年(849),为监察御史,"抱疾不任朝谒,坚乞东归"(《乌丝阑诗自序》),居润州丁卯村舍。后复起为润州司马。历虞部员外郎,睦、郢二州刺史,世称许郢州。晚年退居丁卯村舍,辑缀诗作,因名《丁卯集》。
许浑以登临怀古见长。名篇如《咸阳城东楼》、《金陵怀古》、《故洛城》、《凌□台》,追抚山河陈迹,俯仰古今兴废,颇有苍凉悲慨之致。但往往限于伤今吊古,别无深意,读多难免有落套之感。其宦游、寄酬、伤逝诸作,亦时有佳句,如"马上折残江北柳,舟中开尽岭南花"(《暮宿东溪》),"两岩花落夜风急,一径草荒春雨多"(《郑秀才东归凭达家书》),都能在写景中托寓情思,婉丽可讽。而意境浅狭,气格卑弱,是其通病。
其诗现存 500首左右,无一首古体。近体以五、七言律诗居多,圆稳工整,属对精切,致有"声律之熟,无如浑者"(田雯《古欢堂集·杂著》)的赞语。但也有人批评他"专对偶"、"工有余而味不足"(方回《瀛奎律髓》)。一般说来,他的警句常出现在第二联,如"溪云初起日沉阁(一作"谷"),山雨欲来风满楼"(《咸阳城东楼》)、"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故洛城》),而到后半篇往往流于平沓,各首间句意也时见复出。他喜欢将律句三字尾的声调改为"仄平仄"对"平仄平",以显示拗峭变化,为后人所仿效,称作"丁卯句法"。
《丁卯集》2卷,有明汲古阁刻本及《四部丛刊》影印的影宋写本。涵芬楼影印宋蜀刻本,题名《许用晦文集》,多拾遗2卷。《唐诗百名家全集》本所收,则于正集2卷外,有续集1卷,续补1卷、集外遗诗1卷,较为完备。《全唐诗》析为11卷,有相当数量诗篇与杜牧及他人诗作重见互出。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3.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谱曲入画.你是怎么理
我觉得这句话概括得非常好。
歌和画是两种古老而常见的重要艺术形式,谱歌作画这两种艺术行为虽然过程或许艰辛,但是乐在其中,特别一个好的作品出来的时候。
说诗歌是他俩的结晶,就把诗歌的艺术价值很明显地突出来了,也说出了诗歌的主要来源渠道:就是在谱歌作画的过程中,由这两种文雅艺术行为激发起的一种神秘情绪--诗情,促使我们脑中突生灵感,冷不丁就吟出一个佳句,甚至一首传世佳作。
其实诗、歌、画本就是紧密相连的,如果需要一个佐证的话,不是有人赞叹唐代诗人王维的诗画作品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嘛!
回头想想我大学那阵写诗,没有什么灵感的时候,就去一个人去听歌,往往诗情涌溢,时常能吟出几个好句。
以上个人浅见。
4. “孤进是什么意思
1.特别求取上进,谓非常出色。
2.指成就突出﹑特别出色的人。 词语分开解释: -------------------------------------------------------------------------------- 孤 : 孤 gū 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孤儿。
遗孤。托孤。
孤寡鳏独(孤儿,寡妇,无妻或丧妻的人,年老无� 详细>> 进 : 进(进) jìn 向前或向上移动、发展,与“退”相对:前进。上进。
推进。跃进。
进退。进取。
进击。� 详细>>。
5. 洛阳道中 许浑
【作者:许浑】 【年代:唐朝代】 【诗文】: 洛阳多旧迹,一日几堪愁。
风起林花晚,月明陵树秋。 兴亡不可问,自古水东流。
. 【出处】: 全唐诗:卷531-43Xu Hun 许浑 唐代诗人。字用晦,一作仲晦。
润州丹阳(今属江 苏)人。生卒年不详。
大和六年 (832)进士。任当涂、太平县令。
大中三年(849),为监察御史,“抱疾不任朝 谒,坚乞东归”(《乌丝阑诗自序》),居润州丁卯村 舍。后复起为润州司马。
历虞部员外郎,睦、郢二州刺 史,世称许郢州。晚年退居丁卯村舍,辑缀诗作,因名 《丁卯集》。
许浑以登临怀古见长。名篇如《咸阳城东楼》、《金 陵怀古》、《故洛城》、《凌□台》,追抚山河陈迹,俯 仰古今兴废,颇有苍凉悲慨之致。
但往往限于伤今吊古, 别无深意,读多难免有落套之感。其宦游、寄酬、伤逝 诸作,亦时有佳句,如“马上折残江北柳,舟中开尽岭 南花”(《暮宿东溪》),“两岩花落夜风急,一径草 荒春雨多”(《郑秀才东归凭达家书》),都能在写景 中托寓情思,婉丽可讽。
