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谢眺对唐诗的影响

    1. 永明体对唐诗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永明体”亦称“新体诗”,这种诗体要求严格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了一定的作用。对“近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永明体是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诗风。又称新体诗。当时的音韵学家周颙发现并创立以平上去入制韵的四声说,沈约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的声、韵、调的配合,提出了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必须避免之说。永明体,即以讲究四声、避免八病、强调声韵格律为其主要特征。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门下的八位文学家:谢朓、沈约、王融、萧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合称竟陵八友),都是永明体诗歌的作家。其代表人物历来认为是谢朓、沈约和王融。从齐永明至梁陈100余年间, 包括吴均、何逊、阴铿、徐陵、庾信等人在内的九十余人对新体诗进行过有益的尝试,从而为唐代格律诗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家族传统对谢眺人生及诗歌创作的影响

    我也是转个提纲,希望对你有帮助!

    试论家族传统对谢脁人生及诗歌创作之影响(写作提纲、分析)

    本文试在较为广阔的背景之中审视谢脁的人生及其诗歌。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展开论述:

    一、谢脁诗歌中出现题旨雷同现象缘于他的人生矛盾,原因在于诗人自身和家族传统。

    (一)从诗人自身来看,谢脁的悲哀来自于儒者经世致用之心与黑暗政局之冲突。

    材料:《士与中国文化》《南齐书·王俭传》《南齐书·谢脁传》《谢随王赐左传启》《入朝曲》《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和王著作融八公山》《始之宣城郡》《新亭渚别范零陵云》《落日怅望》《赋贫民田》

    (二)从家族传统来看,谢氏家族以玄言清谈标榜家族的文化领域之优越性并以此抵御黑暗政治的残害。

    材料:谢氏家族部分成员之关系图表、《晋书·谢鲲传》《晋书·谢安传》《述祖德诗二首》《思归赋》《秋夜讲解》《略成实论记》《酬德赋》

    二、谢脁出首王敬则的动机。

    (一) 谢氏子弟自我感觉良好。

    材料:《于安城答谢灵运》《世说新语》《晋书》《宋书》《南史》

    (二) 南朝社会世族与寒庶之间差别有如天壤。

    材料:《寒素论》《南史》《文选》

    三、谢脁在接受南朝民歌的影响时有本能排抑心理,采取含蓄矜持的态度。

    材料:《江上曲》《夜听妓二首·其一》《和王主簿怨情》

    3. 试论家族传统对谢眺人生及诗歌创作之影响

    示例一、《文选4:试论家族传统对谢谢朓人生及诗歌创作之影响》写作提纲

    [写作提纲]#

    题目:试论家族传统对谢朓人生及诗歌创作之影响,

    中心论点:本文从谢氏家族传统对谢朓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影响入手,探讨了谢朓诗歌题旨有雷同、出首王敬则的动机、对南朝民歌的态度等问题,从新的角度审视、评价谢朓,论证了谢朓从思想矛盾、政治行为到审美情趣都受家族传统制约的事实。

    内容纲要:

    前 言:介绍研究现状,说明本文所要论述的主要问题。

    主 体:

    一、对谢朓诗歌中题旨雷同现象产生的原因

    1. 产生题旨雷同的原因是因为欲归隐山林却未能如愿、而专注吟咏与复杂激烈之矛盾心态。2. 从诗人自身与家族传统两个方面解读谢朓人生矛盾的渊源:

    ⑴谢朓的悲哀来自于儒者经世致用之心与黑暗政局之冲突。7

    材料: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中的论述0

    《南齐书•谢朓传》所载谢朓《入朝曲》、《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和王著作融八公山》、《始之宣城郡》、《赋贫民田》

    ⑵以玄言清谈标榜家族的文化领域之优越性并以此抵御黑暗政治的残害,可视作谢氏家族中深具传统色彩的行为特征之一。

    材料:谢朓家族部分成员之关系图表。家族变迁史实(《晋书•谢鲲传》、《晋书•谢安传》记载)《述祖德诗二首》⑶家族运动中的联翩风险使谢朓心中充满惧祸之情,弃世与用世的矛盾在这个家庭的迁延中经久不衰。/

