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清明二首》见於全唐诗几卷

    1. 谁知道全唐诗共多少卷

    全唐诗简介 《全唐诗》,900卷,清曹寅、彭定求等奉敕编纂。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扬州诗局刻本。半页11行,行21字,白口,双鱼尾,左右双栏。

    版框16.6cm*11.5cm。《全唐诗》是清朝初年编修的汇集唐一代诗歌的总集,全书共九百卷。

    《全唐诗》的编修过程是这样的:康熙四十二年(1703),清圣祖玄烨即考虑编纂此书,至四十四年(1705)三月,他第五次南巡至苏州时,将主持修书的任务交给江宁织造曹寅,并将内府所藏季振宜《唐诗》一部发下,作为校刊底本。同年五月,由曹寅主持,在扬州开局修书,参加校刊编修的有赋闲江南的在籍翰林官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綋,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等十人。

    至次年十月,全书即编成奏上。 这部卷帙浩繁的大书,能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编成,主要是充分利用了季振宜编《唐诗》和胡震亨编《唐音统签》的成果。

    季振宜(1630—1674),字诜兮,号沧苇,扬州泰兴人,为清初著名藏书家,藏书之富,甲于江南。他整理唐诗,始于康熙三年(1664),迄于康熙十二年(1673),历时十年,始得告成。

    全书凡七百十七卷,收诗四万二千九百三十一首,作者一千八百九十五人。所据材料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较充分地利用了其本人所藏的珍本秘籍。据《季沧苇藏书目》载,其所藏宋版唐诗总集、别集,多达一百五十馀种,如宋刻《万宝诗山》、明抄《诗渊》,皆为罕见的大型类编诗集。

    在其开始编集后,又得到钱谦益原拟“集成唐人一代之诗”的未完稿。另外,初盛唐部分充分利用了明末吴琯《唐诗纪》的成果。

    具备了这些条件,以季氏的学力,经过十年的反复校订、广事补遗,终于编成该书.书成后的次年,季氏即去世。当时书稿未曾付梓,不久即转入内府。

    胡震亨(1569—1645),字孝辕,号遁叟,浙江海盐人,官至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唐音统签》为其费毕生精力编成的唐诗总集,全书凡一千零三十三卷,以十干为序,按时代先后辑录唐及五代的诗作以及词曲,歌谣,酒令,占辞等,末附《癸签》,为唐诗研究资料汇编。

    胡氏编此书,搜集资料极其广泛。唐人佚篇残句,皆尽所见辑出,并注明出处。

    唐诗本事及评论资料,亦间附诗后。诗人小传考证尤为详尽,并采辑遗文佚事,附入小注。

    此书编成后,也未能付印,至清初始由其后人印出一部分,多数则以抄本传世。 《四库全书总目》述《全唐诗》资料来源云,“是编秉承圣训,以震亨书为稿本,而益以内府所藏《全唐诗集》,又旁采残碑断碣,稗史杂书之所载,补苴所遗。”

    所言较含混,且有所隐讳。经今人周勋初考证(见《文史》第八辑《述〈全唐诗〉成书经过》),知《全唐诗集》即指季书,彭定求等对二书的利用情况,亦不尽属实。

    以《全唐诗》与季、胡二书覆勘,可知是以季书为主、兼采胡书编成的。具体来说,初、盛唐部分以季书为底本,略作增删校补,即成定本,中,晚唐部分,季书比较单薄,编修诸臣参用胡书作了较大幅度的增补,如殷尧藩诗,季书全缺,即据胡书补入;胡曾、司空图诗,季书失收甚多,亦据胡书补齐。

    另外,季书所辑以完诗为主,胡氏则广搜零章碎句。《全唐诗》各集后所附佚句,绝大多数系据胡书移录。

    在充分利用季胡二书的基础上,编修诸臣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校订补遗工作。一、增补诗什,《全唐诗》卷八八二以下补遗七卷,系据季胡二人未用的《唐百家诗选》、《分门纂类唐歌诗》残本、《古今岁时杂咏》等书及石刻资料编成,正编各家诗亦有少量增补。

    二、考订辨误,包括六朝人误作唐人如陈昭、卫敬瑜妻等,六朝诗误归唐人,如吴均、刘孝胜诗误归曹邺;误将诗题中人名视作撰者,如上官仪《高密公主挽词》作高密诗,皆一一作了订正。三、据所见善本唐人诗集,增加了部分校语。

    季胡二书校记皆注明出处,诸臣将出处全部抹去,仅注为“一作某”。四、重新调整了小传。

    删繁就简,并将二书所附作者生平资料删去。五、删去胡书末之“道家章咒、释氏偈颂二十八卷”。

    六、重新安排全书序次,“首诸帝,次后妃,次宗室诸王,次公主,……次臣工,次闺秀,次释道,”末附神仙、鬼怪、嘲谑、歌谣谚语、词等类作品。 《全唐诗》将有唐一代诗歌汇为一帙,为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

