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晚唐诗人郑谷送友人诗

    1. 晚唐诗人郑谷阅读答案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

    晚唐诗人郑谷,( )诗写得好,( )为人谦逊,所以人们乐于向他请教。“一字之师”说的就是他与诗僧齐已的故事。

    某年冬天,齐己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郑谷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十分赞赏,但他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他对齐已说:“花开枝头,总有时间先后,只是人们不觉察,才误以为数枝同时开放。从诗题‘早梅’来说,‘数枝开’已不为早,不如改为‘一枝开’。”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使《早梅》更贴近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1.为短文加个小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3.用“____”画出郑谷改字的理由。

    4.把“数枝”改为“一枝”好在哪里?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一字之师

    2.不但 而且

    3.“花开枝头,总有时间先后,只是人们不觉察,才误以为数枝同时开放。从诗题“早梅”来说,‘数枝开’已不为早,不如改为‘一枝开’。”

    4.给人以遐想的空间,由一枝想到已经有很多枝。

    2. 六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阅读题答案——————晚唐诗人郑谷,()

    1、一字之师2、前:不但 、而且后:虽然、但是3、理由: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从诗题《早梅》来说,‘数枝梅’已不为早,不如改为‘一枝开’.4、郑谷才情洋溢,善于推敲 齐已虚心向学,善于观察5、写作时,推敲“看”、“见”或者“跳”“跃”.看重动作过程,见重动作结果;跳重动作过程,跃赋予跳更多的灵动感,在写作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6、王安石写了一首题名《泊船瓜洲》的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改十多次后,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7、我的建议:如果你是小学生,那要记得不要过分依赖网络平台,注意自己思考,不思考就不会进步.有功夫发这么长的问题,表明你是一个很耐心好学的孩子,期待你以后折桂如果你是成年人,那么好吧,是我自作多情了,请你自动忽略我以上的bullshit.。

    3. 晚唐诗人郑谷什么诗写得

    如果帮到你请给我好评~谢谢 郑谷(851~910),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

    唐末诗人。幼聪颖,自骑竹之年即会赋诗。

    光启年间考中进士,后任京兆参军、右拾遗,又转任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郑谷与薛能、李频唱和,又与张乔、许棠等交游,世称“咸通十哲”。

    后与诗僧齐己唱和,齐己称为“一字师”,又因《鹧鸪诗》闻名,人称“郑鹧鸪”。 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列传〉 其后谷口有郑子真,蜀有严君平,皆修身自保,非其服弗服,非其食弗食。

    成帝时,元舅大将军王凤以礼聘子真,子真遂不亻出而终。君平卜筮于成都市,以为:“卜筮者贱业,而可以惠众人。

    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言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势导之以善,从吾言者,已过半矣。”

    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财闭肆下帘而授《老子》。博览亡不通,依老子、严周之指著书十余万言。

    杨雄少时从游学,以而仕京师显名,数为朝廷在位贤者称君平德。 杜陵李强素善雄,久之为益州牧,喜谓雄曰:“吾真得严君平矣。”

    雄曰:“君备礼以待之,彼人可见而不可得诎也。”强心以为不然。

    及至蜀,致礼与相见,卒不敢言以为从事,乃叹曰:“杨子云诚知人!”君平年九十余,遂以其业终,蜀人爱敬,至今称焉。及雄著书言当世士,称此二人。

    其论曰:“或问: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盍势诸名卿可几?曰:君子德名为几。梁、齐、楚、赵之君非不富且贵也,恶虖成其名!谷口郑子真不诎其志,耕于岩石之下,名震于京师,岂其卿?岂其卿?楚两龚之洁,其清矣乎!蜀严湛冥,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虽随、和何以加诸?举兹以旃,不亦宝乎!”[1] 郑谷(851~910),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

    唐末诗人。幼聪颖,自骑竹之年即会赋诗。

    光启年间考中进士,后任京兆参军、右拾遗,又转任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郑谷与薛能、李频唱和,又与张乔、许棠等交游,世称“咸通十哲”。

    后与诗僧齐己唱和,齐己称为“一字师”,又因《鹧鸪诗》闻名,人称“郑鹧鸪”。 峨眉山,位于四川峨眉西南七公里处,山脉雄踞四川盆地西南缘,逶迤绵延,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故名。

    峨眉山分大、中、小三峨,今游览地为大峨,主峰金顶海拔三千多米,山麓至峰顶五十余公里,其间峰峦起伏,石径盘旋,雄秀幽奇,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 自东汉始,山上创建许多道观,流行道教。

    唐宋后盛行佛教,至明清,山上大小寺庙近百座,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山西五台山并称四大佛教名山。 诗人游览峨眉山,赞叹其雄伟高峻,并由此触发山水情怀,寄托混迹末世的苦闷思绪。

