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登鹳雀楼

    1. 登鹳雀楼古诗描写了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高望远时突然发现身临其境和自己的远大抱负如此相像的情景.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作者用短短的十个字把天上的白日和地上的黄河,西边的落日和东边的流水,把看得见的落日和想象中的大海结合起来,由远及近再及远,使画面无边的宽广和深远.后两句转入议论,它告诉人们要想看得更远就要不断的进取,只有高瞻远瞩、努力向上才能达到人生的目标.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2. 登鹳雀楼 古诗鉴赏

    鹳雀楼早已不存,故址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西)西面,黄河中的一个小岛上,高三层,前瞻中条山,下瞰黄河水,为唐代登览胜地。

    许多诗人都曾登临赋诗。畅当这首诗在宋代曾获很高评价,与王之涣同题名作并举。

    前二句写楼高以寄胸怀。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

    从艺术表现看,这里把视觉反差运用到景物描写中,以远处物体似低小的感觉来反衬近处物体的高大,饶有意趣。从思想境界看,则诗人自有一种清高、俊逸的情怀,志气凌云,而飘飘欲仙,大有出世之想。

    第二句一作「高谢世人间」,则高蹈的情怀更明确。 后二句写四围景象以抒激情。

    中条山脉西接华山。从鹳雀楼四望,天然形势似乎本来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

    这概括的描写,勾勒出山河的形势和气势,同时也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目光远大,志向无羁。这二句与前二句一气相贯,既以显出楼高望远,更以见出诗人志高气逸的情怀。

    宋人沈括称赞这诗和王之涣诗都「能状其景」(《梦溪笔谈》)。但景以情见,物由志显,能状壮阔山河,正因诗人胸怀高尚。

    这诗和王诗都是这样的情景交融的好诗。由于时代、遭遇、处境的不同,因而两诗的意境不同。

    王之涣是盛唐诗人,而畅当则是经历战乱的中唐诗人。他在唐代宗大历七年(772)进士擢第后,仕途淹滞,有志不骋,也曾隐游,「拙昧难容世,贫闲别有情」(《天柱隐所重答韦江州》)。

    他自视清高,志不苟俗,又不甘困顿,有一股冲决樊篱的激情。因而登临赋诗,抒怀励志,瞩目高远,激情迸发。

    从当时历史条件看,应当说,这诗的思想内容是进步的。而这种励进的精神,在今天也是可取的。

    3. 古诗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蘅芜香君 guàn登鹳雀楼(唐)王之涣南京市翠屏山小学靳来蕾guàn鹳雀楼guàn鹳雀zhuī隹雁鹰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自层楼小鹰学飞的时候,老鹰会对他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还可以飞得更高。”

    我考到95分的时候,妈妈会对我说:“,你要争取考到100分。”我“的时候,,你要会对我说:。”

    登鹳知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滕(téng)王阁岳阳楼黄鹤楼依穷目。

    4. 关于登鹳雀楼的古诗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 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登鹳雀楼》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时至今日,该诗还几次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唐诗《登鹳雀楼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