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唐诗悯农文字
1. 《悯农》古诗
李绅《悯农》一锄 禾 日 当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谁 知 盘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注释】 1.悯:怜悯.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土.3.谁知盘中餐,在台湾,香港等地写为谁知盘中飧(sun),国内由于飧字用的很少,是个冷僻字,当初为了让诗歌更通俗易懂,改为餐了.【译文】 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李绅《悯农》二春 种 一 粒 粟 ,秋 收 万 颗 子 .四 海 无 闲 田 ,农 夫 犹 饿 死 .【注释】 1.悯:怜悯.2.粟:(sù)谷子;栗粟.3.犹:还.4:四海:泛指全国各地.【译文】 春天,农民把一粒粒谷子种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粮食.虽然全国各地的土地都被农民耕种,但农民还是因为没有饭吃而饿死.。
2. 悯农古诗
悯农(唐)李绅锄 禾 日 当 午,汗 滴 禾 下 土.谁 知 盘 中 餐,粒 粒 皆 辛 苦.[注释]1.悯:怜悯.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简析]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方法,不仅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而且发人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唐代诗人.悯 农2唐 李 绅春 种 一 粒 粟,秋 收 万 颗 子.四 海 无 闲 田,农 夫 犹 饿 死.[注释]1.悯:怜悯.2.粟:(sù)[简析]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唐代诗人.。
3. 根据古诗《悯农》编一个故事
故事:
从前,在一座村庄里,住着一户人家。
清晨,爸爸和爷爷赶着牛去田里耕田。孩子拿着竖笛和小狗在田边玩耍。妈妈在家里做饭。
在田地里,牛走在最前面犁田,爸爸在后面耕犁,爷爷在最后面锄地。
到了中午,妈妈从家里送饭来了。一家人围在田边的大树下吃饭。孩子吃完饭放下碗,但是碗里有几颗米粒还没有吃干净。爷爷立刻说:“孩子,把碗里的米粒给吃光。”孩子不理睬爷爷的话,丢下碗就和小狗玩去了。爷爷拿起筷子把碗里的米粒给吃了。
到了下午,爸爸和爷爷在田里锄草。孩子说:“爷爷,我也要锄草。”然后,爷爷把帽子戴在了孩子的头上。他们三个人一起锄草。爷爷在锄草的时候,汗滴从头上不停地落了下来。
孩子看到了这个情景,终于明白了粮食是多么来之不易啊。我一定要珍惜粮食。因此他完全理解了老师教的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写的多好啊,以后我一定要珍惜每一粒饭粒!
1.出自:
李绅《悯农》
2.原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释义: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4.赏析:
短短几十个字,把农民的辛苦和朝廷的腐败表现的淋漓尽致。
5.作者简介: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