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科技发明与唐诗评课

    1. 【听古诗评课稿】

    《泊船瓜洲》是小学语文的一篇课文,这节课根据新课程标准王老师引导学生参与读、讲、背、写的语文实践,体现了三点。

    1.学生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过程实质所决议的,学是内因,教是外因,教只有通过学才干起作用。

    只有尊敬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觉地投身于学习中,才干保证落实主体地位。这节课从三方面做了努力。

    一是时间上给予保证,力避逐字逐句的梳理剖析,节约时间让学生多读多写;二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控制学习方法;三是教者平等地看待学生。课始与学生约定学习方法,课中撒手让学生学习、重视良好习惯的培育,课后留给学生广阔的学习与摸索空间。

    2.面向全体,着眼发展。教者尊敬每个学生,让全班学生都有展示的机遇,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与方法,学生在课内点击课件材料自学,回家通过软盘自学,沟通了课内课外,拓展了学习空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落实了思想教育内容。这节课力求通过学生的语文实践中感悟内容,在拓展延伸中初步感知祖国文化遗产的丰盛,进而培育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的情绪。

    2. 幼儿园大班(现在科技发明多)活动反思

    这个月我班都在开展"我爱我的祖国"的主题活动,这周上了一节科学活动"四大发明"。

    我将活动的目标定"了解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知道这些发明创造对人类的作用","为我国古代的发明创造感到自豪和骄傲"。 由于四大发明与孩子的日常生活有一定距离,因此如何找到切入点,让孩子切身感受到四大发明对我们日常生活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我首先从最接近幼儿生活的"造纸术"入手,运用图片演示,帮助幼儿初步了解古代造纸的流程,让幼儿感受"造纸术"的发明,对生活的重要意义,也让幼儿感受到一张纸从原料到成品是何等不容易,懂得了应该节约用纸。 整个活动结束后,我感到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对于四大发明的介绍重点不够突出,与幼儿生活联系密切的如 "造纸术"和"印刷术"应该定为重点详细介绍,而离幼儿生活较远的"指南针"、"火药",应该简单介绍。

    在教具准备上,除了利用图片教学外,对于能够收集到的材料,还是应该以实物呈现为佳,这样能够幼儿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感受。

    3. 科技发明

    1 科技发明基础门

    第一节 什么叫科技发明 第二节 科技发明的类型与范围 第三节 发明源泉的认识 第四节 能量的基本概念 2 世界科技发明提要门 第一节 古代科技发明 第二节 近代科技发明 第三节 现代科技发明 第四节 半个世纪来影响人类生活的十大科技发明 第五节 中国四大发明对人类的贡献 3 科技发明者的成才要素 第一节 立志献身,百折不挠 第二节 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第三节 严谨踏实,一丝不苟 第四节 注意观察,把握机遇 第五节 诚实谦逊,团结合作 第六节 错误失败,正确对待 第七节 功成名利,淡泊善待 4 科技发明者的创造性思维 第一节 求异思维 第二节 辐射思维 第三节 辐辏思维 第四节 类比思维 第五节 灵感思维 第六节 其他思维 5 科技发明技法 第一节 组合法 第二节 移植法 第三节 替代法 第四节 变革法 第五节 逆向法 第六节 联想法 第七节 信息法 6 科技发明的过程 第一节 科技发明的一般步骤 第二节 课题选择与目标确立 第三节 完成课题的工作方法 第四节 设计、绘图及模型制作 第五节 实验、测试及数据处理 第六节 课题的总结与成果鉴定 第七节 工作报告与科学论文的撰写 7 科技成果的转化 8 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 9 专利的基础知识 10 专利文献 11 专利的申请与授权 12 专利的实施、转化与保护 附录一 世界科技发明年表 附录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4. 古诗春晓怎样去评课