    3. 从上面的心灵背景之下重新审视并评价作为山水诗主体的宣城诗。其一,宣城诗的主题是诗人心灵的矛盾斗争;材料:“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心迹苦未并,忧欢将十祀”其二,宣城诗的基调是清冷、萧散、迷茫,正与这一时期的心境相契合。

    材料:“江海虽未从,山林从此始。”“泪下如流霰” 当山林和玄理都已无助于解救心灵之时,谢朓转而依靠佛道。材料:谢朓曾在《思归赋》中云:“养以虚白之气,悟以无生之篇。”《秋夜讲解》、《酬德赋》“空有定无执,宾实固两忘”

    二、谢朓出首王敬则一事的动机以及他接受民歌影响的方式。

    1.出身于谢氏大家族的子弟,他们在社会、政治、文化、言谈举止、气质风度等各个方面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并且对别的家族跟本家族之间的差异都是非常敏感的。材料:谢瞻《于安城答谢灵运》:“华宗诞吾秀,之子绍前胤”《世说新语•贤媛》《世说新语》中“文学”、“言语”两篇之一例$

    2. 在南朝社会中世族与寒庶之间差别有如天壤,谢朓作为世家子弟而与出身寒人不识字,却春风得意的敬则联姻,受时俗耻笑。敬则拉他造反,忠孝不能两全,因而出首王敬则。3. 谢朓对来自底层、来自民间的事物的一种本能排抑心理,不过针对不同事物心理表露方式有一些差别。⑴谢朓对民歌采取含蓄矜持的姿态。#

    材料:唯一一首稍具南朝民歌韵味的诗作《江上曲》,可能受西曲歌的影响。

    ⑵谢朓试图以《诗经》、《楚辞》的语词与典故来改造南朝民歌,使我们觉得诗中的主人公是贵族的年青人或《诗经》时代的情侣,而惟独不是南齐时代江南的多情男女,诗歌中的贵族气息是难以磨灭的。'

    材料:《夜听妓二首•其一》、《和王主簿怨情》

    三、结语:从谢朓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与人的复杂性。研究古人及其作品,应设身处地地探索他们的心路历程与人生际遇,并在努力做出客观公正的结论之时获得对自我人生有益的启迪。

    4. 谢朓在中国诗歌史上是怎样一个地位

    中国文学中,谢灵运与谢朓合称大谢、小谢,谢朓在生时,已被誉为当世最出色的诗人,沈约说:“二百年来无此诗”;梁武帝则说:“三日不读谢朓诗,便觉口臭。”

    谢朓是南齐一代山水诗的代表,开拓了自轩窗中观赏山水的新空间,词汇与技巧为其后的何逊、阴铿、王维的山水诗学习,不少诗评都认为谢朓诗已具有唐诗风格。谢朓在宣城时,与友人合作联句,每人作4句,续成一首长诗。

    联句源出晋朝,谢朓的作品使联句更普及。唐代李白最敬仰和赞赏谢朓,作品亦受其影响,现存直接提到谢朓的诗有12首,如《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李白对谢朓特别怀念,有认同感和强烈共鸣,在《秋夜板桥浦泛月秋酌怀谢歌》中抒发对谢朓的思慕之情,其闺怨诗《玉阶怨》,即模仿谢朓的同题诗歌。

    5. 谢眺的成就

    谢眺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不管是何种情感意趣,都可以借山川景物来表现,而且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是谢眺诗歌的重要特点,也是他对于诗歌艺术发展的重要贡献。谢眺诗歌不仅影响了唐代诗人,而且影响了一代诗风。宋赵紫芝诗云"玄晖诗变有唐风",严羽也说"谢眺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明胡应麟《诗薮》认为唐人"多法宣城(谢眺)"。

