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写读完唐诗后的感受

    1. 小学生读古诗的收获和感受

    古诗文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句式工整,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

    小学生诵读古诗文,可以从中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辈的心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加强人文修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这符合新课程总目标的要求:学生应“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一、背诵 中学生的古诗文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多读多背。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学生对于古诗文的了解还不是很多,对于其中的一些字词理解不是很到位,毕竟古文与现在同样的白话文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要让学生很好的理解一首诗,首先就要多读多背。背诵是孩子的天性,此时他们的记忆是“无意识记忆”。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在古诗文阅读训练中我还十分重视学生的古诗文量的积累,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诗词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达到思维和能力上的“质”的提升。

    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努力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学生每天与古诗文见面。开始,选一些短小易懂的古诗写在黑板一角,每日在课前几分钟里读一读、在晨读时间背一背,同时在教室的墙壁上贴着一些古诗,并定期更新,让学生既好奇又感新鲜,愿意主动去诵读,记忆,营造古诗文阅读的良好氛围,学生在与古诗“朝夕相处”下“日久生情”,使诵背古诗文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学习行为。

    其实目前很多教师都是这样做的,在正式上课之前,学生会先背一首古诗或者“弟子规”、“三字经”之类的古诗文,这也足以说明现在的教育已经开始重视古诗文的教学,注重孩子对一些蒙学读物的学习,学习中国深厚的文化精髓,陶冶情操。

    2. 【经典唐诗读后感】

    [经典唐诗读后感]在灿如星海的唐宋词中,有一颗星星时时照亮着我,经典唐诗读后感.那是文天祥在临死前吟成的一首千古绝唱——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千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一个响亮的名字,南宋末年杰出的民族英雄.他的一生,处于元军大举南侵,南宋濒临灭亡的时期.为了救亡图存,他积极组织和领导宋军抗元. 这首诗表现的正是文天祥被俘之后宁死不屈、正气凛然的高尚节操.就是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表现了他坚强的爱国意志,成为我们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座右铭.每当我吟起《过零丁洋》,就觉得文天祥的一腔浩然正气充溢于天地之间.看文天祥的这首诗,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我的自白书》:我渴望自由,但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人人都渴望生命,生欲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可矣!又觉得国亡我不亡就是耻辱,我必须与邪恶斗争.这首词告诉我历史上宋元两朝的盛衰,让我更加地热爱祖国,愿为祖国效力,宁死不当亡国奴.宋词是回味无穷的,宋词给我带来无限的遐想.读唐诗有感乐清育英学校 黄雯雯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首唐诗是我在一年级时学的《咏鹅》.现在我想起这首诗,仍然读得津津有味.我喜欢读唐诗,吟诵起唐诗,就像唱歌一样高兴.因为在唐诗里,我能懂得很多道理,学到很多在课本上找不到的知识.它是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我觉得读唐诗是一种乐趣,它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三年级的时候,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份《唐诗70首》.我把这本不值钱的书看作宝贝似的,都过了两年多了,还放在我家的书柜里.现在打开它,我读起里面的诗还是那么的着迷.这本厚厚的《唐诗70首》里,我最喜欢、记得最熟的一首就是《静夜思》,它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大作.记得我们最近学的一首歌,歌的歌名是《读唐诗》.这首歌的开头就是朗诵了这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诉说的是远在它乡的游子李白非常想念自己的家乡.这首诗虽然只是说了李白想念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可我觉得他也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他很想自己的母亲,很想回到遥远的家乡与年老的母亲一起度过这寂静而冷清的中秋之夜.学古诗的好处有很多.读唐诗,丰富我的课外生活,让我知道不少名人故事,也能从中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让我感受到陆游这颗深深的爱国之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让我做一个爱惜粮食的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我感受到母亲博大的爱,有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我读了唐诗以后,觉得自己变得有教养了,不像以前那样孩子气,不懂道理.整个人就像脱胎换骨一样,成了一个小大人.《读唐诗》这首歌里还唱道:唐诗唐诗传家宝,一代一代传到我,文明哟古国……既然唐诗是宝,中国是文明的古国,大家还不快行动起来去读这个宝,去寻我们文明古国的宝!读《论语》,学做人乐清育英学校 陈天杨暑假里,爸爸要我背《论语》,读后感《经典唐诗读后感》.我接过一看, 学而第一四个大字映入我眼帘,下排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爸爸郑重地对我说:天杨,以后你每天背两句,要记住圣人的教诲.尽管我心里有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可看到爸爸那虔诚的神情,我迟疑了片刻,为了不使爸爸失望,我只能装出很乐意的样子,高兴地说:好呀!开始背诵时,我只是勉强应付,死记硬背.到了后面,我才发现,这里面的寓意很深.在前十篇中共出现十五次孝.整部书主要讲的是仁.商鞅还讲过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学的《弟子规》,只是根据《论语》中的一小部分进行扩写的.其中一句——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溪不曰,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意思是:叶公问子路,孔子这个人怎么样,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呢?我这人呀,发奋时忘记吃饭.高兴时忘记忧愁.不知道老就要来了.如此而已.这句话使我很受感动.孔子,千年一见的奇才,却只说如此而已.做人,不能骄傲,也不能吝啬.《论语》中说过: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于不足观也已.周公是一个孔子都佩服的圣人,可孔子还说如果他骄傲而且吝啬,那就没有什么可赞扬的了.因为他的缺点像一朵朵乌云掩盖了他的才华这个太阳.《论语》使我受益匪浅.它告诉我如何做人,告诉我治国之道,告诉我孝道,它还告诉我仁义.《论语》,你就像一座用之不完,取之不尽的宝库,从做人到治国,你都说得让人心服口服.你让爱学习的人变得更充实.读唐诗宋词有感乐清育英学校 黄重文唐诗宋词,四书五经…… 当我唱起这首歌,一种自豪便涌上心头.因为我是中国人!唐诗宋词是我们中国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像一条条清泉流进我心窝.它是传家宝,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岳飞,读过宋词的人都知道,他可不是一个小人物哟!其中,他写的《满江红》使我受益匪浅.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

