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坛的武功体所指的是

    1. 唐诗坛的武功体是指什么

    "武功体"指晚唐诗人姚合的诗歌风格。

    姚合 ,曾授武功县主簿,世称 姚武功 。所作诗篇多写个人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喜为五律,刻意求工,其代表作是五言组诗《武功县中作三十首》。

    诗中写山县荒凉,官况萧条,以及个人生活的困窘,抒写自己闲居谴怀、留连风物的独善情怀,且推敲字句,争奇斗巧,形成清切峻拔的诗风。其诗为南宋 永嘉四灵和江湖派所师法,称为"武功体"。

    姚合应该说是中唐后期的一位重要诗人,在诗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吏隐"向来是作为归隐的过渡阶段 ,历来吟咏吏隐者莫不以归隐为终结理想。姚合的贡献在于将这过渡阶段作了放大 ,他的名作《武功县中作三十首》丰富了吏隐主题的蕴涵 ,发展了它的表现手法 ,从而使士大夫诗歌的这一基本主题得到了深化。

    2. 霹雳布袋戏 武格 根基 功体 破格 都是指什么

    我这有一篇可以解释的解说 * 布袋戏又称作布袋木偶戏、手操傀儡戏、手袋傀儡戏、掌中戏、小笼、指花戏 * 中国南部省份流行的传统戏曲。

    * 始创於一个落第秀才梁炳麟,梁炳麟梦见仙人在手上题字"功名归掌上",以为可以考上,但仍然落榜。 * 后来梁炳麟流落街头,藉由「隔帘说书」的说故事表演糊口,又将一般木偶戏用的木制关节人形改装成手掌大小的布偶,配合自己编写的剧本表演,在各地获得好评,成为布袋戏的开山祖师,应了『功名归掌上』的梦境。

    * 现今的布袋戏除了传统的野台戏之外,就属电视布袋戏最为人熟知,其中又以『霹雳布袋戏』为最有名。 * 台湾本地的武侠文化媒体之一,与大陆的历史小说影剧、香港南洋的港漫,各占一方。

    * 目前在大陆、日本也都有戏迷。布袋戏相关用语集 万教 * 同「江湖」、「武林」,算是一个领域的**名称。

    * 早期的电视布袋戏参考通俗演义中,含有道教风格的仙道与斗法情节,因此采用「万教」来代表各大教派、门派人士。 * 由著名的旁白「轰动武林、惊动万教」可见,万教与武林是几乎相同的。

    先觉 * 即「仙人」,代表修为高超者以及有预知能力者。 ˙虽然似乎很有智慧,但先觉多半是一招就死的路人,尤其是「万教先觉」。

    ˙又写做「仙角」。先天 * 形容修为高强、武功盖世者的形容词。

    ˙比「先觉」的层次高(先觉都是路人)。 ˙EX:先天人 三教 * 儒、道、佛,三种中国传统的宗教。

    * 其中以佛教出现机率最高、神话最多、威能最强。 * 在云州时代尚未提出三教的概念。

    * 霹雳中期开始,三教逐渐组织化,并成为高支配力的组织。 * 天宇则是初期就引入三教人物为支配者,但三教出现率不高。

    佛教 * 西来宗教,但已呈现相当的中国化,也呈现对其他地区佛教(密宗)的排他性。 * 一般而言佛教的圣地都在外域,教中高手多半在中原活动,但语言沟通不成问题。

    * 由於经常有引用佛教经典而创造的反派,因此佛教的占有率非常高。道教 * 中国本土宗教。

    * 与儒教的共同经典是《易经》。 * 虽然早期许多布袋戏人物都身穿绣有八卦图案的道袍,但实际上道教人物并不如想像多。

    儒教 * 一般认为儒家只是学派,布袋戏中经过许多塑造,将儒家升格为宗教,称作「儒教」 * 由於儒家并不具有神话性质的传说、宇宙观以及神魔斗法等情节,所以儒教的存在感较低。 * 儒教人士的口白发音与标准闽南语不同,是台南鹿港地区的腔调,人物称谓也不相同。