    诗的前四句写山势,万仞之峰直插白云,可见其高,山巅积雪经春仍然未能融化,可见其寒,所谓“高处不胜寒”,极力渲染高寒之境;接着进一步写其势,夏日雪融使峡中水满,长江泛溢,足见积雪之厚,阳光照耀下的雪色,寒彻整个蜀地楼台,足见寒气之盛。 后四句抒怀,置身这空灵幽美之境地,已与山中僧人熟识,但自己归隐山林的情怀,却又难以实现,由于处身尘世之中,必须进京上朝,而那时峨眉美景也只有在画图中再去领略了。

    4. 晚唐诗人郑谷,中郑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郑谷(约851年-约910年),字守愚,唐末著名诗人。郑谷7岁能诗,“郑谷自骑竹之年则有赋咏”。父史,开成中(公元838年左右)为永州刺史,与当时著名诗人、诗论家司空图同院,图“见而奇之”,拊其背曰:“当为一代风骚主”。及冠,应进士举,凡十六年不第。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入长安,谷奔西蜀。光启三年(887)登进士第。昭宗景福二年(893)授京兆鄠县尉。迁右拾遗补阙。乾宁四年,(897)为都官郎中,诗家因称郑都官。又曾经写过鹧鸪诗,广为流传,很出名,因此被人称为“郑鹧鸪”。官至都官郎中。天复三年(903)左右,归隐宜春仰山书屋。卒于北岩别墅。

    一字之师:晚唐期间,湖南一位自号衡岳沙门的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诗,携去江西宜春的仰山郑谷,向诗友郑谷求教。诗中有一联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说罢就将“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听他这么一说,又见他这么一改,深为佩服,“不觉下拜”,惊叹改用“一”字之妙,即称郑谷为“一字师”。从此,郑谷这个“一字师”的盛名便在士大夫中广为传扬,有关史籍也先后载入,一直流传至今。

    可去百度上搜搜看,/link?url=3Smhv-MDAgxizdCc5QyOXgJJz6mrLJqra-L_QY-bYCdIgbDY3CXn2YVHAWHYU3wZYjfZ5uOIeKivqK9qsWPG1hPFcJ0Id5YVDDZEiaViCDS

    5.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这首诗的赏析

    一、解题 淮上:即扬州.“淮上与友人别”点出了地点、人物,告诉我们是一首离别诗.(为什么不说是送别诗?) (明确:“君向潇湘我向秦”,分别+送别).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二、作者简介 郑谷(约848—约909),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属江西宜春)人.光启三年进士.曾任右拾遗,都官郎中等职,世称郑都官,又因《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新通俗.有《云台编》三卷.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三、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扬子江、杨柳、杨花、渡江人、风笛、离亭” 扬子江:指今江苏仪征、扬州的一段长江.杨花:柳絮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 离亭:驿亭.古人往往在驿亭送别,所以又称“离亭”.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 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这首送别诗,一句一景,一景一情.首句“扬子江头杨柳春”,绘春意盎然之美景,隐含内心的喜悦之情.“扬子江头”是地点,“春”是时间,“杨柳”是眼前景.在春和景明的日子,伫立扬子江头,放眼望去,但见杨柳青青,婷婷袅袅,柳丝轻拂,婀娜多姿.于杨柳柔情万千的风姿中,自可想见诗人的欣喜、留恋之情.次句“杨花愁杀渡江人”,绘杨花零乱飘飞的迷蒙之景,言离别在即的愁情.“杨花”是状物绘景,“渡江人”扣题写别,“愁杀”是抒写愁情.承首句所见青青柳丝随风飘摇,自然过渡到写杨花.因风而起的杨花零乱飘飞,烟蒙迷漫,触动了诗人与友人缭乱的离绪.沐浴骀荡的春风,玩赏着江头柳色,诗人陡生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因为诗人虽知千万缕嫩绿的杨柳轻拂,千万朵雪白的杨花飘舞确是难得一见的美景,怎奈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自己面临着与友人的分别时刻,愁绪禁不住涌上心头.第三句“数声风笛离亭晚”,写晚风吹送“愁杀行客儿”的笛音,引起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送友人过了扬子江,在长亭话别,不觉天已近黑,触景生情,离愁倍增,难舍难分.诗笔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直写分别情景.驿亭饯别,酒酣情浓,江风吹送凄清幽怨的笛曲.宾主耳接神驰,寂然相对,愁思萦绕,随风飘荡.宾主沉浸在这离笛声中,意犹未尽之时,天色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双方不由自主地倒抽了一口凉气,一股难言的离愁滚涌心头.末句“君向潇湘我向秦”,写暮色苍茫中的分别情景,表达出对朋友的祝福与慰勉之情.沉沉暮霭中,诗人与朋友不得不分手上路,各奔前程了.潇湘在南,秦在西,诗人与朋友在这扬州一别,从此天高路远,音耗难托,更不知何时再能相会.想到这里,茫茫别意,涌上心头,令人黯然销魂.两个“向”字,不仅写出彼此一步一回头,举步不前的难舍离情,更传达出朋友之间互道珍重的真诚祝福与深情慰勉之意.总之,全诗因情即景,见景生情,景美而情悲,富有无限韵味.。

    晚唐诗人郑谷送友人诗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