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诵词的来历

    1. 唐诗宋词的来历是什么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

    唐诗在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佳作丰富,属于中国文学史上最鼎盛的时期。集承汉魏六朝以来诗歌的大成,开发了宋以后的宗派。以体言:五七杂言乐府行律无一不有;以格言:圣神仙佛娇艳鬼怪,无一不包;以调言,飘逸胸浑,精神博大,缜密幽丽,清奇奥峭,无一不至;以人言,帝王将相,村夫野老、妇孺樵牧,和尚道士,一起登场,演奏诗歌的舞台。

    唐朝的诗歌发展超出过去任何一个时代。也从永明体的不完善状态下逐渐转换为唐代四声二元化及近体诗的定型,这也正是永明体在不断运用中的演变历程。唐人为了和古体诗加以区分,名为今体诗。今体诗歌根据汉字平仄的特点使诗歌有了严谨的格体,具有抑扬顿挫的和谐美与形式美、精炼美和音乐美;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唐朝的诗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都是非常有才华的年轻诗人。譬如王勃的“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秋晚,山中黄叶飞。”还有他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杨炯的《送临津房少府》“岐路三秋别,江津万里长。烟霞驻征盖,弦奏促飞觞。阶树含斜日,池风泛早凉。赠言未终竟,流涕忽沾裳。写的非常感人。”卢照邻的名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骆宾王的“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等等都让后人学习效仿。四杰的时代律诗尚未定型,初唐四杰是初唐诗歌过渡到盛唐文坛的一个重要的诗人群体,在当时及后世均享有盛誉。

    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实在盛唐的中叶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词。最初是来自民间,称为“曲子词”。源于乐府,从格律上讲,则源于近体诗,但与近体诗的区别是句式是长短不一的。刚开始以小令为主,以后发展为中调、慢词等。在宋朝出现了词的昌盛期,代表人物有欧阳修、柳永、苏轼、李清照、晏殊等著名的词人。他们风格迥异,大体出现豪放词风及婉约词风,影响后人。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宋代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唐代的诗人多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大臣个个是词人,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著名词人,女词人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使宋词得以佳篇迭出,影响久远。

    2. 唐诗、宋词的由来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代的诗。

    唐代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诗、宋词之说。大部分唐诗都收录在《全唐诗》,自唐朝开始,有关唐诗的选本不断涌现,而流传最广的当属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

    按照时间,唐诗的创作分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的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般。

    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二千八百六三首。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

    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唐抄本 《唐诗卷》(24张)。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

    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

    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全唐诗》序中,谓全书共“得诗四万二千八百六三首,凡二千五百二十九人”,后人多从其说。其实,玄烨所举数并不精确,近年日本学者平冈武夫编《唐代的诗人》、《唐代的诗篇》,将《全唐诗》所收作家、作品逐一编号作了统计,结论是:该书共收诗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条,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

    词,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依调填词叫“依声”。

    词别名“长短句”(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宋词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

    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宋词的起源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五代时期的《花间集》就很明显地展露了词美丽绚烂的文采,但是这期间的词题材还仅限于描写闺情花柳、笙歌饮宴等方面,可以说还显得很“小气”。

    虽然艺术成就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但是在思想内涵上层次还不够。 宋代初期的词一开始也是沿袭这种词风,追求华丽词藻和对细腻情感的描写。

    像曾因写过“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仁宗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当时的词被认为是一种粗俗的民间艺术,不登大雅之堂,以至于宋朝的晏殊在当上宰相之后,对于他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自己写的。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它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才子们一起共同推动了词这一新兴艺术形式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但是,随着词在宋代的文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

    3. 古诗的来历

    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

    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

    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

    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

    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

    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

    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v诗歌何时称之首 在古代,诗歌最初称"篇"或"章",而不称"首"。例如我国最早的《诗经》,叫"三百篇",屈原的诗叫"九章",诗歌称"首",最早出现于东晋初年。

    当时有个名叫孙绰的诗人,在《悲哀诗序》中写道:"不胜哀号,作诗一首。"一个名叫支通的人,在《咏禅道人诗序》中写道:"聊箸诗一首。

    "从此,人们普遍称诗为首。 v诗人的来源 诗人一词,战国时就有了,何以为证,《楚辞.九辩》注释说:"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

    "《正字通》注释说:"屈原作离骚,言遭忧也,今谓诗人为骚人。"这便是诗人后一词的最早提法,从此以后,诗人便成为两汉人习用的名词。

    辞赋兴起之后,又产生辞人一词。杨子云《法言.吾子篇》说:"诗人之赋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用"则"和"淫"来划分诗人与辞人的区别,足见现汉代是把诗人看得很高贵,把辞人看得比较低贱。 六朝以后,社会上很看重辞赋,认为上不类诗,下不类赋,以此又创立了"骚人"一词。

    从战国而至盛唐,诗人、骚人的称号受人尊敬。 v古诗二言至十一言之始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远古至近代诗歌不知其几千万万,因种种原因失传了的除外,保存下来的仍可说是浩如烟海。