    3. 读唐诗宋词的感受

    读唐诗宋词有感 我经常在假日里与你相约,捧着你,读着你,感受着你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

    读你的日子,无拘无束,无心旁骛,让我远离人世间的喧嚣,将世俗的功名利禄抛在脑后,独守着那一方清贫安静的天地,让灵魂与你做面对面的交流,倾听你心中跳动的语言,如痴如梦如真如幻。 我喜欢在忧伤的时候读你,你是那鸟儿避风的巢,遮风挡雨,把受伤的心灵紧紧包容,喜悦的时候读你,你是那风儿鼓起的风帆,劈波斩浪,将美丽的心情远远放逐. 读你的时候,你能牵着我平平仄仄、短短长长的思绪,你不是曲,却能打动我起起伏伏、缥缥渺渺的心境,读你的日子真好。

    4. 所见古诗读完后感受是什么

    古诗《所见》的全文是这样子的: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我的感想是这首诗中所表现的一个天真充满童趣的牧童形象,他可以痛痛快快地玩,而我们现在又要上补习班,奥数课,几乎没有玩的时间,而牧童却很活泼,并且可以放心玩,我们作业很多,难题很多,休息日要参加补习班,学习压力很大,而牧童却很惬意,坐在牛背上,享受春风的吹拂,是多么的惬意的事啊,唱着牧歌,走在树林之间,尽情呼吸新鲜空气,陶醉在那美丽的自然风景中,而我们却不能享受大自然的风景,不过,我们有的,他们却没有,比如电脑、游戏机、手机这些东西,他们却没有。我们可以各补所短。

    这件事使我想起了农村奶奶家的日子,我更想到了我的弟弟,他都五岁了,才上幼儿园,有一次,我拿着手机到弟弟家玩,只听弟弟问我:“哥哥,你拿的什么?好漂亮,怎么弄的?”我想:怎么可能,这个手机在城里2岁的小孩都知道,我弟弟都五岁了,还不知道,我又想:也是,这里毕竟是农村,科技不是那么发达,不知道也是正常的,所以,我励志一定要学好知识,长大当一位老师,到农村去普及科学知识。

    5. 有什么是看读完古诗后有什么读后感的作文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既写出了友人的去向,又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心情。三、四句,写的是自己,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一定要问到诗人的情况,所以诗人送别辛渐时特别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现在的情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象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构思新颖,委屈、怨恨之情含而不露。

    “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诗眼,但历来人们都认为“玉壶”与“冰心”一样,都指人的品德美好,这不符合实际。“玉壶”具有多义性,它可以指酒壶、月亮、灯、滴漏等。把“玉壶”解释为酒壶,既是推杯换盏时的谐谑,也极符合王昌龄当时的心态。全诗音调谐美,诗风沉郁,又采用问答形式,别开生面。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象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写读完唐诗后的感受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