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发音唐诗
1. 唐朝的时候诗歌的读音是哪种方言
首先,经历过千百年的语音演变,没有任何一种方言能完整反映古代汉语的面貌。当然,语音的演变有快慢,北方汉语总体来讲因为人口流动、战乱等因素,变化较之南方汉语来说快一些。整体来讲南方汉语的存古性高于北方汉语。但依然没有哪一种方言能代表古汉语。
1,对古代语音的重构,有两个层面,一个是音系,一个是语音音值。
2,所谓音系,是指这个语言的整体构造,如有多少种不同的声母、有多少个韵母、有多少个声调。等等。因为我们有古代的韵书(主要是宋朝修订的《广韵》,继承了隋朝陆法言的《切韵》音系)留存下来,韵书中详细记录了每个字的反切(一种古代的注音方法),同时后世有韵图。这些著作最初是为了让文人作诗词查询韵脚的方便而写的工具书,而这些工具书同时也系统地记录了古代汉语的音系面貌,因而中古汉语的音系构建这个工作已经完成,如我们知道《广韵》大概有36声母,206韵和平上去入4个调类。
3,而所谓语音音值,是指具体每个声母,韵母,声调如何来读,如何发音。因为我们没有古代的录音,也没有切实可靠的证据来证明古代每个字的具体发音,问题中的这几段中古汉语的读音是一个对古音发音的拟测,或叫“拟音”,是在音系的基础上,根据古籍描述、现代方言、语言学规律、外语对音等等因素综合构建出来的。所以这里的发音和古代真实的发音肯定还是有不小差距的。而且不同的学者的拟音也各有不同。
*另外,古代的韵书记录的也不是一地一人的口音,学者普遍认为《切韵》音系融合了南北朝洛阳、金陵两地仕族的口音,同时参照了南北方言。因而具体李白杜甫等人的口音究竟如何,我们也无法知道其具体的面貌。
2. 古诗字读音
以前古音读cui,现在读shuai 上学的时候,老师教我们读“衰”为cuī(崔)。
似乎这首诗就压韵了!后来古诗读多了!觉得这首诗这么读!这么压韵是错误的。1985年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衰”的注释。
有四个义项:shuāi。①衰退,衰弱,衰老。
《史记.李斯列传》“物极则~。”《战国策.赵策四》“而臣~。”
②cuī。减少。
《战国策.赵策四》“日食饮得无~乎?”(每天饮食没有减少吧?)③cuī(崔)。等级次第。
《左传.桓公二年》“皆有等~。”④cuī(崔)。
通“纟衰”。古代丧服的一种。
《荀子.礼论》“无~麻之服。”从诗的意义上看!“鬓毛衰”只能理解为:“[鬓毛衰(cuī)]耳边的头发疏落。”
不可能是别的意思。再从诗律方面来看。
《回乡偶书》是唐诗,属于格律诗,也就是近体诗,除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以外,偶句必须入韵,而且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根据格律诗中绝句减半的特点,《回乡偶书》如果是首句就入韵,那么通篇都要压韵的。
正常情况下,我们都读二句衰(shuai)音,四句来(lai)音,其韵为(ai),由此首句会不会也应该是(ai)韵呢?那么“回”字有没有“hui”的读音呢?中国古代的各地发音本身就不一样,也很难达到统一,如同“通甲字”一样,是不是也有“通甲音”。比如徘徊在很多地方读成徘回,反之回“hui”也有可能读成徊“huai”音,如同还“hai”读还“huan”一样。
也许这需要考究一下贺知章先生写此诗的地点和当时人的语音。
3. 唐朝的时候诗歌的读音是哪种方言
唐朝的时候诗歌的读音是关中方言。
1、关中方言土气,生冷硬噌,难登大雅之堂。而实际上,关中方言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
在古代它是中国的官话,被称为雅言,《诗经》《唐诗》要用古代的官话,也就是现在的关中方言来读,才算是标准读音。 用陕西话才能读通唐诗,读出韵味。
2、比如—— (1)白居易著名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其中的“色”如果按普通话发“se”音,没法押韵,按陕西话发sěi音,才能和陕西话“黑”押韵。 (2)诗圣杜甫《梦李白》:“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落月满屋梁,尤疑照颜色。
水深破浪阔,天使蛟龙得。”其中的测,黑,色,得,都必须用陕西话来读才能押韵.按陕西话,“测”读cei,“黑”读hei,“色”读sei,“得”读dei,全诗才能押韵。
(3)诗仙李白的《古风》:“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着,冠盖何辉赫。”其中的陌、宅、赫须按陕西方言分别读作mei、zei、hei,才能押韵。
(4)王维《春中田园作》:“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这其中的白、脉用普通话来读,不能与末句的客字押韵。但用陕西话分别读作“北”“们”“肯”,就全部押韵了。
(5)高适著名的《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按陕西方言,“色”念sei,才押韵。 扩展资料: 1、关中方言分为西府方言(宝鸡、咸阳西部)和东府方言(西安、咸阳大部、渭南、铜川),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
西周时期,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诗谱》记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关中方言曾经是周秦汉唐四大朝代的官方语言。
汉代的大一统格局和民族大融合更促使了西安话影响全国各地的方言,唐代达到鼎盛。 2、关中方言地理分布: 关中话属于中原官话,为其的一个分支,基准方言为西安方言(东府)和宝鸡方言(西府)。
关中方言分为关中方言东府话和关中方言西府话。前者包括西安市、渭南市、铜川市、咸阳市大部、商洛市下属商州—洛南—丹凤—山阳及延安市的黄龙—洛川—黄陵—富县一带。
后者包括宝鸡市、甘肃天水市、庆阳市、平凉市和宁夏固原市(西海固)。关中话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方言之一。
主要集中在关中一带,东起潼关,西到甘肃天水一带,北接延安,南伸秦岭北麓,总人口大约五千万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陕西方言 百度百科 - 陕西话 中新网 - 西安千人摆巨型“秦”字 用陕西话齐诵唐诗。
4. 古诗中“回”字的读音《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
本人认为在古代,应该是唐代,回字是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huai”,有许多证据:“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huai)”.“月黑风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huai)”这样读起来才押韵.因此在《回乡偶书》中的两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里教材上将“回”字注作“hui ”,而“衰”字注作“cui”,这样整编诗仍不押韵.但是,时有古今,地有南北,这些字的读音不同是很自然的事.我们不能拿现代普通话来对待古诗文和典故中一些字的读音.查《新华字典》,“衰”读shuāi,其义为“事物转向微弱”,举例有“衰老”.“鬓毛衰”的“衰”读shuāi音是衰老义.读cuī音的“衰”是古汉语读音,其义有二:1.等衰、等差、等次、等级.2.同“缞”.“缞”是古时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粗麻布是发白的,所以“鬓毛衰”的“衰”读cuī用的是第二义,是从颜色上把花白的鬓毛形容为“衰”.“鬓毛衰”的“衰”读shuāi音,是直说人衰老了,完全说得通,但是修辞效果远远不如古音那么形象.至于《唐诗鉴赏辞典》解释为“cuī,疏落之意”,大概是根据语言环境形容老人鬓毛外形的吧.。
5. 古汉语诗词
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
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