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是陕西话吗
1. 唐朝时,李白是不是用陕西话念诗
李白念诗用的是不太标准的唐代洛阳音。
而唐代的洛阳音什么样?这个其实大家是能在这个网上查到的:easting,点进里面的中古音查询,就可以检索了。(不过,查到的结果是用国际音标写出来的,你如果懂国际音标,也就不会提这个问题了。
这里的国际音标不光是大家以前学英语用的那个国际音标,那只是全球通用的国际音标的一部分。)中古音的范围是从隋唐到宋,中古音内部各个时代其实也有差异。
大家有兴趣也可以查询上古音和近古音。之所以能查到,是因为有韵书流传下来。
语言学家(音韵学家)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结合古代的韵书、资料和现在的各地方言,构拟出了当时的语音。
2. 唐朝时候的官话是什么
唐朝时候的官话是洛阳读书音,不是陕西方言。
唐朝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音。隋唐都长安,并以洛阳为东都,此时中原及关中汉音在与各民族交融后已有所演变,融入周边少数民族语言的元素。
隋朝发明科举考试,直到唐朝一直延续洛阳读书音作为正音,为官者须会讲正音,也促使全国读书人学习官话传播正音。秦朝、隋朝、唐朝征服蜀国导致洛阳读书音迅速传播到西南地区。
扩展资料: 官话分类 1、北京官话又称华北官话,主要分布于北京、河北北部和内蒙古中部,可分为京师、怀承、朝峰、石克四片。使用人口约1500万。
三声四调,古入声派入平、上、去声。 2、冀鲁官话主要分布于河北大部、天津、山东北部和西北部,以及北京市平谷区,山西广灵县,内蒙古宁城县,使用人口约9000余万。
冀鲁官话是除东北官话外,与北京官话最为接近的官话。主要特征是三声四调,古入声派入平、去声。
3、江淮官话分布于今江苏和安徽的大部、湖北局部、江西部分地区等地,江淮官话使用人口大约为7000万,其中主要分布于安徽省除蚌埠、江苏省除徐州一带以外的长江以北地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官话。
3. 唐朝国都是长安今西安,那唐皇讲陕西话还是普通话
普通话真正起用是在195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是被提出并确定的!普通话即以北京话为准音北方话为基础的官方语,但在1906年有位姓朱的国学大师整编一套普话话简书历记,所以清末的黄帝说的是普通话。
之前所有黄帝召见臣民,参朝议政是说的是“国文”即文言文!平日译俗语。即地方语!古时的国文有在秦朝之后有通一发音和意解!所以当时国文即相当于现在普通话!只是当时是文言文!因秦始皇通一文字是用的优美而最难写的小篆通一!确不是用隶书通一!所以当时流有两种国文!之前的黄帝各自用本邦语治国理政交流!遇外邦交流!则通过字解再相通!此准确记载是从论语流出。
4. 陕西话是不是秦汉唐时期的官方语言~
“学院派”公认,目前南方话,特别是客家话,相对今日中原话,保留古代的中原方言更多。也就是说,说一口地道西安方言的人听不懂周、秦、汉、唐时的长安话,但客家人可能能听懂一半。客家人从中原到了南方后,形成方言岛,他们内部通婚、贸易、交往,保留从中原带去的方言。他们现在还保留大量入声音,但西安话中已经没有。
王军虎说,一般专家认为,南方保留古代语言更多,如厦门人把猪说为“di”,就是秦汉时的读音。福建人把锅叫鼎,也是一种古老的称谓。北方,特别是包括西安在内的关中,过去曾是征战的主战场,人口流动大,语言必然变化快。
广东番禺人、清代著名经学家、音韵学家陈沣在《东塾集》中说,广州方言合于隋唐韵书切语,为他方所不及者,约有数端。……广音四声皆分清浊,故读古书切语了然无疑也。……朱子云:“四方声音多讹,却是广中人说的声音尚好。”……至广中人声音之所以善者,盖千余年来,中原之人徙居广中,今之广音实隋唐时中原之音。“唐诗里有很多入声字,但如今的关中话已没有入声字,而江苏话里还保留有入声字。”就入声字问题,杨恩成与张崇的观点相似。杨恩成同时认为,现在的关中话,不能等同于唐代的长安话,随着人口的迁徙,语言也在变化。五代后,大量陕西文人东迁到淮河以南,把当时的长安话带到了江苏、安徽、福建等地,而宁夏等西北地区的人入住关中,带来许多其他方言。
5. 历史各个朝代怎么设定普通话
作为重要的社会交流工具,各个朝代对语言都有个公认的标准。
比如,在夏、商、周、先秦时期称雅言,之后叫正音,到明代叫官话,清末改称国语,都可以说是古代的“普通话”。
《论语》说:“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孔夫子用的是“雅言”与弟子交流,相当于春秋时期的普通话。春秋时期的使节往来、诸侯会盟交流时所用的也都是雅言。
在汉代,“普通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叫做通语。各地讲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通语进行交际。从秦汉开始,黄河沿岸的中原人陆续向南方迁移,把河洛古语带到南方。
大致唐末以后,虽然仍是文言占统治地位,但一种以北方话口语为基础的新书面语言——白话开始出现了。
元代以首都大都话为基础,制定《中原音韵》作为标准音。这样,中国北方的方言有朝着大都话靠拢的趋势。有专家也表示,元代的标准音是蒙古式汉语,丢失了很多传统汉语的特征。明代以后,朱元璋将南京话为基础的《洪武正韵》作为标准音,南京话也是南方官话的代表。尤其宋、元以来,随着白话文学的发展,与当时口语相接近的白话基本上是与当时的文言并存的,这在宋、元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中都有体现。
明、清两代,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官话”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力量广泛传播,成了全中国公认的标准语和共同语。辛亥革命以后的国语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彻底动摇了文言的统治地位,普通话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基本达到了统一。1955年,普通话得到了明确的规范,取得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法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