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桂平唐诗诠辩
1. 齐安郡晚秋分析
鉴赏 杜甫于上元二年(761)春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了这首《后游》。
此诗前四句回应往日之游而写今日之游,后四句写观景减愁之感。全篇景象鲜明,理趣盎然。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寺和桥都是曾游之地,再游时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
两句采取倒装句式,将宾词的“寺”和“桥”提到动词谓语“忆”与“怜”前,突出游览的处所,将对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盘托出,点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进。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自从上次游览之后,美好的江山好象也在那儿“忆”着我,“等待”着我的再游;花也绽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欢迎我再度登临。头两句从写诗人对“寺”、“桥”有情,这两句转入写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对诗人有情,真可谓人有意,物有情。
细味这两句诗,是很有含蕴的,它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偏私的。
正如清人薛雪说“花柳自无私”,“下一‘自’字,便觉其寄身离乱感时伤事之情,掬出纸上”(《一瓢诗话》)。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在概叙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体描绘晨景和晚景两幅画面,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象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这两句表明了时间推移,诗人从早到暮在此,可见流连之久,又从侧面说明了景色之美。
“润字从薄字看出,暄字从迟字看出,写景极细。”(《杜诗镜诠》引张上若评)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全诗以感慨作结。
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表面看来好象仍是赞美这儿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满腔愁愤,无由排解,只好终日徜徉于山水之间,所以减愁两字是以喜写悲,益增其哀。
这首诗写得表面豁达,实则沉郁,只是以顿挫委曲之态出之。正因为如此,感人更深。
诗采用散文句式,而极为平顺自然。这一种创新,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的影响颇大。
鉴赏题 【鉴赏题】 (1)诗题为“齐安郡晚秋”,诗中是怎样表现“晚秋”的? (2)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3)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 【参考答案】 (1)柳影稀疏(或柳叶凋落);北雁南飞. (2)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但颈联雨夜人散,酒醒闻雁,却又抒发了倍感孤独寂寞的情怀。
(3)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
2. 王维诗特点
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 一)诗如画卷,美不胜收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
王维多才多艺,他把绘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以灵性的语言,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他的山水诗关于着色取势,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雨中蓝色绿堪染,水上有飞花红欲燃。”
(《辋川别业》)“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 王维的山水诗关于结构画面,使其层次丰富,远近相宣,乃至动静相兼,声色俱佳,更多一层动感和音乐美,如“松含风声里,花对池中影”(《林园即事寄舍弟》)“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送梓州李使君》“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眺)“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落暮悲。
(《早秋山中作》)又如《山居秋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有远景近景,仰视俯视,冷 王维诗境 色暖色,人声水声,把绘画美、音乐美与诗歌美充分地结合起来。 王诗的画境,具有清淡静谧的人性特征。
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幽静的竹林,皎洁的月光,让诗人不禁豪气大发,仰天长啸,一吐胸中郁闷。
而千思万绪,竟只有明月相知。 神韵的淡远,是王维诗中画境的灵魂。
《鹿柴》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中着意描写了作者独处于空山深林,看到一束夕阳的斜晖,透过密林的空隙,洒在林中的青苔上,在博大纷繁的自然景物中,诗人捕捉到最引人入胜的一瞬间,有简淡的笔墨,细致入微地给出一幅寂静幽清的画卷,意趣悠远,令人神往。
(二)情景交融,浑然天成。 王维山水诗写景如画,在写景的同时,不少诗作也饱含浓情。
王维的很多山水诗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表现自己的闲适生活和恬静心情。如《田园乐七首》其六曰:“桃红复言宿雨,柳绿更带青烟。
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曰:“寒山转苍翠, 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在优美的景色和浓厚的田园气氛中抒发自己冲淡闲散的心情。
还有如《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 怅然吟《式微》。”从细微处入笔,捕捉典型情节,抒发无限深情。
王维写情还多言及相思别离和朋友间的关怀,慰勉之情。在《淇上别赵仙舟》一诗中写道: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浓郁深情,扦面而至。
王维诗歌中借景寓情,以景衬情的手法,使他写景饶有余味,抒情含蓄不露。如《临高台送黎拾遗》:“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
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写离情却无一语言情而只摹景物。
《送杨长史赴果州》:“鸟道一千里,猿啼十二时。”既是景语,也是情名,将道路的荒凉之景与行者的凄楚之情融为一体,自然、含蓄而又回味深长。
在王维的诗歌中,有不少采用了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而且往往显得自然流畅,蕴藉含蓄。比如《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关怀体贴之情溢于言表。
王维写情之处妙处还在于对现实情景平易通俗的描写中,蕴含深沉婉约的绵绵情思。其《相思》一篇,托小小红豆,咏相思情愫,堪称陶醉千古相思的经典之作。