    * 儒教以各地的学堂、书院为根据地,设有监督生、院长等职位。 * 自从天宇的第二儒圣杜凤儿以及霹雳的疏楼龙宿登场后,儒教算是一洗颓风,出现具规模的组织。

    出场诗/诗号 * 角色登场时所吟诵的诗句,代表角色的身分、心境、理想,或是乾脆就将角色的名号用「嵌字」藏在诗句里面。 ˙通常是七、五言绝句或律诗,近年来也出现了骈体文、词牌等韵文。

    ˙某些是从著名诗作脱胎而来,例如「十二恨」。 ˙相较於传统武侠小说注重「武」的江湖草莽,布袋戏人物较有文学气息。

    拂尘 * 长丝束成的掸子,用以掸除灰尘,修道人的配件。 ˙不知为何在布袋戏中使用拂尘的人特别多,几乎变成标准配备,佛教道教都人手一支。

    ˙儒教则拿扇子类。金光化体 * 使用几何动画遮盖住角色,以显现神秘感实际上木偶造型还没决定,暂时先用动画顶著 ˙通常会使用金光化体者,是一直在集气状态,所以才能一直维持著遮罩。

    ˙金光化体是实际有防御力的遮罩,同时也赋予角色浮游、飞行能力,但攻击也只能使用气功。 ˙将金光化体打破,就能使角色现出真身,这时就是角色破格的开始。

    修为 * 人物修练的年数、得到的技能、或是人物的岁数。 ˙和武侠小说中的『xx年功力』大约相同,练功多久,人大概也活了多久。

    ˙电影版女主角剑如冰活了三十年仍然是『少女』。 ˙霹雳人物岁数可达200~500岁,天宇人物岁数则可达1000~3000岁。

    * 一般的技能有『御剑飞行』、『金光化体』、『分身』、『化体』、『化气成兵』。功体 * 类似武侠小说的内力类型(阴、阳、柔、烈) ˙通常是先天具有的,也有后天练来的 ˙但多半在推倒或被推倒时会报销,不分男女 根基 * 招式的所需内功以及基础行气法门 * 当某些招式的性质相冲,导致不能共存,就得择一化消,否则会有害(类似化学作用) ˙可见布袋戏中的武功以气功炮为主,拳脚为辅 负手 * 双手在背后交握的姿态,类似稍息,但全身较放松。

    ˙搭配迎面吹来的风,将发丝、衣袍向后吹开,这时即可将角色塑造成绝代神人。 + 身体的弱点全部暴露在正面,又把双手背在后面,显现无穷的自信恋。

    * 著名例如风之痕、忆秋年。 * 武侠小说、港漫中也常出现相同的姿势,但没有固定名称。

    化身/易容 * 扮成另一个角色以掩饰身分,通常是用在卧底、失意、退隐、自我放逐时。 * 角色的武功与惯用兵器、诗号也不同了。

    ˙但往往会让观众猜测,究竟化身的本尊是谁。 ˙近年来由於网路资讯发达以及片厂有人爆料,因此易容卧底对观众几乎没有隐密性可言了。

    * 始创者史艳文有乞丐皇帝、逃名客、圣剑白阳生等三个身分。化身/分身 * 以特殊法门,制造出分身,可以遥控操作,又称作『化体』。

    * 道家有修练「元婴」的分身法,应该就是化身的参考。

    3. "畿服"指的是

    周代人将王都以外的地区﹐按其与王朝的关系以及离王都的远近划分为几个大区域的一种制度。

    周代称王朝职官为内服﹐诸侯等为外服。服即服事于王之意。

    王朝直辖地区称邦畿﹐也称甸服。外服之地又可按照各邦国﹑部落同王朝关系的亲疏以及所负担职贡的轻重﹐分为不同的服。

    但是古书中所记的畿服之制多数是经过理想化的﹐它们常将王都以外的地区规整地划分成围绕王都的等距离地带﹐如按照《尚书·禹贡》假托于夏代的五服说﹐则中央方千里为甸服﹐其它四服各面都是五百里﹐一服围绕一服。这跟实际情况显然不能符合。

    各种古书所记的畿服制度﹐彼此有不少出入﹐其不同之处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服数 有五服﹑三服﹑六服﹑九服等说。 五服说。