    但由于成书仓促,存在问题也很多。其主要有如下数端:一、未及广检群书,故缺漏甚多;二、考订粗疏,多有误收,今人考订其误收他朝诗即达数百首之多,唐人张冠李戴、重收复出之作亦不少,三、小传较疏舛,作者先后次第亦多混乱;四、诸诗皆不注出处,征引者难以覆按;五、校勘不精,诗题及诗句错误较多。

    玄烨为《全唐诗》所作序中,谓全书共“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后人多从其说。其实,玄烨所举数并不精确,近年日本学者平冈武夫编《唐代的诗人》、《唐代的诗篇》,将《全唐诗》所收作家、作品逐一编号作了统计,结论是:该书共收诗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条,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

    这个数字是相当可靠的。 最后,将《全唐诗》的版本及后人的补遗,考订著作,作一简单介绍。

    该书编成。

    2. 清明诗歌选

    其一

    春雨清明湿杏花,

    小山明灭柳烟斜。

    东风解语拾我意,

    送送萦肠入君家。

    其二

    一沾春雨一断肠,

    飘零无计觅君乡。

    方羡飞花随风去,

    天涯尽处惹兰芳。

    其三

    朝听细雨润门扉,

    年年一度送春回。

    却把长条攀折遍,

    才道相思始成灰。

    其四

    轻红沾雨不胜衣,

    才回倦眼又迷离。

    情到伤心频无赖,

    始信清明断肠期。

    其五

    漫见新柳娇眼垂,

    疑君逸影踏风归。

    回眸映雪成千古,

    染尽湘竹无计追。

    其六

    风吹残杏舞絮轻,

    唤起愁肠千百萦。

    疑天亦解伤情恨,

    哭君泪雨遍清明。

    其七

    昨夜听春愁不堪,

    初晴天气泣容颜。

    赏芳时节清明日,

    百般明丽也怅然。

    其八

    清明把酒释别愁,

    欲赏春花且忘忧。

    谁想栏杆拍倚遍,

    欢声犹不近楼头。

    其九

    清明节气杏花天,

    诗酒清吟祭华年。

    折尽长条倚春雨,

    为君垂泪小窗边。

    其十

    撩乱春风惹杏花,

    断送清芬到天涯。

    历历如君离别日,

    哀魂和雨泣流沙。

    其十一

    新莺嘹乱柳烟低,

    断魂春雨断肠期。

    歌君一曲还偷泪,

    怎是伤心无处依。

    其十二

    粉杏轻柔岸柳新,

    清明春雨两相侵。

    半洗天光晴如碧,

    半和残泪一沾襟。

    其十三

    或有追思到天涯,

    天应怜我泪黄沙。

    半园新杏连绵雨,

    送尽清明百姓家。

    其十四

    春雨杏花满清明,

    追思犹怨水烟轻。

    合化子规啼血尽,

    不悼家川悼君茔。

    3. 清明节《全唐诗》中为什么没有杜牧的《清明》一诗

    《清明》现在可以查到的最早出处见于南宋孝宗时期编撰的类书《锦绣万花谷》,该书《后集》“村·杏花村”下录有《清明》,小注“出唐诗”。但既未署杜牧名,也无“清明”题名。杜牧成为《清明》作者,最早是在《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上,此诗集旧题编纂者为南宋诗人刘克庄。该诗选前集“节候门”下,收录了13首清明、寒食诗,第一首即是《清明》,并标明作者是“杜牧”。

    刘克庄是宋末文坛领袖,他说《清明》的作者是杜牧,还是比较可信的。但后来学者考证,《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是本“盗版书”,系当时福建书商盗用刘克庄之名编成的,和现代书商盗用文化名人的名字出书牟利,如出一辙。

    可见,杜牧其实是“被署名”。直接佐证之一是,最权威的《全唐诗》中收录了杜牧好多诗,却不收录影响很大的《清明》。《全唐诗》是清康熙年间彭定等10人敕编,《清明》在宋后已有广泛影响,如果是杜牧作品,不可能不收录书中,这说明清人已认为,《清明》作者非杜牧。更有说服力的,是杜牧外甥裴延翰编的杜牧文集《樊川文集》,该书中也不见收录此诗。而再后北宋田概编《樊川别集》以及《樊川外集》中,均无《清明》。

    稍晚的《樊川续别集》里才出现了《清明》一诗,而《樊川续别集》系南宋人抄辑,讹误多多,当时即为刘克庄、洪迈等人否定。

    因为这些明显的疑点和漏洞,“《清明》作者非杜牧”一说已为现代学者所接受,1992中华书局版《全唐诗补编》便未收录《清明》。

    《清明》诗的真实作者到底是谁 与杜牧同时代诗人许浑薛能温庭筠

    如果说《清明》作者不是杜牧,那会是谁?这应该是《清明》隐藏的第四个悬疑。

    国学大师陈寅恪称,该《清明》诗来历不明,“若究其出处,则殊为可疑”。近几十年来,不断有学者作出推断,流传较广的一种观点认为,《清明》的原作者可能是与杜牧同时代的诗人许浑。