    总评:整堂课教师设计思路清晰,环节紧凑。

    能较好地引导学生识记生字,理解诗意。教师基本功扎实,素质较高。

    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 孟浩然的五言绝句《春晓》,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艺术构思极佳,表现手法清新畅达,辞简意深,具有深沉含蓄、回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首句“春眠不觉晓”,开门见山,点明了主题“春”与“晓”。

    在浓郁的春光中,诗人以切身的感受告诉人们,明媚的春光让人陶醉,沉沉睡去直到天亮还不知道天已经亮了。 第二句“处处闻啼鸟”,通过听觉来描摹春天早晨的景象。

    鸟儿婉啭的啼鸣声唤醒了沉睡中的诗人,当他张开眼睛,才知道天已大亮。“处处”都能闻听到小鸟的喧鸣,给人春色无边无际的联想,鸟语花香,春光绚丽,美好的春色令人赞叹。

    第三句“夜来风雨声”,是诗人醒来之后的联想,而这对于“夜”的联想,是因为“晓”而引发的。置身于春天的早晨,在赞赏明媚的春光之余,诗人因珍春而转为惜春,他回想起昨夜入耳的声声风雨,会有什么样的担忧呢? 第四句“花落知多少”,是诗人因回想起昨夜风雨交加,不知遭受风雨侵袭的似锦繁花,一夜之间掉落了多少,惜春之情溢于言表。

    《春晓》一诗字简意深,短短的二十字,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前二句描绘出盎然春意,通过“不觉晓”反衬出睡之深,诗人是因为陶醉于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春色而沉沉入睡,当他被“处处”的鸟鸣声唤醒,刚醒来那一刹那间的感觉是“啼鸟”衬托出的鸟语花香。

    此时诗人的心情是喜悦的,然而当他想起了昨夜的风雨声,短暂的喜悦就被深沉的忧虑所替代,无情的风雨在一夜之间不知又摧毁了多少如同花儿般美丽的生命。 孟浩然(公元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湖北襄阳人。

    少好节义,喜拯人患难。早年隐居襄阳附近鹿门山,后游学吴越。

    年四十游京师长安,曾于太学赋诗,满座皆惊叹嗟服,无敢与其争锋,应试进士未被录取。 王维赏识孟浩然才华,私自邀请孟浩然入内署,适逢唐玄宗至,慌乱中孟浩然藏匿于床下,唐玄宗有所觉察,王维实话实说,唐玄宗闻言甚喜,说:“朕闻其人未见也,何惧而匿?”诏命孟浩然出见,问其诗,孟浩然自诵《岁暮归南山》一诗:“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唐玄宗听到诗中有“不才明主弃”之句,怫然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嘱其回乡,孟浩然怅然而归。

    张九龄主政荆州时期,曾召孟浩然为幕僚,不久孟浩然因患背疽辞世。 纵观孟浩然一生,主要是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所以他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风光的居多,并以其见长,形成清新淡远的独特艺术风格。

    与他同时代的李白,对他评价甚高,在《赠孟浩然》一诗中,李白这样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邓老师很好地把握住诗人笔下的明媚春意结构课堂教学环节,一组写春的诗句配于漂亮的图画,虽然窗外春寒正料峭,可课堂春意却温暖。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浓春(睡)不消残酒,春正浓,人先醉。一年级的小朋友被老师的一组描写春天的图画和诗句陶醉。

    课堂入情入景,师生(也包括观课老师们)融入春的氛围,开始书空课题,进入课文学习。 师生合作,读悟结合。

    孩子们对诗句的理解非常准确,一年级学生那么稚嫩,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却是一次又一次的令人“颔首”与惊叹!你看,孩子们能够说出眠就是睡觉,不觉就是不知不觉,晓是天刚亮,朋友们,你是成年人,你能一口气说出这几个字的意思吗?课堂中像这样的场面还不止于此,更有同学对诗句意境的感悟,如,诗人是在一个春天的早晨,刚刚起床就被明媚的春色和鸟叫声感动了,于是脱口而出这首诗,这是一幅好美的闹春图啊! 一年级的学生就能够把诗句品味得如此美妙,怎不叫人拍案叫绝呢! 读、唱、赏、背,训练的形式多样,把孩子们的注意力牢牢抓住,使他们能够在整堂课中投入到积极的学习之中,可见老师的课堂设计之精妙,驾驭课堂的能力之强,老师的基本素养之全面! 另外,生字识记环节设计扎实、有效。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带拼音读,自由认读,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生字找朋友,书写生字等,一环紧扣一环,学生掌握程度高。

