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王昌龄塞下曲其二
1. 王昌龄《塞下曲》(其二)注解(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①.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②.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③.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④.[注释] ①饮(yìn)马:给马水喝.饮:动词,使喝. ②平沙:大沙漠.黯黯:模糊不清的样子.临洮(táo):地名.秦县名,在今甘肃岷县. ③咸言:都说.意气:作战的意志和杀敌的勇气. ④足:充塞.乱蓬蒿:散乱在野草之中.【韵译】: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 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 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 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 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赏析] 诗人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出征时水寒风冷,扎营时露宿沙漠,战后尸首横沉,满目悲凉.“一将功成万骨枯”,诗意是明晰的:作者反对无谓的征战、杀伐.。
2. 王昌龄《塞下曲》(其二)注解
塞下曲 作者: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解】: 1、黯黯:同“暗暗”; 2、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
3、咸:都。 【韵译】: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 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 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 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 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评析】: 这首乐府曲是以长城为背景,描绘战争的悲惨残酷。
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 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 全诗写得触目惊心,表达了非战思想。
3. 塞下曲 其二 翻译 王昌龄
塞下曲
唐 卢纶
月黑 雁 飞 高,
单于 夜 遁 逃。
欲将 轻 骑 逐,
大雪 满 弓 刀。
[作者简介]
卢纶(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诗人。
[注释]
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参考译文]
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提示]
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
4. 【塞下曲(其二)王昌龄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主题】
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平沙”谓沙漠之地.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开元二年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足”是充满的意思. “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 这里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5. 塞下曲其二翻译
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解】
1、黯黯:同“暗暗”;
2、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
3、咸:都。
【韵译】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
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
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
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
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评析】
这首乐府曲是以长城为背景,描绘战争的悲惨残酷。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
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
全诗写得触目惊心,表达了非战思想。
6.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⑴C(“仿佛感受到了当年戍边战士的豪情壮志”一语不确,“咸言”有种推测、据说之意,所以从全诗看,这首诗更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⑵凄清、忧伤。⑶思想感情:都表现了诗人对于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的同情、感慨。(意思对即可。)表现手法:王诗——通过对寒外古战场黄尘、白骨、蓬蒿等具体现实景象的描绘,寓情于景。/ 使用陈述的语气,含蓄自然。杜诗——“君不见”三字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表现出青海古战场全景;“无人收”则直抒胸臆,渲泄出怨愤之情。/ 使用反问的语气,表现强烈的感情色彩。(答出其中一个角度即可。)
《塞下曲》内容多写边塞战事。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诗中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写征战的残酷,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历史的纵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