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是怎么流传至今的

    1. 唐诗是怎样流传的

    一、呈示寄赠 这是当时最普遍的方式,如李白的诗《赠汪伦》《沙丘城下寄杜甫》,孟浩然的《秋登万山寄张五》,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有些诗虽不以“寄”“赠”为题,但也是赠送给别人的,如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有时诗人直接把自己的新作向友人吟诵,如杜甫的诗友苏涣曾到杜甫船上拜访,当面吟诵自己的诗给杜甫听。

    二、投诸名流 唐代许多举子文士为了获得声誉,顺利及第,往往会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献给当时的名流,以显露自己的才华,提高自己的身价。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就是献给张丞相的一首干谒诗。

    再如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是献给当时官水部郎中张籍的一首诗。 三、即席赋咏 不少诗人才华横溢,即席吟诗,出口成章,文采斐然,如王勃的《滕王阁》,郑谷的《席上贻歌者》。

    大历年间卢纶、李端等所谓“十才子”,常奔走于王公贵戚的宴席上赋咏酬答,从而名声大震。 四、墙壁题诗 驿馆、驿亭、寺观等公共场所的墙壁、柱子成为唐代诗人约定俗成的诗歌“发表园地”。

    如宋之问的《题大庾岭北驿》,骆宾王的《在狱咏蝉》。白居易在《蓝桥驿见元九题诗》中说:“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唐代诗人也喜欢在名胜古迹上“发表”诗作,据记载,饶州干越亭上的题诗达上百首。晚唐诗人张祜曾在全国各地几十座著名寺观里题过诗。

    五、诗板题诗 这是中唐之后较为流行的一种方式,即用诗板题诗,然后挂起来,供人阅读。晚唐咸通年间,诗人薛能经过蜀地泉亭,曾看见“亭中有诗板百余”,可见诗板题诗在当时很普遍。

    设立诗板的多是当地县令、寺观主人等。他们请过路的人留下诗篇,以求为本地、本寺观增光添彩。

    如秭归县令繁知一听说大诗人白居易要路过巫山,就事先在巫山神女祠墙壁上用大字写上“苏州刺史今才子,行至巫山必有诗”,目的是请白居易留诗。 六、题画之诗 诗人在绘画作品上面题诗,画旁有诗,诗旁有画,诗画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画以诗名,诗以画名。

    如韦庄的《金陵图》就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有感而发,挥笔在画上题诗。

    2. 唐诗宋词后世通过什么方式流传至今

    诗词著作流传下来主要有三种方法:

    第一,它本来就是刻在石壁、鼎上,想要让它磨灭还是比较困难的,比如说韩愈他去爬了华山,真的在山上被吓尿,从此再也不登华山,于是题诗一首刻在华山,今天都能看到——洛邑得休告,华山穷绝陉,悔狂已咋指,垂诫仍镌铭。

    第二,责任感爆表的人去收集修书,说到现在为什么能看到唐诗,其实应该感谢这个人,大明天启年间这个叫胡震亨的中年人,决定辞官回家,编一本最全的《唐诗》,他不但收录诗歌,还编写诗人自传,从藏书阁到书信到手记,统统都翻出来编撰。最终,10年时间,一千零三百卷的《唐诗统签》问世了,他还又花了7年时间编撰了《李诗通》。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口口相传,言传身教。三岁小儿都知道背三字经,人人都知道李杜诗篇好光焰万丈长,哪怕就是换了朝代,依然会被这些文化所折服。

    3. 唐诗宋词后世通过什么方式流传至今

    诗词著作流传下来主要有三种方法: 第一,它本来就是刻在石壁、鼎上,想要让它磨灭还是比较困难的,比如说韩愈他去爬了华山,真的在山上被吓尿,从此再也不登华山,于是题诗一首刻在华山,今天都能看到——洛邑得休告,华山穷绝陉,悔狂已咋指,垂诫仍镌铭。

    第二,责任感爆表的人去收集修书,说到现在为什么能看到唐诗,其实应该感谢这个人,大明天启年间这个叫胡震亨的中年人,决定辞官回家,编一本最全的《唐诗》,他不但收录诗歌,还编写诗人自传,从藏书阁到书信到手记,统统都翻出来编撰。最终,10年时间,一千零三百卷的《唐诗统签》问世了,他还又花了7年时间编撰了《李诗通》。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口口相传,言传身教。三岁小儿都知道背三字经,人人都知道李杜诗篇好光焰万丈长,哪怕就是换了朝代,依然会被这些文化所折服。

    4. 历史上最差的诗词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虽然历史上优秀诗人灿若繁星,优秀诗词不计其数,但真正要写出一首满堂喝彩、万世流芳的佳作,却是一件艰苦卓绝的事情。那么,历史上最差的诗词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诗歌传统的国度,先贤们写下许多优秀诗篇,如瑰宝一样,至今还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闪光,并流传千古。好诗流传千古,差诗同样也流传千古。不同的是,好诗流传是因为后人的共鸣,而劣诗却被当作笑料,记录在逸闻趣事中,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要想写一着好诗,不仅要下读破万卷书的功夫,而且要有一双慧眼,一颗慧心,一支灵动的笔,并经历漫长的训练。因此贾岛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叹息;卢延让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经历;杜甫则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真实体会。

