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全唐诗崔颢黄鹤

    1. 有一首诗,其中一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

    唐朝诗人崔颢的《登黄鹤楼》也名《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

    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2.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3.乘:驾。

    4.去:离开。

    5.空:只。

    6.返:通返,返回。

    7.空悠悠:深,大的意思

    8.悠悠:飘荡的样子。

    9.川:平原。

    10.历历:清楚可数。

    11.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12.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13.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

    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14.乡关:故乡。

    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

    2. 崔颢《黄鹤楼》全文

    原文如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释义: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扩展资料

    《黄鹤楼》创作背景: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作者简介:

    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

    参考资料:黄鹤楼-搜狗百科

    3. 黄鹤楼崔颢诗歌背景以及翻译

    一、古诗——《黄鹤楼》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悠悠:久远的意思。

    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

    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位于长江、汉水夹角地带,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鹦鹉洲:位于汉阳东南二里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东汉末年,黄祖杀祢衡而埋于洲上,祢衡曾作过《鹦鹉赋》,后人因称其洲为鹦鹉洲。

    乡关:故乡。

    【韵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白云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简析】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二、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三、作者简介:

    崔颢 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4. 崔颢黄鹤楼赏析

    一、赏析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 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二、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三、翻译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四、朝代 唐 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

    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二、作者简介 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

    《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

    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

    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

    然行履稍劣,好(蒱)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

    颢至献诗,首章云:“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儿无礼!不与接而入。

    颢苦吟咏,当病起清虚,友人戏之曰:“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诗瘦耳!”遂为口实。天宝十三年卒。

    有诗一卷,今行。(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他诗名很大,但事迹流传甚少,现存诗仅四十几首。

    崔颢曾为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鹤楼 (唐代崔颢所作七言律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崔颢。

    5. 崔颢的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

    黄鹤楼 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赏析:首联 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

    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

    “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

    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颈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2]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

    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6. 崔颢的《黄鹤楼》中以写景出的名的诗句

    黄鹤楼

    崔颢。朝代:唐。选自《全唐诗》卷一三零。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韵译】:

    从前的仙人早已驾着黄鹤飞去,

    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仙人驾着黄鹤再也不会回来了,

    千百年来只有白云依旧在天空中飘泊。

    站在黄鹤楼上遥望着晴空下的汉阳平原,树木郁郁葱葱,分明可数,

    放眼望去,鹦鹉洲上,草木长得十分茂盛。

    傍晚时分,我还在遥望自己的故乡在哪里,

    江上烟雾弥漫,波涛汹涌真是让人感到发愁 ,却又勾起了我的思乡之情!

    解词

    历历:分明可数。

    汉阳:今属武汉市,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鹦鹉洲:长江的沙洲,后来被淹没。

    乡关:故乡。

    【简析】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这首诗的意思是: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7. 崔颢的《黄鹤楼》中以写景出的名的诗句

    崔颢,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千古佳作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韵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白云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