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州向过
1. 古诗赠汪伦
赠汪伦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创作背景 此诗约为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李白自秋浦往游泾县(今属安徽)桃花潭时所作。
汪伦是李白的友人。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
《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为汪华五世孙,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
后汪伦任满辞官,居泾县之桃花潭。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宋本《李太白文集》题下注:“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
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 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
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
李感其意,作《桃花潭》绝句一首。 扩展资料: 《赠汪伦》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
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
“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
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 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
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参考资料:赠汪伦-百度百科。
2. 古诗词鉴赏《出关》答案
出关① 清˙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佑构豙”陟罚╬èi),旌旗. 【试题解析】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鉴赏】(陈志明): 居庸关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徐兰为清宗室安郡王(疑即玛尔浑)幕僚期间,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帝统兵征噶尔丹时,随安郡王出塞,由居庸关至归化城.此诗即是随军出塞时作.诗中描写了出关所见景色,抒写了出征土卒怀土恋乡的感情. 前两句,有版本“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其中的“此”字原缺,此据诗意补出.前两句写“出居庸关”之前士卒的心理.“封侯”,从字面说,是指当上大官;就其实质而言,则是指驰骋疆场,功业有成.前两句意思是说,将军将在边地的战斗中建立功勋,这对于士卒说来,自然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意味着士卒也将有立功的机会,因而急于奔赴边地,而无意于逗留不前. 后两句,则是写临出居庸关时的情况和心情.“出”字原缺,此据喀《清诗别裁》补出.“马后桃花”,意谓关内正当春天,温暖美好;“马前雪”,是说关外犹是冬日,严寒可怖.因而,无心在征途上逗留的士卒,在临出关的刹那,却不禁犹豫了起来,不自觉地回过头来再看一眼关内的景色.此诗对土卒内心世界的开掘是相当深入的,诗中不作静态的描绘,而是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之中,从环境的变化相应写到士卒心态的改变:当立功边塞的机会在前方等待时,士卒一往无前,充满豪情;而当即将出关、远离故土时,又难免生出柔情,回头顾盼.诗中的主人公,既不是甘心老死于槽枥之下的驽骀之辈,也不是只会行军打仗而缺乏真情实感的战争工具.豪情与柔情、为国捐躯与怀土恋乡,两种对立的感情,在人物身上得到了相当和谐的统一. 全诗最动人的是三四两句.尤其是第三句,将“马前”、“马后”写成两个不同的世界,更是石破天惊的奇思妙笔.在具体写法上,这一句也很有特色:“马后桃花”与“马前雪”,是对比;以马概人,则又有所省略.沈德潜称赞此诗说:“眼前语便是奇绝语,几于万口流传.此唐人边塞诗未曾到者.”(《清诗别裁》)徐兰是一个爱作惊人语的诗人,他在《归化城杂咏》中也有类似的诗句:“后骑解衣风柳下,前军堕指雪花中.”“奇绝”的“眼前语”的获得,归根结底是由于诗人有边塞生活的独特体验,故能子唐人边塞诗之外开拓出新的境界.而从意象与用词而言,或许还受到过唐人权德舆的“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岭上逢久别者又别》)与马戴的“马头冲雪过临洮”(《出塞词》)的启发. 沈德潜在《清诗别裁》中,将此诗的题目改为《出关》,将前两句改成“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从诗句本身说,首句写静,次句写动,对环境描写与氛围渲染的表现都相当成功.但“凭山”句将所出之“关”,明白写成了山海关,这与诗人此次随军出征的路线不合,是不应该当作徐兰的创作来欣赏的,故为本文所不取.。
