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诗配画静夜诗
1. 静夜思古诗词配图
【诗歌原文】《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白话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
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2、诗歌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静夜思。
2. 《静夜思》古诗图画
1.静夜思 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注释:
(1)举:抬。
(2)夜思:一作“静夜思”。郭茂倩(qian欠)把它编入《乐府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3)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4)举头:抬头。望明月:一作“望山月”。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5)低头:形容沉思的神态。思:思念。
3.译文: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赏析: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www.gushiwen.org
3. 静夜思 古诗配图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
4. 画,画鸡,静夜思,小池,悯农等古诗
画 唐 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画鸡 明 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 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 一叫千门万户开。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小池 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悯农》(一) 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二) 唐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