    西周中期人祭公谋父提到名为甸﹑侯﹑宾﹑要﹑荒的五服制。“甸”“即”田﹐意为替王室耕田者。

    “侯”初当指斥候﹐即以武力保卫王室者。“宾”义为宾从﹐指归服王室者﹐或指王以宾礼待之者。

    “要”义为约束﹐指少数族接受约束者。“荒”义为荒远﹐指少数族居远荒者。

    较晚的有《禹贡》所说甸﹑侯﹑绥﹑要﹑荒的五服制﹐除改宾服为绥服外﹐其它四服之名与前者相同。“绥”义为安﹐指安服王室政教。

    三服说。《逸周书·王会》所记﹐为比﹑要﹑荒三服。

    “比”义为亲附。《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诸臣议帝号之辞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似亦为三服说﹐但各服之划分方法与《王会》有异。

    六服说。《周礼·秋官·大行人》所记,九州内为邦畿及侯﹑甸﹑男﹑采﹑卫﹑要六服﹐九州之外为蕃(藩)国﹐实为一畿七服。

    “男”义为任(“男”﹑“任”古通)﹐指任王事。“采”义为事﹐指为王服事。

    “卫”义为保卫﹐指为王捍卫。 九服或九畿说。

    《逸周书·职方》所记﹐中为王圻﹐外为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九服。《周礼·职方氏》中畿服的名称与《逸周书·职方》同﹐但王圻作王畿。

    此说实为一畿九服。《周礼·夏官·大司马》所记﹐中为国畿﹐外为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蕃(藩)九畿﹐实为十畿。

    此说九畿之名与九服同﹐只是将“服”变称为“畿”。九服﹑九畿等说把作为族名的蛮﹑夷﹐与王朝同少数族地区的镇、藩等政治关系并提﹐显然是为了凑足九服﹑九畿之数。

    里数 各种畿服说中﹐有每服无里数与有里数之别。祭公谋父未说到各服里数。

    《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记诸臣之议﹐也未提及侯服﹑夷服的里数。其它各种畿服说皆谓每服各面五百里﹐有谓每服千里者﹐是兼数两面。

    中央邦畿千里﹐也是王都外两面各五百里。只有《大行人》所说九州外之蕃国无里数。

    由于各说所说服数不同﹐总里数也不相同。在无里数与有里数两种畿服说中﹐前者较为符合历史事实。

    各服所负担职贡的规定 祭公谋父说﹐甸服供给王每日的祭物﹐侯服供给每月祭祖之物﹐宾服供给四时祭祖之物﹐要服每岁上贡一次﹐荒服一代人朝见一次。《禹贡》在讲五服时仅记甸服纳谷物赋税。

    《大行人》谓侯﹑甸﹑男﹑采﹑卫﹑要六服和蕃国﹐分别于一﹑二﹑三﹑四﹑五﹑六年和一世中﹐朝见一次王﹐六服分别贡祀物﹑嫔物(嫔妇之物﹐指丝枲之类)﹑器物﹑服物﹑材物﹑货物﹐蕃国以所宝贵之物为礼。其它各说对各服职贡无具体说明。

    4. “鸱鸺”指的是什么

    角鸱《说文》怪鸱《尔雅》灌-氵音丸。老兔《尔雅》钩鵅音格。

    鵋鶀音忌欺。毂辘鹰蜀人所呼。呼咵鹰楚人所呼。夜食鹰吴人所呼。

    〔时珍曰〕其状似鸱而有毛角,故曰鸱,曰角。曰灌-氵,灌-氵字象鸟头目有角形也。老兔,象头目形。鸺、怪,皆不祥也。钩鵅、毂辘、呼咵,皆其声似也。蜀人又讹钩格为鬼各哥。

    【集解】

    〔藏器曰〕钩鵅,即《尔雅》鵋鶀也。江东呼为鵅钩。其状似鸱有角,怪鸟也。夜飞昼伏,入城城空,入室室空。常在一处则无害。若闻其声如笑者,宜速去之。北土有训狐,二物相似,各有其类。训狐声呼其名,两目如猫儿,大如鸲鹆,作笑声,当有人死。又有鸺鹠,亦是其类,微小而黄,夜能入人家,拾人手爪,知人吉凶。有人获之,嗉中犹有爪。故除爪甲者,埋之户内,为此也。