3. 古诗赠汪伦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传说
[编辑本段]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饮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邀请信: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李白的这首诗非常质朴平实,更显得情真意切。
《赠汪伦》这首诗,使普通村民汪伦的名字流传后世,桃花潭也因此成为游览的胜地。为了纪念李白,村民们在潭的东南岸建起“踏歌岸阁”,至今还吸引着众多游人。
注释
[编辑本段]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简析
[编辑本段]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4. 题目最后一个字是州的古诗
题目最后一个字是“州”的古诗如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作者: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晚次鄂州
作者: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忆扬州
作者:徐凝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尖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送邢桂州
作者:王维
铙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
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
5. 首字为州的古诗,优美点的,如题 谢谢了
勉强找几首,不大合适 不过“州”字作为行政单位,入诗倒是不少,句首实在不多,优美更难…… 要有气势的吧,到是有些以“九州”入诗,可是州字又显然不在句首…… 【送卢少府使入秦】孟浩然 楚关望秦国,相去千里馀。
州县勤王事,山河转使车。 祖筵江上列,离恨别前书。
愿及芳年赏,娇莺二月初。 【罢摄官后将还旧居,留辞李侍御】刘长卿 江海今为客,风波失所依。
白云心已负,黄绶计仍非。 累辱群公荐,频沾一尉微。
去缘焚玉石,来为采葑菲。 州县名何在,渔樵事亦违。
【送朱庆馀及第归越】张籍 东南归路远,几日到乡中。 有寺山皆遍,无家水不通。
湖声莲叶雨,野气稻花风。 州县知名久,争邀与客同。
卷245_58 【寄裴郓州】韩翃 乌纱灵寿对秋风,怅望浮云济水东。 官树阴阴铃阁暮,州人转忆白头翁。
重阳日有美堂南望 宋诗-蔡襄 越邑吴封绣错分,华堂繁吹半空闻。 山峰高下抽青笋,江水东西卧白云。
菊蕊芬芳初应节,松林照耀欲迎曛。 州人不见归时醉,未拟风流待使君。
6. 唐诗 梁州 汴州
有关梁州的唐诗:
1、淮上喜会梁川故人。(韦应物)
2、赠梁州张都督。(崔颢)
3、送柳录事赴梁州。(岑参)
4、夜以西城听梁州曲二首。(李益)
5、闻金吾妓唱梁州。(李频)
有关汴州的唐诗:
1、酬汴州李别驾赠。(祖咏)
2、使至汴州喜逢宋之问。(李夔)
3、送杨於陵归宋汴州别业。(刘长卿)
4、送高别驾归汴州。(韩翃)
5、汴州乱二首。(韩愈)
7. 谁能将 诗牧童改编成小故事还有州过安仁
十分详细的参考资料..牧童改写《舟过安仁》。
.. 在湖南省东南部,有一个地方叫安仁县。 春天来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宋代诗人杨万里乘船去那里游玩。
来到安仁,杨万里马上喜欢上这个了地方,这里万物复苏,鸟语花香,湖光山色,美呀! 在这迷人的景色里,杨万里听到小孩的欢声笑语,不禁向四周张望,发现在不远的河面上的一叶渔船上,坐着两个很可爱的小孩,一个穿红肚兜,机灵鬼怪;另一个稍大一点的小孩,穿着短衣短裤,在撑着船儿慢慢地前进。过了一会儿,船儿徐徐地停了下来,大一点的小孩收起竹篙,又停了船浆,船不动了。
杨万里觉得很奇怪,心想:他们在干吗呢?这时,他发现一个小孩撑起了一把伞,但是天气晴朗,并没有雨啊,这让杨万里很纳闷:不知道他们想干啥呢?百思不得其解。杨万里禁不住问他们:“你们张伞在做什么呀?”小孩回答:“我们想省点力气,让风带着船儿向前走,在利用风力呢,风吹了伞,就能带着船儿走啦,嘻嘻!” 杨万里这时才恍然大悟,叹道:这两个小孩真聪明呀。
8. 《凉州词》诗句意思几首《凉州词》都要