    在识记生字中,教师还注重采用形式不同的识字方法,效果较好。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闻”字时,采用编写识字歌“门中有耳做什么,闻字有耳门中听”,学生接受快,记忆牢,还能在识记汉字时了解字义,一举多得。

    当然,教学是门缺憾的艺术。再好的课也有不完美的地方。

    邓老师在开课时,采用诗配画创设学习氛围,如果不是老师读一遍,可能效果会更好些。课后拓展的《草》是学生已学过的诗句,让这节课的收官不够充实,显得有些粗浅,使这么好的一节课打了折扣,着实遗憾! 另外,生字的书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一定要放到田字格中进行训练。

    由于老师的疏忽,让人觉得这节课在标高。

    5.

    科技发明的名称(电灯)

    发明人---爱迪生

    科技发明的时间--1879年10月21日

    发明的国家--美国

    主要特点介绍---是一种把炭化后的竹丝装进玻璃泡的电灯,通上电后,这种竹丝灯泡连续不断地亮了1200个小时!1906年,爱迪生又改用钨丝来做,使灯泡的质量又得到提高,一直沿用到今天。给人类的夜晚带来光明是这种产品最大的特点。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与影响(正、负面影响)---正面:夜晚带来了光明。光彩夺目的灯不进给夜晚带来光明,而且美化并丰富了人类的夜生活。

    负面:晚上用眼过多容易疲劳,近视。影响睡眠。

    6. 求一篇对科学发明的感想 800左右 多谢

    你几年级的?我先发个小学的 发明 意味着创新每当我上学和放学时,我都会看一下橱窗里我四年级暑假做的小发明——风铃。

    那是四年级的暑假,我很多作业都已经做完了,只有小制作这项作业让我很伤脑筋。一次,我无意中看见客厅里有一盒已经过期了的“三精牌蓝瓶口服液”,我好奇的走过去,打开一看,满满的,只喝了一瓶!我望着这些好喝的口服液,想喝,可是又已经过期了。

    扔了,又觉得可惜,怎么办呢?我灵机一动:“我可以把瓶子里已经过期了的口服液倒掉,把外面的瓶子收集起来做成一个漂亮的风铃呀!”。 说干就干,我先把瓶子从盒子里拿出来,用剪刀在瓶口上刺了一个小洞,然后把瓶口朝下,让口服液一点一点的倒出来,待全部的口服液都倒完后就把瓶子放在桌子上。

    从家里找出一些以前美术课上没有用完的的卡纸、双面胶,又找出毛线、剪刀等工具。待一切准备完毕后,就正式开始制作了。

    我的头脑中闪现出商店里见过的很多风铃的样子,可就是不知该做什么样子的风铃。我找来很多的美术书,终于在三年级的美术书上找到了“海底世界”风铃。

    我和妈妈商量了很久,决定就做它。 我先用一张蓝色的卡纸,把它剪成了圆形,然后又在圆形上剪掉了一个锐角,再把刚刚剪掉的那个角的两边用双面胶粘了起来,这样就成了一个漏斗形状。

    接下来,就要做吊坠了。吊坠是各种海底生物。

    我在一张红色的卡纸上画了一只大螃蟹,举着大而有力的大脚,鼓着一对大眼睛,样子好威风啊!我用剪刀细心地剪下来。再剪一条肥肥的大鲤鱼、背着厚厚的壳的小乌龟……再准备一些长短不一的各种颜色的毛线,每个生物的背后都粘上一根。