    许浑以写水、雨之景出名,后人将之与诗圣杜甫相提并论,有“许浑千首湿,杜甫一身愁”之说。为什么说《清明》是许浑的作品?最直接的理由是许浑曾写过“杏花村”。其《下第归蒲城墅居》诗称,“薄烟杨柳路,微雨杏花村。牧竖还呼犊,邻翁亦抱孙。”意境与《清明》接近,由此得出《清明》可能是许浑去蒲城途中所作。

    检索《全唐诗》,写过“杏花村”的唐代诗人并非仅许浑一人。如薛能《春日北归舟中有怀》诗中,有“雨干杨柳渡,山热杏花村”;温庭筠《与友人别》诗中,有“晚风杨叶社,寒食杏花村”。如果以写过“杏花村”作为推测之理由,那薛能、温庭筠都有可能是《清明》的原作者,而且温庭筠的可能性更大,因为他见到的“杏花村”正好在清明节。

    值得一提的是,坚持《清明》作者是杜牧的学者,从薛、温二人诗中找到“挺杜”的理由,反正《清明》是杜牧在受到薛诗和温诗的影响下写出来的。

    还有一种推测,认为《清明》作者可能是北宋诗人宋祁。宋祁有词《锦缠道·春游》:“醉醺醺,尚寻芳酒。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但是,《锦缠道》所描述的意境颇似《清明》,并不能证明《清明》就是宋祁所作,况且杜牧《并州道中》诗中也有“醉醺醺”一语。有学者分析,《锦缠道》很可能是宋祁受当时已流传的《清明》一诗影响,才创作出《锦缠道》的。当然,也不排除南宋及后人受宋祁《锦缠道》影响重新创作,或者说改写出《清明》诗。也有学者认为,《清明》并非出自名家之手,而是南宋民间诗人所作,最有可能的是通文墨的南宋盗版书商。

    然而,这些也都仅仅是分析,真正的作者到底是谁迄今仍无定论。

    4. 李白少年行二首出自全唐诗哪一卷

    选入《全唐诗》的第165卷第34首。“少年行”,属乐府旧题,古代诗人一般以此题咏少年壮志,以抒发其慷慨激昂之情。李白的《少年行》沿用乐府旧题,也皆以寥寥数语勾勒少年形象,摹写其个性特征。

    作品原文

    少年行二首

    其一

    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

    经过燕太子,结托并州儿。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因击鲁句践,争博勿相欺。

    其二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5. 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 愿无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

    出自

    冯唐《三十六大》之二十四<;大喜>;里的“其三十”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

    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

    翻译:

    希望会有一段岁月让我们一起回想,并且情深不渝直到两人的头发都白掉。

    这是示爱的话。比喻夫妻间相爱,白头偕老。

    关于扩展资料

    类似的诗: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

    此诗为唐代铜官窑瓷器题诗,作者可能是陶工自己创作或当时流行的里巷歌谣。1974-1978年间出土于湖南长沙铜官窑窑址。见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下册,《全唐诗续拾》卷五十六,无名氏五言诗。

    6. 关于清明节的诗(要整首的)多写几首

    长安清明

    唐代:韦庄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清明二首

    唐代:杜甫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春去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郊行即事

    宋代: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三台·清明应制

    宋代:万俟咏

    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内苑春、不禁过青门,御沟涨、潜通南浦。东风静、细柳垂金缕。望凤阙、非烟非雾。好时代、朝野多欢,遍九陌、太平箫鼓。

    乍莺儿百啭断续,燕子飞来飞去。近绿水、台榭映秋千,斗草聚、双双游女。饧香更、酒冷踏青路。会暗识、夭桃朱户。向晚骤、宝马雕鞍,醉襟惹、乱花飞絮。

    正轻寒轻暖漏永,半阴半晴云暮。禁火天、已是试新妆,岁华到、三分佳处。清明看、汉宫传蜡炬。散翠烟、飞入槐府。敛兵卫、阊阖门开,住传宣、又还休务。

    7. 杜甫的《清明》全文是什么

    《清明》是杜牧写的,不是杜甫。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赏析:

    《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

    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本诗写一个离乡在外的“行人”,在春雨绵绵的清明时

    节欲借酒浇愁的心情。诗中的行人、酒家、牧童、杏

    花村,山道湾湾、春雨飘洒,构成了一幅情趣盎然的

    “清明烟雨画”。

    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杜牧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清明二首》见於全唐诗几卷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