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两首教学反思卖炭翁

    1. 我要5首古诗的赏析

    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注释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赏析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为一,其中起联结作用的正是诗人内心的心绪。

    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和彷徨。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正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译文两只黄鹂在空中鸣叫, 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开来的船只。

    浪淘沙⑴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⑵,浪淘风簸自天涯⑶。 如今直上银河去⑷,同到牵牛织女家⑸。

    ⑴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后又用为词牌名。 ⑵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

    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⑶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

    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

    天涯:天边。 ⑷银河:古人以为黄河和银河相通。

    ⑸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

    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赏析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

    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译文万里黄河着泥沙,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可以沿着黄河上银河去,一起去寻牛郎织女的家。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注释⑴杜十四:杜晃,排行第十四。之,往。

    ⑵征帆:指远行的船。帆:帆船。

    赏析此诗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弥长”,已经具有诗人风神散朗的自我形象。而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勾画出“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王维《齐州送祖三诗》)的送者情态,十分生动。

    读者在这里看到的,与其“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闻一多《唐诗杂论》)。全篇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写得颇富神韵,不独在谋篇造语上出格而已。

    此诗表达了诗人的离别之痛,耐人寻味。译文荆州和吴郡是接壤的水乡,你离去的时候春天的江水正渺渺茫茫。

    太阳将要落山,远行的小船将要停泊在何处?抬眼向天的尽头望去,真让人肝肠寸断忧伤至极。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1)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2)千寻:极言塔高。

    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缘 :因为。

    (6)眼:视线。 (7)塔:铁塔。

    (8)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9〕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赏析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

    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

    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春愁 (清)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注释①潸:流泪的样子。

    ②四百万人:指中国台湾当时总人口。③去年今日:指1895年4月17日,清王朝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中国台湾割让给日本。

    赏析这首诗作于1896年春,即《马关条约》签订一年后。诗人痛定思痛,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深情。

    这首诗鲜明地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又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却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这主要是由于诗人与自己的人民同呼吸,共爱憎,泪洒在一起。“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这首诗的动人,主要是因为。

    唐诗两首教学反思卖炭翁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