王维写情,又多隐喻比兴。如《杂诗二首》: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 王维小像 书家中否。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全篇不著“相思”二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句句意深。
藉“寒梅”、“春草”喻意,相思之情跃然纸上。 (三)诗渗禅意,流动空灵。
与上述相反,王维又有很多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无一点人间烟气,充满禅意,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学,含义而进入一种宗教的境界,这正是王维佛学修养的必然体现。王维的生活的时代,佛教繁兴。
士大夫学佛之风很盛。政治上的不如意,一生几度隐居,使王维一心学佛,以求看空名利,摆脱烦恼。
有些诗尚有踪迹可求,如《过香积寺》云: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有些诗显得更空灵,不用禅语,时得禅理。有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如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终南别业》)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酬张少府》)充满一派亲近自然,身与物化,随缘任运的禅机。又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
3.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王维诗中的空明境界和宁静美
田园山水诗 奠定王维在唐诗艺术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歌咏归隐的田园山水诗创作。他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品巧妙地将动与静、光与色、视与听、境与人等多方面多角度地融合在一起,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自然山水中,诗人感受到了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升华到了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 田园山水诗艺术的结晶。因心境空明,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象画家一样,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如: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送邢桂州》 )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过香积寺》 )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中》 )
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终南山》 )
王维山水诗的禅趣与空静之美 王维很早就归心于佛法,受当时流行的北宗禅影响最大,晚年又接近南宗禅,撰写了《能禅师碑》。佛家讲坐禅,即静坐澄心,让心体处于寂灭的虚空状态,这能使个人内心的纯粹意识转化为直觉状态,产生万物一体的感受,进入物我冥合的“无我”状态。这种以禅入定的心灵状态,对王维山水诗的创作影响极大。即他习惯于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思观照而息心静虑的对象,从而使山水诗的创作别具慧眼,由图貌和求形进入到“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 王昌龄《诗格》 )的意境创造,通过诗境来表达禅境。如其《终南别业》里的: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可谓思与境偕,神与物会。诗人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坐看时的无思无虑的直觉印象,淡泊闲适,空灵自然,极富禅趣。
与坐禅体验相关的,是王维多喜欢写静坐时的感悟,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在对山水清辉的描绘中,折射出清幽的禅趣。王维晚年归隐,确已达到“心静如空”的忘我境界。由于他生性好静而自甘寂寞,他能把独来独往的生活写的很美,如其《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无心于世事而归隐山林,与松风山月为伴,不仅没有孤独之感,反而流露出自得与闲适。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将其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如其中的《鹿柴》、《竹里馆》、《辛夷坞》等,它们让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欣赏到在寂寞时方能细察到的隐含自然生机的空静之美。
4. 吴浔源是何人请高人指教
又出其绪余为雕、绣、绘画。著埙谱、棠湖印篆五种,薀丝龛诗集。《清画家诗史》
吴浔源 (1824—1902) 名凤子, 字棠湖。河北宁津县小店乡王庄人,后迁居河北省吴桥县旧城 。清末史学家、书法家。饶州同知。1861年(咸丰十一年)考中副贡。1875年(光绪元年)考中恩科举人。学识渊博,尤其致力于历史典籍和古代文物的研究。京朝士大夫每得古物,常登门求他鉴赏。吴浔源工书画金石,酷嗜金石文字,其书法遐迩闻名,工隶书,精通铁笔,摹峋嵝碑称绝艺。其石刻《朱子治家格言》全文,颇为时人称道。音乐造诣颇深,善吹埙,曾复制出殷代五音孔梨形陶埙传世,以阐发古音之秘。又出其绪余为雕、绣、绘画。
吴浔源性情高洁,轻视利禄,从不奉迎有权势的人,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深恶痛绝。平日着土布衣,戴土布帽,穿土布鞋,吸旱烟,用烟袋、火镰,家用器物皆为国产,凡冠“洋”字者,概不使用。新县令到职,如白天,官服,全套执事公然
拜访,他闭门不纳;如夜晚,便服,书童提灯引路登门,则笑迎倾谈。曾30年不涉足城市,只因编修《畿辅通志》,才应大学士李鸿章的聘请,去北京参与了这项工作。修志中,对九河禹迹、京城附近河渠多所考证。十年书成,不受奖叙,辞职返回故里。
吴浔源晚年专心著述,著有《畿辅河渠志》《宁津县志》(12卷本)《东光县志》(12卷本)和《石经音义 诠》《重排石鼓残字》《晋王羲之年谱》《埙谱》《笛谱》《汉隶十六种》《棠湖印篆五种》《薀丝龛诗集》及畿辅前游集唐诗、后游集唐诗各30首,还有其它诗集若干卷。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6月卒于寄籍吴桥。《清画家诗史》
5. 求一首生日祝福诗词(藏头诗首字组句:陶慧萌生日快乐]
陶情惜清澹
慧照中间按
荫子有官常
生被才名谴
日报平安福
快意本何限
乐游光地选
陶公有逸兴
慧月朗然明
荫石多云树
生别有相逢
日月同光彩
快意身已轻
乐笑畅欢情
陶冶一世人
慧心近空心
荫三奇光射
生意满故林
日与欢乐并
快意波翻云
乐事与良辰
陶姚民屋富
慧照生灵炷
荫树濯凉飔
生存华屋处
日见金炉香
快意言多忤
乐道辞荣禄
陶成金玉胚
慧花神娥扉
荫密颇索转
生光彩辉辉
日月光华满
快饮清江湄
乐道知所归
陶翁清节人可追
慧须举手生风雷
荫来聚吏排衙鼓
生久灯花细落煤
日晚山花当马落
快似坚刚百炼锤
乐哉心事看云飞
陶家柳下有清风
慧交山海一时平
荫傍汉朝名将树
生生世世寿康宁
日边已觉风光丽
快阁东西倚晚晴
乐本咸池得正声
陶陶乐意与天融
慧目相看别有功
荫绶光华将过里
生朝对饮菊花丛
日出江花红胜火
快士交情笔砚中
乐与贤豪燕喜同
陶公名节号忠臣
慧得初阳天地心
荫解黄金大于斗
生来且喜事精神
日光雪光两相射
快哉天地一闲人
乐游原上少年春
陶渊明记桃花源
慧明道士别经年
荫波鸾鉴新荷小
生涯清白是家传
日暖梨花催美酒
快将如意碎青珊
乐氏骑龙上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