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首唐诗望洞庭题君山
1.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1:
试题分析:“都贴切”表述有误。两首诗里的“潭面无风”“烟波不动”,主要描绘的是湖面风平浪静,其中没有“山影凝重”“朦胧”的景象。另外,刘诗首句“湖光秋月两相和”,告诉读者描写的是秋天月夜洞庭湖所见,“和”字再现了洞庭湖山色交相辉映的胜景。而雍诗中湖色的“碧”和山色的“翠”不可能是月夜所见,因此,认为“都”贴切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是不准确的。
小题2:
试题分析:范文侧重于托物言志:由虚拟的景物来渲染主观感受,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而刘、雍两首诗只侧重于山水景物描写,描绘了一个宁静、秀美、和谐的境界,表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两者的创作意图不同,作品立意不同,读者的感受当然也就不同。因此说“宠辱偕忘”的分析是不当的。
2.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7
7、B
8、D
7.刘诗始句创造了湖光月色交相辉映和谐的意境。接着“潭面无风”句写了明月披照,湖上风平浪静,水汽缥缈、朦胧的景象。月色中的千里洞庭湖宛如一面未加磨拭的巨大的铜镜,写出了月下洞庭湖朦胧、静谧的美。雍诗只写了洞庭湖中山的倒影。起句“烟波不动影沉沉”写洞庭湖风平浪静,看见君山在水中的厚重深沉的倒影,下句写因凝视倒影,所以只见翠山不见碧水。颜色浓浓相宜。这些景象只能在白天才能见到。况且雍陶的这首诗并无一词半语提出月夜。所以“烟波不动”句没写月光下的景象。
8.刘禹锡的《望洞庭》与其他写洞庭湖的诗文相比不同,它选择了月夜远望的角度,别开生面、超俗。这首诗高瞻远瞩,视野高旷,千里洞庭尽收眼底,写了湖光山色美景。雍陶的《题君山》超世人写洞庭之处,是他别出心裁的以纤细精妙之笔写了湖中君山倒影的精美之图。但这首诗描写点只侧重于君山水中的倒影,还不能说“高旷”。刘、雍的这两首诗,确属工笔之作,描写细腻,引人入胜。但从它的意境和气势的角度与《岳阳楼记》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如果说这两首诗的感染力,能与《岳阳楼记》有同样“宠辱偕忘”的效果,有些勉强。
3. 望洞庭和题君山这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各有什么不同
洞庭君山以它的秀美,吸引着不少诗人为之命笔。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这两句诗,同样也是以螺髻来形容,不过这是刻画了遥望水面白浪环绕之中的君山的情景。
雍陶这一首,则全从水中的倒影来描绘,来生发联想,显得更为轻灵秀润。起笔两句,不仅湖光山色倒影逼真,而且笔势凝敛,重彩描画出君山涵映水中的深翠的倒影。
继而诗情转向虚幻,将神话传说附会于君山倒影之中,以意取胜,写得活脱轻盈。这种“镜花水月”、互相映衬的笔法,构成了这首小诗新巧清丽的格调,从而使君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4. 题君山与君山各有什么特点 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君山,又名洞庭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舜妃湘君姊妹化为湘水之神遨游于洞庭湖山之上,故君山又称湖山。正是其美丽的湖光山色与动人的神话传说,吸引历代诗人写就了一首首颇具审美价值的妙诗。上录唐代诗人雍陶的《题君山》与方干的《题君山》(一说作者为程贺)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这两首同题诗,吟咏的对象都是洞庭湖的君山,其构思也都新颖巧妙,而又各有千秋。
诗贵创新,尤其是在构思上要不落俗套,另辟蹊径,选择新的表现角度。惟其如此,诗才有诗味,也才能耐人寻味,不胫而走。雍陶与方干深得个中三昧,其诗吟咏君山都注意避免重复前人的诗境,而写出新意来。雍陶的《题君山》,描绘洞庭君山之美景,起笔便不同凡响:"烟波不动影沉沉。"这里,诗人未正面描写君山,而是从其在洞庭湖中的倒影写起,以"不动"二字明言湖面风平浪静,水波不兴,以"沉沉"二字凸现君山倒影颜色的深沉与凝重,暗中点题,别具匠心。次句从色彩方面着墨,以"碧色全无"状写湖水之色,以"翠色深"状写君山之色,二者相互映衬。以上两句实写湖光山色的自然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静态的湖山倒影图。后两句笔锋一转,由实写湖中君山倒影,转为虚写神话传说,并与湖山的描写融合起来。"疑是水仙梳洗处",意为:这洞庭君山大概是水中女仙--湘君姊妹梳洗生活的地方吧!此句虽想落天外,却情生目前,因为"疑是"的根据,即在前两句。倘若无前两句对湖光山色的实写,便缺乏激发想象的因素,这句也就显得突兀。"一螺青黛镜中心",巧比妙喻:平静的湖面是镜子,而湖中倒影的君山则是镜中水仙青黛色的螺髻。这里,诗人以青螺比喻君山,显然是受了刘禹锡"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的影响,而又有所突破。刘诗以青螺比喻君山,想象新颖,完全是以实比实,而雍诗则融化古代的神话传说,虚实相对,想象奇特空灵,意象似幻实真。
