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选无家别

    1. 结合杜甫诗的艺术风格分钟《无家别》

    杜甫作品除了早期几篇之外都可以概括为“忧国忧民,关心百姓疾苦,担心国家命运前途”。

    《无家别》和“三别”中的其他两篇一样,叙事诗的“叙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诗中的主人公。这个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当兵的独身汉,既无人为他送别,又无人可以告别,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际,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仿佛是对老天爷诉说他无家可别的悲哀。

    前面内容讲述看见自己的家乡面目全非,一片荒凉,于是抚今忆昔,概括地诉说了家乡的今昔变化。渲染满目萧条的景象,表现出主人公触目伤怀的悲凉心情,为全诗定了基调。

    “世乱”二字与“天宝后”呼应,写出了今昔变化的原因,也点明了“无家”可“别”的根源。“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两句,紧承“世乱各东西”而来,如闻“我”的叹息之声,强烈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悲伤情绪。

    后面内容极写母亡之痛、家破之惨。于是紧扣题目,以反诘语作结:“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意思是:已经没有家,还要抓走,叫人怎样做老百姓呢?。

    2. 杜甫《无家别》的详解与创作背景

    杜甫《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令我习鼓鞞。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此诗写战场归来,又再被徵召之孤独者,无家可别之苦。

    译意:

    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以后,一切都没有了!安乐的庭园房舍,都变了荒郊野草!我的乡里本来有百多家人,因为战乱,都各散东西了。大概还在生的,已经没有消息;确实死去的,早已化为尘泥!

    我这微贱的小子,在大败仗之后回到旧时的乡村,走了好久,都是空空的里巷,连太阳也惨惨淡淡,一点也没有力气!(人,都看不见了,)只有狐狸竖起毛来对看我,愤怒地啼叫!四边的旧日邻居还有甚麽?还有一两个老年的寡妇!

    鸟儿飞倦了,还是回到旧枝上歇宿,我也不介意回到老家从头干起。趁著春天,自己一个人担著锄头下田,黄昏时还灌溉灌溉,谁知县吏得悉我回来,还是照例徵召我当兵。(家都早破了)由於是从本州服役,甚麽也不必带走!还好只是自己一个,去的地方也近,否则就更飘泊到不知甚麽地方了!不过,家乡已经一无所有,当兵的地方是远是近,也差不多一样了!最悲伤的是我的母亲,自从战乱以来五年一直有病?最后终於去世,也没法好好安葬。她生了我这个儿子,却不能得到安养,她和我都是终生痛苦!人生弄到无家可别,这个老百姓怎样做下去!

    创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暴发,安禄山带兵反叛朝廷,从范阳长驱南下,攻陷洛阳。次年在洛阳称帝,不久又攻占长安。天宝十六年唐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在与溃败的叛军作战中,唐军也受到重大损失。为了与叛军继续作战,军队到处拉丁补充兵源,临近前线的新安、石壕一带受害最深。杜甫当时因谏言触怒肃宗,从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他由洛阳回华州任所,经过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将一路见闻写成了“三吏”、“三别”。

    《无家别》写败阵的战士回到一片荒凉的家乡,而家人已死绝,正当他想务农安生之时,县吏又来要他应征,这回已是无家可别了。

    3. 《无家别》一诗说明了什么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白话译文

    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因为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两个老寡妇。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

    虽然在本州岛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人;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永远伤痛我长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终身忍受辛酸。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

    《无家别》赏析:

    《无家别》是唐代诗人杜甫所写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三别”之一。此诗叙写了一个邺城败后还乡无家可归、重又被征的军人,通过他的遭遇反映出当时农村的凋敝荒芜以及战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全诗情景交融,感人至深。全诗情感虽沉痛凄婉,批驳虽强烈深刻,却不是一味直陈显言,而是借景、物、事来寄情抒怀,显示了感人的艺术魅力。

    《无家别》叙事诗的“叙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诗中的主人公。这个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当兵的独身汉,既无人为他送别,又无人可以告别,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际,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仿佛是对老天爷诉说他无家可别的悲哀。

    从开头至“一二老寡妻”共十四句,总写乱后回乡所见,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两句插在中间,将这一大段隔成两个小段。前一小段,以追叙发端,写那个自称“贱子”的军人回乡之后,看见自己的家乡面目全非,一片荒凉,于是抚今忆昔,概括地诉说了家乡的今昔变化。“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这两句正面写今,但背后已藏着昔。“天宝后”如此,那么就会想到天宝前的情况。于是自然地引出下两句。那时候“我里百余家”,应是园庐相望,鸡犬相闻,当然并不寂寞:“天宝后”则遭逢世乱,居人各自东西,园庐荒废,蒿藜(野草)丛生,自然就寂寞了。一起头就用“寂寞”二字,渲染满目萧条的景象,表现出主人公触目伤怀的悲凉心情,为全诗定了基调。“世乱”二字与“天宝后”呼应,写出了今昔变化的原因,也点明了“无家”可“别”的根源。“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两句,紧承“世乱各东西”而来,如闻“我”的叹息之声,强烈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悲伤情绪。

    满意请采纳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