凉州词 王之涣 huáng hé yuǎn shàng bái yún jiān 黄 河 远 上 白 云 间 , yī piàn gū chéng wàn rèn shān 一 片 孤 城 万 仞 山 . qiāng dí hé xū yuàn yáng liǚ 羌 笛 何 须 怨 杨 柳 , chūn fēng bù dù yù mén guān 春 风 不 度 玉 门 关 . 作者背景 王之涣(668-742),唐代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他的诗以描写边疆风光著称,并多被当时乐工传唱.代表作有《凉州词》、《登鹳鹊楼》等. 注词释义 凉州词:又名《凉州歌》,唐代传唱于凉州的乐曲名.凉州,在今甘肃武威. 仞:长度单位.古时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形容极高. 羌笛:古时西北少数民族所吹的一种管乐器. 杨柳:指《折杨柳》曲调. 何须:何必. 度:经过. 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是唐时通往西域的要路关口. 古诗今译 奔腾的黄河就来自云端,一座孤城外是万仞高山.吹羌笛的就不要怨杨柳不绿,春风从来未到过玉门关. 凉州词(王翰)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注释】 1. 《凉州词》:唐代乐府曲名,是歌唱凉州一带边塞生活的歌词.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2. 夜光杯:雕琢精致的玉杯. 3. 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4.君:你 5.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译文】 葡萄美酒倒满了夜光杯,正要畅饮的时候,马上的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在催促我上前作战.在沙场上醉倒了请你不要笑话我,古今而来,奔赴沙场的人中有几个人能平安归来?作者】陈邦炎 边城暮雨雁飞低, 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1,应驮白练到安西2. 注释 1 碛(qi,器):戈壁、沙漠. 2 白练:白色热绢.这里泛指丝绸.安西:地名.唐方镇有安西都护,其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兼辖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贞元六年(790),为吐蕃所陷. 赏析 张籍的《凉州词》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诗的前两句写眼前景物,同时点出了所写的地点、时间、天气、季节.首句“边城暮雨雁飞低”,把人的视线引向一群低飞的鸿雁,并使人看到雁飞的地点是边城,时间是日暮,天气是阴雨.次句“芦笋初生渐欲齐”,再把人的视线引向一片出芽的芦苇,并从芦苇的长势说明已是春暖季节.这前两句:一写从边城仰望的天空景.一写在边城俯视的地面景,都是在视线所及的范围之内的景物.诗的后两句则把诗境扩展到浩瀚遥远的大漠彼方,一直把诗思推到视线之外. 第三句“无数铃声遥过碛”,写的是在沙漠上级缓行进的一队驮运货物的骆驼,但句中却并没有出现骆驼和押运人员的形象,只有从沙漠上遥遥传来的络绎不绝的驼铃声.这是以声传影,因声见形的妙用.这里只需写铃声之传来,自会凭联想艳声音转化为形象,自会在脑际浮现一支连延不断的驼队渐行渐远的图景.帛道猷诗“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陵峰采药触兴为诗》),道潜诗“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入夜归”(《秋江》),白居易诗“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夜雪》),都与这句诗的机杼相同. 作者之所以为驼铃声所吸引,其诗笔之所以转向那一串飘荡在沙漠上的铃声,是因为他身在边城,蒿目时艰,他的一颗无比沉重的心已随那逐渐向西方消逝的驼铃声而越过了沙漠,飞到那虽然远在视线之外、却时时进入思念之中的安西四镇(治所在今新疆库车).诗的末句“应驮白练到安西”,正是作者的情思所注,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 唐代自安史乱后,陇右道(辖今陇山以西直至新疆西部)东部各州县先后陷于吐蕃.这首诗大约写于穆宗长庆(821—824)年间,作者五十多岁时,安西已经陷落了三十多年.听到这西去的驼铃声,曾身历这段史事的作者不能不想到国运的衰微,想到那条经由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从而想像这支西去的驼队应当还是驮运白练经由这条大道远去安西,而安西却久已沦为异域了.在这“应驮白练到安西”一句中,含有无穷感慨,无穷悲愤.其言外之意是寻绎不尽的.作者在另一首《泾州塞》诗中也曾致慨于“道旁古双堠,犹记向安西”.以之与“应驮”句对照,可以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看到他的悲慨之深. 这首诗题作《凉州词》,因而有的选本把篇首的“边城”二字解释为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认为前二句是“写凉州春暮景色”(中华书局出版《唐人绝句选》),但从同题的第三首诗看,张籍写这首诗时,凉州为吐蕃侵占已有六十年之久.它不可能写于凉州.而《凉州词》只是流行于开元、天宝年间的一个乐曲名称,盛唐诗人王翰、王之涣等都有以《凉州词》为题的诗篇,只是按这个乐曲写的歌词,其内容不必是写凉州.再联系同题第二首诗“古镇城门白碛开,胡兵往往傍沙堆,巡边使客行应早,每待平安火到来”,这第一首诗写的“边城”,应当只是当时与吐蕃对峙处面向沙漠的一座城镇而已.在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时,这是一个需辨明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