    他的辞赋和散文,成就不如诗,但也有值得称道的。现存的几篇赋,如《思归赋》、《游后园赋》、《高松赋》、《杜若赋》等,体制短小,声律调协,富于抒情色彩。

    6. 李白为何推崇谢眺

    谢朓青年时代即以文学知名,曾参与竟陵王萧子良西邸的文学活动,是"竟陵八友"之一。在"八友"中,他的成就最高。谢朓在西邸创作的诗歌,题材比较狭窄,除了游宴应酬之外,就是咏物,如《咏风》、《咏竹》等。这类咏物诗虽略有寄托,但主要是求其形似。还有不少是模拟汉魏晋宋的乐府民歌。这部分作品虽然不曾反映重大的社会内容,但表现闺情,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自从随府赴荆州以后,他的诗歌创作有了新的开拓,特别是经历了政治风波,出任宣城太守以后他的诗歌无论内容或者形式,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表现山川之美和自己的生活感受,还创作了诸如《赛敬亭山庙喜雨》、《赋贫民田》等诗歌,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

    谢朓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晋宋以后,山水文学产生了,但多少还受玄言诗的影响,总带点玄理。谢灵运的山水诗就是如此。谢朓和谢灵运同族,世称“二谢”,谢灵运为“大谢”,谢朓为“小谢”。小谢诗学大谢,都善于模山范水,以山水诗见长;但二人的诗境和诗味却有别。大谢的山水诗仍然带有一些"玄言"的色彩,小谢的山水诗则抒发了思想感情,玄言诗的影响差不多已被消除殆尽。谢朓的山水诗把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自然地结合起来。他浮沉于政治旋涡之中,目睹仕途的险恶和现实的黑暗,因此常常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现出对于宦途的忧惧和人生的苦闷。《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中写道:"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寄言□罗者,寥廓已高翔。"正表现了这种□徨的心情,诗中的景物也因此笼罩了凄凉的气氛。他一生游宦于诸王府邸之间,不能不写些"颂帝功"、"颂藩德"的应命之作。这类作品也常常通过景物来表现颂扬之意,如《随王鼓吹曲十首》中的《入朝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既是一曲颂歌,也是一幅壮丽的图画。不管是何种情感意趣,都可以借山川景物来表现,而且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是谢朓诗歌的重要特点,也是他对于诗歌艺术发展的重要贡献。

    谢朓主张"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南史·王昙首传附王筠传》),他的诗歌创作正是贯彻了这一审美观点。要达到"圆美流转",声律是一个重要因素。他把讲究平仄四声的永明声律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因此他的诗音调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悦耳。沈约《伤谢朓》写道:"吏部信才杰,文锋振奇响。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也说明了音调和谐这一特点。谢朓还善于熔裁,时出警句,最为人称道的有"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观朝雨》),"鱼戏新荷动,鸟散馀花落"(《游东田》)等,这些警句清新隽永,流畅和谐,对仗工整,体现了"新体诗"的特点。谢朓的短诗也很出色,耐人咀嚼,富于民歌风味。如《玉阶怨》:"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想君此何极!"又如《王孙游》:"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还有《同王主簿有所思》、《铜雀悲》、《金谷聚》等篇,都是遣词自然、音调和谐、感情含蓄的佳什,收到了小中见大、尺幅千里的艺术效果。这类小诗,对后来的五言绝句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影响。

    7. 柳宗元山水诗对唐诗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他的叙事诗文笔质朴,描写生动,寓言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抒情诗更善于用清新峻爽的文笔,委婉深曲地抒写自己的心情。不论何种体裁,都写得精工密致,韵味深长,在简淡的格调中表现极其沉厚的感情,呈现一种独特的面貌。因他是一位关心现实、同情人民的诗人,所以无论写什么题材,都能写出具有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诗篇。他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

    宋人严羽曾说:“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 (唐代人唯有柳宗元深知骚学)

    苏轼评价说:“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把柳宗元和陶渊明并列。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