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评价唐诗杂论

    1. 唐诗杂论怎么样

    这本薄薄的小书是地道的诗人评诗的文字,很优美,很生动,几乎没有学究气,很多地方能感受到作者的个性。

    比如他写孟浩然的: “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 出谷未停午,到家日已曛。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

    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衡门犹未掩,伫立望夫君。

    甚至淡到令你疑心到底有诗没有。 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鸟藤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沼月棹歌还。 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盂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

    在许多旁人,诗是人的精华,在孟浩然,诗纵非人的糟粕,也是人的剩余。在最后这首诗里,孟浩然几曾做过诗?他只是谈话而已。

    甚至要紧的还不是那些话,而是谈话人的那副“风神散朗”的姿态。” 虽然听说书中很多观点从学术上来说不太站得住脚(我是纯外行,无从判断,见笑了),但是从欣赏的角度来说这本书是相当惊喜的。

    2. 闻一多《唐诗杂论》里关于“四杰”的论述

    四杰 继承北朝系统而立国的唐朝的最初五十年代,本是一个尚质的时期,王杨卢骆都是文章家,“四杰”这徽号,如果不是专为评文而设的,至少它的主要意义是指他们的赋和四六文。

    谈诗而称四杰,虽是很早的事,究竟只能算借用。是借用,就难免有“削足适履”和“挂一漏万”的毛病了。

    按通常的了解,诗中的四杰是唐诗开创期中负起了时代使命的四位作家,他们都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四人中三人死於非命)——因为行为浪漫,所以受尽了人间的唾骂,因为遭遇悲惨,所以也赢得了不少的同情。依这样一个概括、简明,也就是肤廓的了解,“四杰”这徽号是满可以适用的,但这也就是它的适用性的最大限度。

    超过了这限度,假如我们还问到:这四人集团中每个单元的个别情形,和相互关系,尤其他们在唐诗发展的路线网里,究竟代表著那一条,或数条线,和这线在网的整个体系中所担负的任务——假如问到这些方面,“四杰”这徽号的功用与适合性,马上就成问题了。因为诗中的四杰,并非一个单纯的、统一的宗派,而是一个大宗中包孕著两个小宗,而两小宗之间,同点恐怕还不如异点多,因之,在讨论问题时,“四杰”这名词所能给我们的方便,恐怕也不如纠葛多。

    数字是个很方便的东西,也是个很麻烦的东西。既在某一观点下凑成了一个数目,就不能由你在另一观点下随便拆开它。

    不能拆开,又不能废弃它,所以就麻烦了。“四杰”这徽号,我们不能,也不想废弃,可是我承认我是抱著“息事宁人”的苦衷来接受它的。

    四杰无论在人的方面,或诗的方面,都天然形成两组或两派。先从人的方面讲起。

    将四人的姓氏排成“王杨卢骆”这特定的顺序,据说寓有品第文章的意义,这是我们熟知的事实。但除这人为的顺序外,好像还有一个自然的顺序,也常被人采用——那便是序齿的顺序。

    我们疑心张说〈裴公神道碑〉“在选曹见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和郗云卿〈骆丞集序〉“与卢照邻、王勃、杨炯文词齐名”,乃至杜诗“纵使卢王操翰墨”等语中的顺序,都属於这一类。严格的序齿应该是卢骆王杨,其间卢骆一组,王杨一组,前者比后者平均大了十岁的光景。

    然则卢骆的顺序,在上揭张郗二文里为什麽都颠倒了呢?郗序是为了行文的方便,不用讲。张碑,我想是为了心理的缘故,因为骆与裴(行俭)交情特别深,为裴作碑,自然首先想起骆来。

    也许骆赴选曹本在先,所以裴也先见到他。果然如此,则先骆后卢,是采用了另一事实作标准。

    但无论依哪个标准说,要紧的还是在张郗两文里,前二人(骆卢)与后二人(王杨)之间的一道鸿沟(即平均十岁左右的差别)依然存在。所以即使张碑完全用的另一事实——赴选的先后作为标准,我们依然可以说,王杨赴选在卢骆之后,也正说明了他们年龄小了许多。

    实在,卢骆与王杨简直可算作两辈子人。据《唐会要》卷八二,“显庆二年,诏徵太白山人孙思邀人京,卢照邻、宋令文、孟诜皆执师贽之礼。”

    令文是宋之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1333236363439问的父亲,而之问是杨炯同寮的好友。卢与之问的父亲同辈,而杨与之问本人同辈,那麽卢与杨岂不是不能同辈了吗?明白了这一层,杨炯所谓“愧在卢前,耻居王后”,便有了确解。

    杨年纪比卢小得多,名字反在卢前,有愧不敢当之感,所以说“愧在卢前”,反之,他与王多分是同年,名字在王后,说“耻居王后”,正是不甘心的意思。 比年龄的距离更重要的一点,便是性格的差异。

    在性格上四杰也天然形成两种类型,卢骆一类,王杨一类。诚然,四人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浮躁浅露”不能“致远”的殷鉴,每人“丑行”的事例,都被谨慎的保存在史乘里了,这里也毋庸赞述。