    〔时珍曰〕此物有二种:鸱鸺大如鸱鹰,黄黑斑色,头目如猫,有毛角两耳。昼伏夜出,鸣则雌雄相唤,其声如老人,初若呼,后若笑,所至多不祥。《庄子》云:鸱鸺夜拾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何承天《纂文》云:鸱鸺白日不见人,夜能拾蚤虱。俗讹蚤为人爪,妄矣。一种鸺,大如鸲鹆,毛色如鹞,头目亦如猫,鸣则后窍应之,其声连转,如云休留休留,故名曰鸺鹠。江东呼为车载板,楚人呼为快扛鸟,蜀人呼为春哥儿,皆言其鸣主有人死也。试之亦验。《说文》谓之少鸟,音爵,言其小也。藏器所谓训狐者,乃鸮也;所谓鸺鹠者,乃鸱鸺之小者也。并误矣。《周礼》蓟蔟氏掌覆夭鸟之巢,以方书十日之号,十二月之号,十二辰之号,十二岁之号,二十有八宿之号,悬其巢则去。《续博物志》云:鸺鹠、鹳、鹊,其抱以聒。

    【内容介绍】

    鸱鸺 (《本草拾遗》)

    【名称考证】

    怪鸱(《尔雅》),钩鵅(《本草拾遗》),大头鹰(《便民食疗》),角鸱、毂辘鹰、鵋鶀、呼咵鹰、夜食鹰(《纲目》),猫头鹰(《本经逢原》),鬼鸠(《本草求原》),夜猫子(《中国动物图谱·鸟类》),横虎、恨狐、老兔(《吉林中草药》)。

    【汉语拼音】

    Chī Xiū

    【拉 丁 名】

    Otus sunia stictonotus(Sharpe)

    【英文名】

    Owl as food or owl bone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Otus scops Linnaeus

    【来源】

    为鸱鸮科动物红角鸮等的肉或骨。

    【动物形态】

    红角鸮体长可达20厘米。

    嘴暗绿色,下嘴先端近黄。

    虹膜黄色。

    上体包括两翼和尾的表面大多灰褐色,布满虫毒状黑褐色细纹;头和背部还杂以白色沾棕的斑点;耳羽延长突出,羽基棕色,羽端与头顶同色;脸盘淡灰褐色,密杂以纤细的黑纹;脸盘周围绕以不明显的淡棕色领圈;眼先羽毛基部棕白,端部黑色。

    外侧肩羽的外翈大多棕白;羽端黑褐;所有飞羽除最内侧者以外,其外翈大多黑褐,并缀以棕白或淡灰褐色,仿佛形成横斑;翼缘白色或稍沾棕。

    尾上有不完整的棕白色横斑。

    颏棕白色;下体余部灰白色,密杂以灰褐色纤细横斑;胸与两胁还具黑褐色羽干纹,并缀以棕栗色;腋羽和翼下覆羽几纯棕白色;覆腿羽淡棕色,密布以褐斑:趾肉灰色。

    栖息山地,昼伏夜出,主食昆虫。

    营巢于树洞中。

    分布我国东部,西抵四川。

    【性味】

    ①《本经逢原》:酸微咸,小毒。

    ②《本草求原》:酸咸,寒。

    【功用主治】

    祛风,定惊,解毒。

    治眩晕,癫痫、瘰疬、疟疾、噎食。

    ①《纲目》:治疟疾。

    ②《本经逢原》:治劳瘵。

    ③《吉林中草药》:解毒,定惊。

    治鼠疮,噎食,羊痫风。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煮食或烧存性研末,2~3钱;或焙研入丸、散。

    【选方】

    ①治风虚眩晕,大头鹰闭杀去毛,煮食;以骨烧存性,酒服。(《便民食疗》)

    ②治羊痫风:猫头鹰一只,用泥糊厚,放灶坑内烟熏一百天,取出研末。每次三钱,日服二次。

    ③治淋巴结结核(鼠疮):猫头鹰一只。烧吃。

    ④治噎食:未生毛的小猫头鹰二只。用黄泥包上,煅存性,研细末。温酒冲服,每次二钱,日服二次。(②方以下出《吉林中草药》)

    ⑤治疟疾:鸱鸺一只。去毛、肠,油煠食之。(《纲目》)

    ⑥治劳瘵:鸱鸺酒煮焙干,同大鳗鲡七条,摊薄荷上蒸烂,和薯蓣一斤,捣焙细末为丸,空腹酒下三钱。(《本经逢原》)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