而意境浅狭,气格卑弱,是其 通病。 其诗现存 500首左右,无一首古体。
近体以五、七 言律诗居多,圆稳工整,属对精切,致有“声律之熟,无 如浑者”(田雯《古欢堂集·杂著》)的赞语。但也有 人批评他“专对偶”、“工有余而味不足”(方回《瀛 奎律髓》)。
一般说来,他的警句常出现在第二联,如 “溪云初起日沉阁(一作“谷”),山雨欲来风满楼” (《咸阳城东楼》)、“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 殿高”(《故洛城》),而到后半篇往往流于平沓,各 首间句意也时见复出。他喜欢将律句三字尾的声调改为 “仄平仄”对“平仄平”,以显示拗峭变化,为后人所 仿效,称作“丁卯句法”。
《丁卯集》2卷,有明汲古阁刻本及《四部丛刊》影 印的影宋写本。涵芬楼影印宋蜀刻本,题名《许用晦文 集》,多拾遗2卷。
《唐诗百名家全集》本所收,则于正 集2卷外,有续集1卷,续补1卷、集外遗诗1卷,较为完 备。《全唐诗》析为11卷,有相当数量诗篇与杜牧及他 人诗作重见互出。
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陈伯海) 相关资料: 说青阳元处士墓 □ 李 晖 历代修撰和印行的池州地方志书,被文坛和学术界引用最多而又视为最有史料价值的,则是明代成书的《嘉靖池州府志》。
这部著名地方文献出版的具体时间,是明世宗皇帝的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就是这部方志大典里,留下了这样一条令人寻味的历史信息:“元处士墓,在青阳县七里云鹤山麓。”
这一“信息”,也给后人带来一些需要解析的问题。诸如:这位“元处士”何许人物?他有何功绩或名望,值得府志为他的墓地撰文留存?他又为何死后葬于青阳县境内“云鹤山麓”,等等。
追溯、探索和解析这些问题,对了解和认识历史上的池州,尤其是唐朝的池州,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 要想能解析上述这些问题,首先得弄清楚“元处士”这个人。
据我多年对池州的历史考察,以及池州相邻的皖南的原宣城地区、徽州地区的历史探索,综合文献史料和文物遗存,认定这位“元处士”,当是 唐代大诗人杜牧《樊川诗集》中《赠宣州元处士》、《题元处士高亭》诗题里的“元处士”。除此之外,整个皖南历代再也无“元处士”的称谓了。
从《樊川诗集》原注中可知,这位“元处士”的名字是元孚。据缪钺先生《杜牧年谱》、《杜牧传》等著作,考证出杜牧与元孚的相识与结友,是在杜牧第二次任宣歙观察使幕府吏期间,即唐文宗皇帝的开成二年(公元838年)秋末至开成四年(公元840年)初春。
在这一期间,与元孚交往的还有唐才子许浑。因为这期间许浑正在宣州辖属的当涂县任官。
许浑写有《题宣州元处士幽居》、《灞上逢元处士东归》、《元处士自洛归宛陵山居见示詹事相公饯行之什因赠》、《冬日宣城寺赠元孚上人》等。许浑诗题中所见的“灞上”“东归”的元处士,所归城是宣州;“自洛归宛陵”的,归的依然是宣州,因为“宛陵”历来是宣州的代称和别名。
诗题还透露出“元处士”的真名以及他的僧人身份。因为“上人”,即是僧人。
古代文坛上,历来有将有德、智、善行的高品佛僧,一式地赞称之为“上人”的习惯。这种“习惯”,至少起之于晋代,《世说新语·文学篇》的注中,就引用了晋朝大书法家王右军(王羲之)对僧人用过这种称谓。
在《全唐诗》和其他诗集中,更可以见到诸多的这个对僧人为“上人”称谓。 《全唐诗》在收录元孚诗作时所留下的作者小传这样写道: “元孚,宣城开元寺僧。
与许浑同时。或曰楚中僧。”
《全唐诗补编》在“补”元孚诗作时,亦附有相同的作者小传。“宣城开元寺”,始建于晋惠帝永安元年(公元304年),原名永安寺,唐名开元寺,唐之后名是景德寺。
《名胜志》称其为“若兰中之最胜者”。“若兰”者,寺院也。
可知其在佛门中的重要地位。据《唐会要》记载:“(唐)天授元年(公元690年)十月二十九日,两京及天下诸州,各置大云寺一所。
至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六月一日,并改为开元寺。”可知,宣州开元寺在武则天授元年至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之间,曾名之为“大云寺”。
“开元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