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与大运河光明日报

    1. 读读下列唐诗,谈谈三位作者对大运河的看法,再说说你对三首诗的认

    这是中国的一个传统啊 诗经是诗之源头,而诗经有只收录了305首,俗称“诗三百”,所以后人在收录与编辑诗经后遵照旧例,取名为“唐诗三百首”(实际上这也是对诗经这一伟大作品的肯定和尊重)。

    还可以举出一些例子如:乾隆皇帝当了60年皇帝不当了(当太上皇),因为他爷爷康熙皇帝当了60年,他就不愿意超过他的爷爷(这里有尊重和孝道的意义在里面) 这种传统其实折射出中国人的一种含蓄的尊重前人的心态,也是封建社会尊卑观念的一种深层次反映 所以我说这是中国的很重要的一个传统,也算是一种优秀的传统吧。

    2. 诗词大运河的内容

    诗词大运河,描写大运河的诗词,有三类内容:(1)写开凿大运河民工的悲惨命运,揭露隋炀帝骄奢淫逸的生活;(2)肯定大运河的作用,并对当年开凿运河的民工寄予深切同情;(3)对沿河两岸美丽风光的礼赞。

    运河诗词,伴随大运河千古流淌,不乏古典文学精品。历代经典运河诗词摘录于下:1.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2.汴水(胡曾)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过,惆怅龙舟更不回。3.李利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4.七绝 大运河(作者:冰雪红豆)江南北国脉相牵,隋代千年水潆涟,寄语飞南归北雁,大河头尾是家川。

    *秋水缠绵,牵动河畔漫步的游子,拾得小诗。5.红楼诗词:桃叶渡怀古*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桃叶渡应位于南京秦淮河上,而非大运河。

    3. 诗词大运河的诗词鉴赏

    这首诗吟咏的是南北大运河两岸的隋堤。“蝉噪鸦栖转眼过”,似喻荣府的繁华生活同样转眼即将成为过去。“只因占得风流号”,荣府也以富贵风流闻名,当其败落时,也将“惹得纷纷口舌多”,成为人们议论不休的话题。谜底,有人猜是“箫”,有人猜是“柳絮”,还有猜是“柳木牙签”的,可作谈助。

    6.《临江仙.大运河》(步锁龙阁主):“运河申遗说难易,千年文化绝佳。鹤去扬州看新花。当年好风骨,衢通千万家。隋炀已晓京杭动,漕运兼济桑麻。何处社鼓召神鸦。三千里水土,六省市聚沙——”。附原作:万里长河成岂易,征夫血泪斑痂。扬州一日看琼花。沟渠填腐骨,风雨几人家。霹雳神兵天地动,烟尘滚滚如麻。哀鸿四野泣寒鸦。宫墙灼赤土,宗庙化飞沙。

    7.隋炀帝挽舟者歌【北朝】无名氏

    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今我挽龙舟,又困隋堤道。

    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

    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

    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

    4. 诗词大运河的诗词

    8.汴河直进船【唐】李敬芳

    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翻译:汴水与淮河之间挖通后,确实有许多便利。不过,百姓遭受到的苦难也很深重。东南四十三州的广大地区,民脂民膏都被这条河运走,送到京城供皇室贵族去享用了。

    9.隋宫【唐】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5. 【有关运河的诗最好是整首最好是整首(古诗)】

    运河之春 就这样,二月的清风里 运河水忽然变得抒情起来 清绿 阳光在波纹中闪着顽童的眼神 两岸静默一冬的杨柳突然有了动静 枝条舒曼如无数天牛的触须 触摸春天 仅仅才到二月 空气中便有了稀薄的花香 不见蜜蜂 举目寻去只有几点迎春花的黄色 那么,哪来的花香 寻寻觅觅中 桃花真的开了 迎春则如一蓬大火 熊熊地燃烧 风中的杨柳披头散发 却朝着同一个方向 整条大河都被她们染绿了 当然就有蜜蜂 还有蝴蝶 春天就有了动感 天上比鸟飞得更高的是飘摇的纸鸢 却飞不远 怎么也看不清哪根线 攥在 哪一个在草地上欢跑的儿童手上。

    6. 三位唐代诗人对大运河的看法

    四位古代诗人写的有关隋朝大运河的诗:

    胡曾:“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宗元鼎:“帝业兴之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

    李敬之:“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知,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①胡诗与宗诗认为隋炀帝开运河、游江都是隋亡的主要原因,李诗在承认运河劳民伤财的同时,更肯定了运河给社会带来的社会效益;皮诗认为开运河造福后代,功大于过,若没有巡游江都之事,其功可与大禹治水相比。

    ②隋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统治。隋炀帝开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巡游江都,只是开运河的主观原因之一。胡诗与宗诗把开运河夸大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不正确的。李诗与皮诗充分肯定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比较全面地认识大运河在历史上的影响和作用,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

    满意请及时【采纳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