方干的《题君山》描绘、赞美君山的奇异,选择了探究其来历的表现角度,且通过诗人游仙境而完成,在构思上与雍诗截然不同。首句写诗人游仙境,遇仙女麻姑。"方外",指神仙居住之处。"麻姑",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女仙。葛洪《神仙传》说她为建昌人,修道牟州东南姑余山,东汉桓帝时应王方平之召,降于蔡经家,年十八九能掷米成珠。"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可见,麻姑神通广大,对世事变化了如指掌。诗人惊异于君山的奇美,想探究其来历。而对此,世人爱莫能助,即便是水仙湘君姊妹也未必能解答得出。于是,诗人选择了饱经沧桑的女仙麻姑,写他游仙境,遇见麻姑,获悉君山的来历,这正是诗的后三句所表达的内容。巧妙的是,诗中将诗人请教的问题及过程省略不写,而以"闻说"二字直接引出其答案:自古本无君山,而后来有君山,"元是"(原来是)昆仑山顶上的灵石被巨大的海风吹落至洞庭湖的。昆仑山,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是神仙遨游之地,上有瑶池阆苑,且多美玉。君山系昆仑灵玉被海风吹落至洞庭湖的,其奇美自不必说。此诗写诗人游仙境,并未像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那样极力渲染仙境的瑰丽神奇,而是依照以下的思路写来:诗人游仙境→遇仙女麻姑→向她请教君山的来历(此问,诗中略而不写)→从麻姑处获悉君山的来历:原来是昆仑山顶的灵石被海风吹落至洞庭湖的→以此再现君山的奇美("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想象奇特,令人赞叹不已。
总而言之,雍陶的《题君山》,吟咏君山,从湖中君山的倒影起笔,实写湖山的自然美,而后,借助于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虚写湘君姊妹的神话传说,虚实相间,从而将君山描绘得秀丽异常,构思新颖,别具一格。而方干的《题君山》,吟咏君山,不像雍诗那样由实写湖山的自然美,转为虚写神话传说,而是直接以"游仙"的形式,通过游仙境、遇仙姑,神化君山不平凡的来历,从而,间接地表现出了君山的奇美,构思新颖巧妙,与雍诗各具特色。由此可见,尽管吟咏对象相同,但不同的诗人完全可以构思出不同的诗歌佳作。这也颇值得当今的诗作者思考与实践。
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小题1:诗人起笔不是正面写君山,而是从君山的倒影起笔(1分)。
第一句“烟波不动”写湖面风平浪静;“影沉沉”,是写那倒映在水中的君山之影的凝重。第二句写不见碧绿的湖水,只能看见那对比鲜明的深翠山影(4分)。
小题2:“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作者分别运用了想象(虚写)的手法和比喻的修辞手法(2分)。作者把君山想象成是水中女仙居住梳洗的地方,而后又将水中君山的倒影,比喻成镜中女仙青色的螺髻(2分)。
形象地写出了洞庭君山的秀美,表现了作者对君山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2分)。 小题1:试题分析:“烟波不动”写湖面风平浪静;“影”,是写那倒映在水中的君山之影;“沉沉”,是写山影的凝重。
“碧色全无翠色深”,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凝视倒影,诗人是只见翠山不见碧湖了。这两句以波平如镜的湖水,以浅碧与深翠色彩的对比,映衬出君山倒影的鲜明突出。
这是一幅静谧的湖山倒影图。小题2:试题分析:三、四句将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融合在湖山景物的描绘中。
古代神话传说,舜妃湘君姊妹化为湘水女神而遨游于洞庭湖山之上。君山又名湘山,就是得名于此。
所以“疑是水仙梳洗处”这一句,诗人虚写一笔:“洞庭君山大概是水中女仙居住梳洗的地方吧?”再以比喻的手法轻轻点出:“一螺青黛镜中间。”这水中倒影的君山,很像镜中女仙青色的螺髻。
写出了作者对君山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该题可能有的学生只答比喻,而不回答想象虚写,这样扣掉手法分数;对后面的分析要细看,如果赏析到想象的内容,应予以赋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