    但所谓“浮躁浅露”者,也有程度深浅的不同。杨炯,相传据裴行俭说,比较“沉静”。

    其实王勃,除擅杀官奴那不幸事件外(杀奴在当时社会上并非一件太不平常的事),也不能算过分的“浮躁”。一个人在短短二十八年的生命里,已经完成了这样多方面的一大堆著述: 《舟中纂序》五卷,《周易发挥》五卷,《次论语》十卷,《汉书指瑕》十卷,《大唐千岁历》若干卷,《黄帝八十一难经注》若干卷,《合论》十卷,《续文中子书序诗序》若干篇,《玄经传》若干卷,《文集》三十卷。

    能够浮躁到哪里去呢?同王勃一样,杨炯也是文人而兼有学者倾向的,这满可以从他的〈天文大象赋〉和〈驳孙茂道苏知几冕服议〉中看出。由此看来,王杨的性格确乎相近。

    相应的,卢骆也同属於另一类型,一种在某项观点下真可目为“浮躁”的类型。久历边塞而屡次下狱的博徒革命家骆宾王不用讲了,看〈穷鱼赋〉和〈狱中学骚体〉,卢照邻也不像是一个安分的分子。

    骆宾王在〈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里,便控告过他的薄幸。然而按骆宾王自己的口供, 但使封侯龙頟贵,讵随中妇凤楼寒?他原也是在英雄气概的烟幕下实行薄幸而已。

    看〈忆蜀地佳人〉一类诗,他并没有少给自己制造薄幸的机会。在这类事上,卢骆恐怕还是一丘之貉。

    最后,卢照邻那悲剧型的自杀,和骆宾王的慷慨就义,不也还是一样?同是用不平凡的。

    3. 《唐诗杂论》的硕果论证了闻一多的哪句话

    “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伴 ?你 ?学 一、目标定位 1、读课文,了解大意,感知主旨,理解闻一多作为学者和民主战士的“说”和“做”。

    2、体会文中形象描写的作用,理解成语的含义。 3、把握精心选材、重点突出的写法。

    二、课前预习 字词疏通: 1、应掌握的加点字的读音。 赫然(hè) ? ?心会神凝(níng) ? ?慷慨(kǎi) ? ?一反既往(jì) ? ?迥乎不同(jiǒng) ? 2、解词。

    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或形容大怒。 沥尽心血:(为了事业)费尽心血。

    沥:滴。 心会神凝:注意力集中,用心熟悉通晓。

    目不窥园:形容埋头读书。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

    诗兴不作: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一反既往:完全不同于过去。

    既往:过去的事。 大意疏通: 这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三、课中探究 重点讲解: 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剪裁的方法。 作者选取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

    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等三个方面作为例证,闻一多先生的经历复杂,可以记述的事情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择了六件事,就表现了闻一多先生高尚的精神品质,作者在材料取舍方面是精当的。 难点突破: 理解本文多用古词、文言词的含义。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诗人,应该看到作者是用诗化的语言来写的。精练、生动、形象、有跳跃性,有气势,这也是本文的语言风格,在有些语言上的含义要加强理解。

    四、课后巩固 五步点击: 1、认识一个字:愤慨的“慨” 愤慨的“慨”,读作(kǎi):愤激、感慨的意思。 注意与既然的“既”(jì)相区别。

    2、掌握一个词:锲而不舍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褒义词,其近义词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滴水穿石、孜孜不倦等。 3、品味一句话: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这一处采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出了闻一多先生作为一个革命者面对危险而从容不迫,表现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4、揣摩一个点:本文语言富有音乐美。

    一是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等;二是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等句。 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5、背诵一联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上一联诗出自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慷慨激昂、大义凛然的诗句,既表现了作者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又表现了作者的英雄气慨和高风亮节。

    中考链接: 1、考题示例: 下列各项搭配有误的是( ? ?) A、《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施耐庵——元末明初 ? ? B、《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诗人、学者 ? C、《藤野先生》——鲁迅——《呐喊》 ? D、《皇帝的新装》——安徒生——丹麦 (选自《北京市丰台区2004年中考语文试题》) ? ? 2、考题分析:这是一道文学常识题,解答这类题目,要紧扣题干,展开联想,在大脑里搜寻相关的知识内容,依据题干可知:《藤野先生》不是出自《呐喊》,而是出自《朝花夕拾》。 可以应用排除法,得出此答案为C。

    3、考题答案;C 伴 ?你 ?练 第一部分:基础锤炼(20分) 1、看拼音写汉字。(4分) 无xiá( ?)及此 ?hè( ?)然 ?目不kuī( ?)园 ?仰之mí( ?)高 2、本文作者 ? ? ?,现代诗人。

    闻一多, ? ?、学者、民主战士,著作收在《闻一多全集》中。本文记叙了 ? ? ? ? ? ,表现了他的 ? ? ? ?和精神。

    (4分) 3、体会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面,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4分)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概括了闻一多先生在治学方面的特点。( ? ? ) ②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艰难困苦。

    ( ? ? ) ③“不动声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默无闻,不问世事,与世无争。 ( ? ?) ④“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扬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 ? ? ) 5、散文常用叙议结合的方法表明作者的见解,这篇散文也是如此。文中的议论有的放在有关的叙述之前(A),有的放在有关的叙述之后(B),还有的放在叙述的中间(C);它们的作用或提示下文(a),或过渡衔接(b),或归纳总结(c)。

    请指出下面几处议论的位置和作用。(4分) ①“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 ? ?)( ? ?) ②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 ?)( ? ?) 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一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 ? ?)( ? ?) ④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 ?。

    评价唐诗杂论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