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配画咏鹅

    1. 《咏鹅》古诗图画

    【全文】:《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译文】:“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划着清波,就像船浆一样。 【作者】:骆宾王(约640~?),婺州义乌(今属浙江省)人,唐代文学家。

    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一起,被人们称为“初唐四杰”。七岁时因作《咏鹅》诗而有”神通“之誉,曾经担任临海县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或说是被乱军所杀,或说是遁入了空门。

    其诗气势充沛,挥洒自如,富有一种清新俊逸的气息,诗善歌行体,有《骆临海集》。

    2. 古诗配画《小池》

    《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丰富、新颖的想象和拟人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小池周边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化。第一句写小池有活水相通。

    次句写小池之上有一抹绿荫相护。第三句写小荷出水与小池相伴。

    结句写蜻蜓有情,飞来与小荷为伴。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作品鉴赏 这首诗小巧、精致,宛如一幅花草虫鸟彩墨画。画面之中,池、泉、流、荷和蜻蜓,落笔都小,却玲珑剔透,生机盎然。

    第一句,紧扣题目写小池的源泉,一股涓涓细流的泉水。泉水从洞口流出,没有一丝声响,当然是小之又小的。

    流出的泉水形成一股细流,更是小而又小了。这本来很寻常,然而作者却凭空加一“惜”字,说好像泉眼很爱惜这股细流,吝啬地舍不得多流一点儿。

    于是这句诗就立刻飞动起来,变得有情有趣,富有人性。 第二句,写树阴在晴朗柔和的风光里,遮住水面。

    这也是极平常之事,可诗人加一“爱”字,似乎用她的阴凉盖住小池,以免水分蒸发而干涸,这样就化无情为有情了。而且,诗舍形取影,重点表现水面上的柔枝婆娑弄影,十分空灵。

    三、四句把焦点缩小,写池中一株小荷以及荷上的蜻蜓。小荷刚把她的含苞待放的嫩尖露出水面,显露出勃勃生机,可在这尖尖嫩角上却早有一只小小蜻蜓立在上面,它似乎要捷足先登,领略春光。

    小荷与蜻蜓,一个“才露”,一个“早有”,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物。 诗人触物起兴,用敏捷灵巧的手法,描绘充满情趣的特定场景,把大自然中的极平常的细小事物写得相亲相依,和谐一体,活泼自然,流转圆活,风趣诙谐,通俗明快。

    且将此诗写的犹如一幅画,画面层次丰富:太阳、树木、小荷、小池,色彩艳丽,还有明亮的阳光、深绿的树荫、翠绿的小荷、鲜活的蜻蜓,清亮的泉水。画面充满动感:飞舞的蜻蜓、影绰的池水,充满了诗情画意。

    3. 古诗《鹅》谁写的

    《咏鹅》是唐朝诗人骆宾王写的一首“咏物诗”,相传是其七岁诗的作品,骆亦因此被目为“神童”。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

    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

    小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表现小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

    小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幅可爱的动态的形象。

    诗中,小作者从自己的角度、自己的心态,去理解和观察鹅,用了拟人的手法,如把鹅的叫声说成是“歌”等。同时也把色彩的对比,也就是事物的特征表现传达的丰富和全面。

    “白毛”、“浮水”、“红掌”、“清波”,相映成趣,扼要鲜明。 无论从什么角度和方面看,在艺术上,这首诗都是堪称一绝的。

    唐诗配画咏鹅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