    想做一个志向远大的诗人,如果没有这一艰苦卓绝的过程,收获的便只能是劣诗。80后走四方论坛认为,非但不能赢得“诗豪”、“歌豪”之名,反而会被讥为“杜撰”,臭名远扬。

    历史上有种现象,凡歌功颂德、吹牛拍马之类的诗歌,很少有传世精品。甚至一些优秀诗人,一旦创作马屁诗,往往质量平平,贻笑大方。解缙是明朝大学者、大文豪,《永乐大典》总编辑,与杨慎、徐渭并称明代三大才子,曾是朱元璋最欣赏、最信任的大臣,官至内阁首辅。

    有一次,解缙陪朱元璋在御花园钓鱼,解缙钓到了鱼,朱元璋却一无所获。解缙看到朱元璋面色不悦,便吟了一首《钓鱼诗》:数尺丝纶落水中,金钩抛去永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朱元璋一听,果然转忧为喜。不过,解缙的才名和人格却因这首马屁诗损毁不浅。

    近世军阀张宗昌,人称“三不知”将军:不知手下兵有多少,不知家里钱有多少,不知自己的姨太太有多少。张宗昌土匪出身,胸无点墨,却好吟诗,甚至整理出一本《效坤诗钞》,到处送人。

    他的诗作《游泰山》:远看泰山黑糊糊,上头细来下头粗。如把泰山倒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

    《大明湖 》:大明湖,明湖大,大明湖里有荷花,荷花上面有蛤蟆,一戳一蹦达。

    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曾评价张宗昌的诗不脱“丘八”习气,并把它当作笑料,记录在随笔集《春游纪梦》中,流布天下。

    唐代史思明和安禄山发动了“安史之乱”,安禄山死后,史思明自立为大燕皇帝,继续叛乱,并率军西征。攻占洛阳后,恰逢樱桃成熟的季节。俗话说:“洛阳樱桃甲天下”,史思明让人摘来新鲜樱桃,与手下那批捍将们战隙寻欢,饮酒作乐。

    史思明品尝着新鲜的樱桃,忽然思念起儿子、怀王史朝义来。于是,他安排专人,快马加鞭,给留守燕京的儿子送去一篮樱桃,说一半给儿子,一半给宰相周贽,还当场附庸风雅地写了一首《樱桃诗》:樱桃一篮子,半青一半黄,一半与怀王,一半与周贽。

    尽管身边人纷纷恭维皇帝才华横溢,但也有人善意地提醒说,若把三句和四句对调一下,才合韵律。史思明一听,气不打一处来,怒道:我儿子岂能屈居周贽之下?

    大家听后,差点儿没喷饭。不过,他虽然爱子情深,但他那儿子也狼心狗肺,后来竟然发动兵变,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史思明这首拙劣的《樱桃诗》,伴随着这则故事而“流传千古”了。

    北宋年间,石介曾作《三豪诗送杜默师雄》一诗,盛赞石延年、欧阳修、杜默(字师雄)三人的才华,说石延年豪于诗,欧阳修豪于文,杜默豪于歌。

    石延年、欧阳修才气卓绝,冠以“豪”,可谓实至名归。杜默特别爱写诗,但诗才拙劣,其诗多不合格律,常常闹笑话,以致后人把言事不合格者比喻为“杜撰”,“杜”说的就是杜默。

    苏东坡读过杜默一首《送守道六子诗》,诗曰:“学海波中老龙,圣人门前大虫。推倒杨朱墨翟,扶起仲尼周公。”这种诗才也被石介列为文坛“三豪”之一,苏东坡深感反胃,忍不住打趣说:我看杜默的豪气,那正是京郊学究先生,饮了私酒、吃了瘴死牛肉,醉饱后所发!

    苏东坡还把这件事记录在《东坡志林》中,广为流传,闻者无不笑倒。杜默这首毫无韵味、形同白开水的诗歌,也随《东坡志林》而“流传千古”。

    5. 唐诗流传至今大约有多少诗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诗歌的繁荣时代。流传至今有近五万首诗歌。这些诗,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其中有不少诗具有完美的艺术形式和较好的思想内容,到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si=2

    唐诗词:

    康熙年间最后的版本《全唐诗》收诗49403首,句1555条,作者共2873人。乾隆年间辑补《全唐诗》3次,第一次补诗72首,句279条。今人王重民辑据敦煌遗书补176首,孙望补诗740首又87句,童养年补诗1158首又243句。以上四种,由中华书局合编成《全唐诗外编》出版。据此,唐朝流传至今的诗有50209首,断句残篇2164条。

    唐诗是怎么流传至今的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