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可听郦波讲解唐诗
1. 每天解读一首诗词蒙曼郦波往期在哪能听
火冒三丈
huǒ mào sān zhàng
【解释】冒:往上升。形容愤怒到极点。
【出处】陶菊隐《筹安会六君子传》:逗章太炎以自己惨淡经营《民报》多年,一旦复刑,竟被摈斥,不由得火冒三丈。地
【结构】主谓式。
【用法】一般作宾语、谓语、状语。
【辨形】三;不能写作逗山地。
【近义词】怒气冲冲
【反义词】心平气和
【例句】你太爱发脾气;动不动~;这样怎么能搞好同志关系;干好社会工作看
2. 郦波老师解读古诗词
郦波,1972年4月17日出生,祖籍江苏省丹阳市,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来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 。
2007年出现在江苏城市频道《万家灯火》节目,开创了该节目收视率的第二新自高。2009年10月初,他已在《百家讲坛》主讲《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大明名臣:抗倭英雄戚继光》、《大明名臣:于谦》和《大明名臣:海瑞》已录制完毕。《曾国藩家书》录制完成。《大明脊梁张居正》于2013年11月05日开播。2015年暑假期间,zhidao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千古爱情之相聚在星空下 ”。2016年1月1日,郦波教授加盟贵州卫视《最爱是中华》第三季。
3. 古诗词我们一直在学习竟不知何为诗词,且看郦波老师
郦波坚守在三尺讲台这片宁静的港湾。
低调沉静的他一走进课堂就变得滔滔不绝起来。那么,他的旁征博引、收放自如是如何“炼”成的呢?除了博览群书以外,这与他独特的思考习惯也不无关系。
在《中国诗词大会》的某一期节目中,郦波将几首苏东坡词作中的佳句巧妙“嫁接”成了一首诗:“人间有味是清欢,照水红蕖细细香。长恨此身非吾有,此心安处是吾乡。”
他的才情博得了台下观众的一片赞叹。郦波老师的课堂也从来都是座无虚席。
他或讲述,或吟诵,或调侃,用多种形式将古典文学讲成了行云流水般的艺术。他的课几乎没有人看手机,没有人打瞌睡,没有人窃窃私语。
“儒雅,风趣,他的每节课都像是一首诗。”这是学生和“粉丝”们对他发自内心的赞美。
就是这样一位既有才情,又有诗情的郦波先生,为我们带来了他的新课堂——《一生不可错过的唯美诗词》。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是每个中国人血液里流淌的“文化基因”。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治学三境”;对诗词文化情有独钟的郦波也多次在演讲中阐述了“诗词三镜”,即与自己的和解,与他人的和解和与命运的和解。这就是诗词带给我们的力量,也是中国文化的力量。
比如武亦姝浅笑吟出那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时候,击中我们的到底是什么呢?再比如苏轼的那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又是什么触动了我们的心灵呢?是诗词中唯美的灵魂。它让我们自己跟自己和解,也让我们和这个世界和解。
就像《中国诗词大会》中身白茹云说的那样,诗词并不能让她过的富足,但诗词是她的朋友,伴她走过绝望,走过无助,走过人生的起与落。这也就是白茹云虽身患淋巴癌多年,但精神仍然富足、活的仍然有滋有味的最大原因吧。
所以,就让我们跟随郦波老师脚步,读出诗歌背后的美,读出文字背后的灵魂与人生,或豪放,或婉约,或精致,或壮阔,让我们的心随之律动,与之交融,让我们的人生随之升华,一起发现这人生路上的唯美瞬间。受字数限制,供参考。
4. 荐读︱郦波:诗词到底有什么用
“诗词到底有什么用?”一位同学曾经这么直白地问我。
既然他这么直白,我也只好直截了当地告诉他:“没什么用!几乎没什么用!”不过,庄子也说过:“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在诗词大会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叫白茹云的大姐。
场上我称她为大姐,董卿和康老师也跟着叫大姐,结果她还不乐意了,说其实自己很年轻,比我们都小。这时董卿说的一句话代表了我们的心声:“这声大姐喊的不是年龄,是我们的敬重!”就是这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女子,她务农为生、家境清贫、病痛折磨、现实沉重,但她始终过着“诗意的人生”。
白茹云六年前就查出了淋巴癌,丈夫在外打工,收入微薄,家中经济拮据,为治病欠下很多债。弟弟自小脑中生瘤,一发作就拼命抓头,为了照看、安抚弟弟,她开始为弟弟念诗、唱诗,由此走上了热爱诗词的道路。