    诗歌也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萌牙、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弹歌》"断竹、续竹,飞士、逐肉"据说是黄帝时代的歌谣,公认是原始社会诗歌,是二言诗之始。

    《诗经·有骈》"振振鹭、鹭于飞、鼓咽咽、醉言归"是三言诗之始。《周易》"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四言诗之始。

    卜辞"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五言诗之始。《诗经·卷耳》"我姑酌彼金(三个田字上面,下加缶字),我姑酌彼凹觥"六言诗之始。

    《诗经·鹿鸣》"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七言诗之始,《诗经·十月之交》"我不敢效我友自逸"八言诗之始。《诗经·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九言诗这始。

    杜甫诗"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也是九言诗。李白"黄帝铸鼎于荆山炼丹砂,丹砂成骑龙飞上太清家"十言诗之始。

    苏东坡"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十一言诗之始。 v题画诗之考 我国题画诗的产生、历来被认为始于唐代,创始者为杜甫。

    这里首先应该说明什么是题画诗?如若说题画诗专指题在画面上的诗,以现有的资料看,那是唐代才有的事。若不是专指题在画面上的诗,而是把不直接题在画面上的吟画、题画、论画以及题扇画、题壁画、题屏风画都看作是题画诗的话,那么,从现有资料看,在六朝时已经有了题画诗。

    如《全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诗》中,就收有东晋桃叶的《答王团扇歌》三首,其一是:"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与郎却喧暑,相忆莫相忘。

    "虽说比较简单,但确实是对画扇的歌咏。 特别是由梁至北周的杰出诗人庾信,在梁朝时,曾作《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生动地描绘了屏风上的各优美画面,在题画诗创作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可见,我国的题画诗,六朝时已经产生。

    4. 唐诗宋词的来历是什么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1、唐诗简介,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的诗。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周边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2、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3、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

    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5. 唐诗宋词的来历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

    唐诗在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佳作丰富,属于中国文学史上最鼎盛的时期。集承汉魏六朝以来诗歌的大成,开发了宋以后的宗派。

    以体言:五七杂言乐府行律无一不有;以格言:圣神仙佛娇艳鬼怪,无一不包;以调言,飘逸胸浑,精神博大,缜密幽丽,清奇奥峭,无一不至;以人言,帝王将相,村夫野老、妇孺樵牧,和尚道士,一起登场,演奏诗歌的舞台。 唐朝的诗歌发展超出过去任何一个时代。

    也从永明体的不完善状态下逐渐转换为唐代四声二元化及近体诗的定型,这也正是永明体在不断运用中的演变历程。唐人为了和古体诗加以区分,名为今体诗。

    今体诗歌根据汉字平仄的特点使诗歌有了严谨的格体,具有抑扬顿挫的和谐美与形式美、精炼美和音乐美;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唐朝的诗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都是非常有才华的年轻诗人。譬如王勃的“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秋晚,山中黄叶飞。”还有他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杨炯的《送临津房少府》“岐路三秋别,江津万里长。烟霞驻征盖,弦奏促飞觞。

    阶树含斜日,池风泛早凉。赠言未终竟,流涕忽沾裳。

    写的非常感人。”卢照邻的名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骆宾王的“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等等都让后人学习效仿。四杰的时代律诗尚未定型,初唐四杰是初唐诗歌过渡到盛唐文坛的一个重要的诗人群体,在当时及后世均享有盛誉。

    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实在盛唐的中叶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词。最初是来自民间,称为“曲子词”。

    源于乐府,从格律上讲,则源于近体诗,但与近体诗的区别是句式是长短不一的。刚开始以小令为主,以后发展为中调、慢词等。

    在宋朝出现了词的昌盛期,代表人物有欧阳修、柳永、苏轼、李清照、晏殊等著名的词人。他们风格迥异,大体出现豪放词风及婉约词风,影响后人。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宋代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唐代的诗人多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大臣个个是词人,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著名词人,女词人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使宋词得以佳篇迭出,影响久远。

    6. 古诗宋词的来源故事

    贾岛以苦吟出名。他有一首《戏赠友人》诗,描写自己每日非作诗不可:

    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

    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

    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

    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①。

    一天不做诗,心源就会枯涸如废井。以吟咏为绳索,以笔砚为转动绳索的辘轳,第二天清早再向心源中汲取,依然还有清冷的泉水。贾岛就这样地天天做诗,因此有了许多形容他苦吟作诗的故事。

    一个故事说他在长安时,行坐寝食,苦吟不辍。有一天,骑了驴子走在大街上,看到秋风正厉,落叶满地,就得了一句诗:“落叶满长安”,正在沉思配一个对句,忽然想到一句“秋风吹渭水” ,自己大为高兴。这时京兆尹刘栖楚正在街上前呼后拥而来,贾岛痴不痴、呆不呆地不知避让,冲犯了京兆尹的队伍,被拘留了一夜,次日才得释放。