    其次就是在每个生物的下面吊上一个瓶子,这下可把我难道了,怎样才能把瓶子稳稳地吊在上面呢?直接套在瓶口上吧,不好看,而瓶子是玻璃的,又不能在下面打个小洞,怎么办呢?我望着瓶子发呆。突然,我的视线落在桌上的牙签上,我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我把牙签分成两段,拿起一段,用毛线从中间绑上,再把牙签斜着放进瓶口,把毛线提起来。

    瓶子就稳稳地吊起来了。我用同样的方法把所有的瓶子都吊上了。

    最后把所有的连着生物和瓶子的毛线从漏斗的中心穿过,拧成一股。这样一个漂亮的风铃就做好了。

    我美滋滋的拿给妈妈看,妈妈也特别喜欢,直夸我做的真好,并和我一起把它挂在了客厅里。 每次我到客厅,我都会看看我的风铃。

    每次起风的时候,我的风铃就会“叮咚、叮咚”地唱歌,在风中翩翩起舞。 我一直在思考,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千余年前(宋朝以期),中国曾是一个傲视世界的东方帝国,无论是文化、经济还是军事,在当时都是傲视群雄,位于世界之颠。

    为什么中国自汉唐以后说不行就不行了。难道中国差了什么?最近似乎想明白了,中国不是少了什么,而是多了一些东西。

    正是多了这些东西,成了中国高速前进的阻碍和羁绊。我们没有从老祖宗那里收益,反而受害。

    关于“四大发明”的议论,我听过很多。最初是一味地引以为豪,对老祖宗顶礼膜拜;后来鲁迅先生对这种“我们古已有之”的“阿Q”心态进行了无情地批判,底气就显得不足了,心有戚戚焉,也学着先生骂起国民劣根性来了;再后来有人提出“新四大发明”、“第五大发明”的观点,企图变着法儿光宗耀祖,其实也就是落后挨打的委屈憋得太久了,以此来出口“阿Q气”。

    如果细读一下科学史,我们也许能从“四大发明”的争议中读出许多意味来。 “四大发明”这种说法起源于何时,出自何人,可能难以考证。

    最通行的说法是哲学大师叔本华提出的;也有人说叔本华之前,西方人已经津津乐道于中国的四大发明了。不管怎样,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四大发明的说法不是中国人提出来的。

    欧洲人之所以认可这四大发明,是因为这四项发明是促成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的科技前提之一,而中国人自己,对这些成果的利用是非常有限的——当然,在一个把科技与杂耍、倡优并列为“百工”的时代,中国人几乎还没有科学的自觉要求。 指南针在西方引发了航海革命,殖民者因此才得以远征全球。

    正是在指南针的指引下,西方列强发现了中国这块肥肉。但在作为发明者的中国,罗盘主要被风水先生用来寻穴看地——虽然,我们的历史上也出现过郑和下西洋的盛事,但这一航海壮举并没有给民族振兴产生太大的影响。

    火药经阿拉伯传到西方后,引起军事上的革命,欧洲资产阶级就是利用火器击败封建骑士军队并迅速向外扩张的。最后,列强用中国人自己发明的火药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从而开始了100多年的屈辱史。

    在中国,火药的最大效用是制成烟花炮仗用于红白喜事。当殖民者凭借枪炮在中华大地上疯狂屠杀抢掠的时候,我们还把那种喷射出火药的武器称为“妖术”。

    如果一定要说指南针、火药对中国的贡献的话,那就是客观上使我们蒙受耻辱的时候同时也结束了闭关锁国。 中世纪的欧洲普遍以昂贵的羊皮作为书写材料,除了少数贵族,普通人无法接受正规的教育。

    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传到欧洲后,很快促成了欧洲文化、教育领域的革命。纸质书籍的大量印刷,使广大人民有了受教育的机会。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