在生活的重重重压面前,白茹云一路走来,却没有丝毫的沮丧、不甘、愤懑与埋怨,她说因为有诗词一路陪伴,她说因为她喜欢那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她在诗词大会上念出郑板桥的那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时,我感慨地评点说:“拥有如此淡定气魄的白大姐,真是我们每个人人生的一面镜子啊!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位 16 岁的中学生姜闻页,在赛场失利后,在他人咄咄逼人的气势下,她淡定地说出:“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我既然怀有颗喜爱诗词的初心,又何须输赢和胜负来鉴定我对诗词的热爱。”那一刻,我忍不住评价说:“诗者志也,诗者心也,在我眼里,你才是真正的赢家!”还有武亦姝,还有陈更,还有曹羽,还有彭敏,还有北师大校园里的“快递小哥”,还有油田钻井平台上的“诗词男神”……还有很多很多这样平凡却优秀的人,他们“腹有诗书气自华”,他们用诗词荡涤着灵魂,让世人看到即使在现实的重重迷惑中,仍有诗意的栖居,就在你我身旁!其实,不只是诗词大会上的选手们,我想,在生活的角角落落,在生命的时时刻刻,一定有很多因为热爱诗词而坚守自我灵魂的人。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柳宗元的那首《江雪》。诗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我们熟得不能再熟的诗了,可是说到这首诗的作用,很多人却未必明了。
柳宗元的这首《江雪》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当时柳宗元因“二王八司马”事件被贬谪湖南永州,即今湖南永州醴陵。这一年的冬天,当地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身处流放、贬谪困境中的柳宗元遂提笔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江雪》。
所以,一直以来,后人多以为这首《江雪》表达的是诗人孤独、困苦的心境。甚至还有好事者据此推测,说《江雪》是一首藏头诗,“千万孤独”四字,正是柳宗元的呐喊与彷徨。
可是如此一来,我们就会发现一个矛盾——不仅是历来的诗家、论家喜欢这首《江雪》,古来画家、丹青妙手们也尤喜以《江雪》意境入画。所谓“寒江独钓”,禅境高妙,禅意与禅悦的表达正是由诗而画一脉相承的表现。
所以,甚至有论家以为,《江雪》一篇正是柳宗元禅悦思想的集中体现。从呐喊与彷徨,到禅意与禅悦,理解大相径庭,差异何其之远!事实上,除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解,还有政治批判说,以为寒江独钓是以严子陵高洁独钓自喻;又有政治希望说,甚至把寒江独钓比之姜太公垂钓渭水。
真是“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经典作品总是给人无比丰富的理解空间。事实上,联系柳宗元的人生经历我们就会知道,在这首《江雪》里,苦楚与孤独一定有,但超越与升华也同样在。
其实,它最大的奥秘就在找回自我,达成与自我的和解。柳宗元出身河东柳氏,是赫赫有名的名门望族,母亲则出身范阳卢氏,在看重门阀与贵族出身的唐代,这样的家世使得他少有凌云之志,久怀兼济之心。
加之年少扬名,二十出头又高中进士,所以意气风发,锐意进取,终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加入了永贞革新的改革。可是命运却兜头浇下一盆冷水,改革失败,柳宗元携母远谪永州。
因气候恶劣,水土不服,柳母在永州不到一年就病逝了。柳宗元终于被逼到了人生的绝境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一切生机全无,一切希望湮灭!可是,就是在人生最逼仄的困境里,一首诗、一首短短的五言绝句,却让柳宗元重新找回精神的自我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山山皆白,万径绝灭,当尘世的喧嚣与浮华成为被摒弃的背景,那个“久在樊笼中”的自我,那个“我”身上早已丢失的灵魂,才终于被完整地找回。关于柳宗元通过一首《江雪》找回精神的自我并完成与自我的和解,还有一个关键的证据,即不论是在柳宗元个人文学创作历程还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江雪》的出现都代表了一个重要的节点 — 就在《江雪》之后,柳宗元开始创作了奠定中国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基石的系列作品《永州八记》。
像《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有些篇章还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游记散文的本质是带着自己的灵魂去发现山水的灵魂,柳宗元能终于从丧母之痛与政治悲情、人生困境里从容走出,一首小小的《江雪》,让他找回精神的自我,实。
5. 郦波最喜欢的两句诗
郦波,1972年4月17日出生,祖籍江苏省丹阳市,中共党员。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汉语言文学博士后。
2007年出现在江苏城市频道《万家灯火》节目,开创了该节目收视率的第二新高。2009年10月初,他已在《百家讲坛》主讲《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大明名臣:抗倭英雄戚继光》、《大明名臣:于谦》和《大明名臣:海瑞》已录制完毕。《曾国藩家书》录制完成。《大明脊梁张居正》于2013年11月05日开播。2015年暑假期间,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千古爱情之相聚在星空下 ”。2016年1月1日,郦波教授加盟贵州卫视《最爱是中华》第三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