    又一个故事说他有一天,骑了驴子去访朋友李馀,路上想到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想第二句的“推”字应当改为“敲”字,在“推”、“敲”二字之间,无法选定,于是伸出手来作推门、敲门的姿势。不知不觉间,冲犯了京兆尹韩愈的队伍。皂隶把他拘捕到韩愈马前,韩责问他为何胆敢冲犯官家出行的队伍。贾岛老实地把情况讲明。韩愈想了一下,说道:“还是敲字好。”于是邀请贾岛一道回家,二人就此成为诗友。

    还有一个故事,说贾岛住在长安法乾寺,及第后不久,有一天,宣宗皇帝李忱微行来寺游玩,听到钟楼上有人吟诗,就登楼访问。在贾岛书桌上取诗卷浏览。贾岛不认识皇帝,抢回诗卷,怒气冲冲地说;“你吃得胖胖的,也懂诗吗?”皇帝就不做一声,下楼而去。后来贾岛才知道他得罪了皇帝,大为惊恐,跪到宫门前去伏阙请罪。过了几天,皇帝有命令,给他分配一个远地的清流官,以示降谪。于是吏部派他去做遂州长江县主簿。

    7. 古诗的由来,古诗的来历

    “诗”在中国文字出现之时就有了,但“古诗”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古诗十九首》中,即南北朝时代。

    而如今,凡是1840年以前的诗歌都可以称为“古诗”。 起源显然在中国,具体地点很难考究。

    先来了解一下古诗(旧体诗): 关于旧体诗,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旧体非格律诗,或古体诗,亦叫古风。比如《诗经》、《楚辞》、汉魏乐府等等,这样的诗都是非格律诗,也就是古风。

    另一类就是旧体格律诗,也叫近体诗,每句字数或五字,或七字,简称五言、七言。一首诗四句或八句,四句的叫绝句,八句的叫律诗。

    在一首诗中,每一句用字的平仄和韵脚,有其严格规定,而且在规定为八句的那种格律诗中,还严格要求中间四句对仗。 在旧体格律诗正式形成的唐代以前,我国的古典诗歌的形式,是非格律体。

    例如《诗经》,就是以四言为主,最经典的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诗估计大家多少都知道,这就是《诗经》的主要特色。但《诗经》中也有一言到九言的杂言诗,每一首诗的字数,平仄,韵脚等,都无什么规定;《楚辞》呢,多用4、6、8言,句数也没有一定,例如屈子的《离骚》、《九歌》等,基本上都是用的四、六、八言;汉魏时代的《乐府》和南北朝的各家诗,有五言和七言,有的是两者兼用;这期间,开始产生了稍微有点格律的新体诗,就是“永明体”,比如类似绝句的五言四句的小诗,这种类似于绝句形式的小诗就是古绝。

    同时也有五言八句的近体,但这种新体诗格律不严,完全和格律的几乎没有,形式上也只限于五言,跟唐代锁定型下来的格律诗还不是一回事。只能说,古绝的出现,开始使非格律诗开始向格律诗过度。

    旧体格律诗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首先,古代汉语多单音节词,又是方块字,容易形成对偶,早在《诗经》、《楚辞》中就出现过不少的对偶句。到了齐梁时代,骈体文开始盛行,促使作者们已经注意形式,自觉的强调运用对偶,在这种风气影响下,要求诗中适当的运用对偶句,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对偶,正是后来形成旧体格律诗的因素之一。 其次,汉语的声调,到中古时代发现了平上去入四声。

    齐永明末期,沈约等人概括出了“四声说”。并根据诗歌要求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特点,经过实践摸索,总结出诗歌必须”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的原则。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诗歌必须在每一句的五个字中,声调要有差异(就是要求有平仄之分),上下两句之间,音律不能一样。发展到唐代,正式提出了”八病“说,这就为后来旧体诗的平仄律打下了基础。

    从”四声”到“八病”说盛行之后,再把四声二元化,分为平(平)、仄(上、去、入)两大类,既有了平仄的概念,又逐步总结出每句诗的平仄应有变化,每句诗与每句诗之间的平仄也应有变化的“调平仄术”和连接律联的“粘法”,同时,又发现每句诗用五、七字比用四、六字更富于音乐美,节奏也更加有变化。在一首诗中,骈句与散句兼用,又能显示出语言的错综美。

    就这样,从永明体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到了唐代,律诗达到了严格精密的阶段,终于把旧体格律诗的形式固定了下来。 应该指出,旧体格律诗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根据汉语的特点和诗歌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并不是由什么人硬造出来的。

    因此,一经产生之后,即具有相当强大的生命力,连绵一千多年,直到今天。这都足以说明,旧体格律诗(包括词曲)这种艺术形式,具有我们的民族风格,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才有这么强的生命力。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说诗□语》)晋、宋时,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

    东晋陶渊明、宋代鲍照等,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到了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

    同时,萧统《文选》,以及陈代徐陵《玉台新咏》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称“杂诗”,无名氏者为“古诗”。因此,梁、陈以后,“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成就。 古典诗词的发展简况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诗词的艺术特点极其体裁的分类,首先介绍一下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

    在中国文学史上,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诗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诗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称《诗》或《诗三百篇》。其内容有“风,雅,颂”三个部分,这是从音乐角度上分的。

    在表现手法上有“。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