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风格

    1. 寻找唐朝宫殿,人物,诗画卷,以及具有唐朝风格的图片

    唐代宫苑和游乐地

    唐朝国力强盛,长安城宫苑壮丽。大明宫北有太液池,池中蓬莱山独踞,池周建回廊四百多间。兴庆宫以龙池为中心,围有多组院落。大内三苑以西苑为最优美。苑中有假山,有湖池,渠流连环。长安城东南隅有芙蓉园、曲江池,一定时间内向公众开放,实为古代一种公共游乐地。

    唐代的离宫别苑,比较著名的有麟游县天台山的九成宫,是避暑的夏宫;临潼县骊山之麓的华清宫,是避寒的冬宫。

    风格纤柔绮丽的清商乐兴起并居主导地位,它的作品大多以爱情为题材,较少触及社会现实。琴曲此时获得重大发展,许多琴家以琴寄志,创作了不少具有影响力的琴曲。外国音乐,如天竺(印度)的佛曲,中亚的安国、东邻的高丽(朝鲜)音乐也陆续传入,为隋唐燕乐的高度繁荣作了准备。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国乐强盛。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燕乐成为它的主要标志。标志着歌舞音乐发展的一个高峰。除燕乐外,其他一些音乐体裁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相当影响,如当时流行的曲子填写的词成了宋代重要的文学体裁;当时盛行的歌舞戏为宋代杂剧与南戏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当时通行的变文,正是后世词话与宝卷一类说唱的直系祖先。隋唐时也曾致力于制订雅乐,这时的雅乐受到燕乐的明显影响。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是秦汉以后兴起的以歌舞为中心的俗乐进一步发展并达到高峰的阶段。唐朝设立了庞大的音乐机构——大乐署、鼓吹署、教坊和梨园,统领各色音乐,总数达数万人。音乐的繁荣,引发了音乐理论的发展,隋初郑译的八十四调理论和后来燕乐二十八调的产生,以及对通向十二平均律的探索,表明这个时期乐律理论上的成就,而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从美学角度对音乐进行了论述探讨。一是按时期划分,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派别。

    二是按人物划分,有古典诗人、浪漫主义诗人、现实主义诗人三大类。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陈子昂,盛唐的代表人物是李白、杜甫,还有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和边塞诗人岑参、王昌龄、高适。中唐:白居易 晚唐:李商隐、杜牧。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繁盛时期,诗歌的风格流派千姿百态,绚丽多彩.如王维

    的田园诗恬静幽美,李白的诗歌奔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白居易的诗

    通俗平易,李商隐的诗精工秀等.是诗人的性格,气质,阅历,素养等方面的

    写照.

    唐朝建立迎来了诗歌发展的第一阶段.初唐诗歌的创作大多蕴涵南朝的浮

    艳风格,题材狭窄,缺乏真情实感.武则天时期,被称为"四杰"的王勃,杨炯,

    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圹大了诗歌的表现范围,才调琮横,气象宏阔,声律及

    风骨有的唐诗得以正式形成.

    盛唐时期的诗人,对国家和民族豆油一种自豪感,他们大多热心功名,胸怀

    大志,志气高远,这使他们的诗歌不仅富有风骨,而且比建安诗人更带高昂

    明朗的基调,蓬勃旺盛的情感,磅礴壮大的气势.

    盛唐诗人开创了众多流派,以高适,王昌龄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

    义中的一个重要的派别,以孟浩然,王维等代表山水田园诗派,描写山川的

    自然和田园闲适生活,使山水的内容更加丰富.盛唐是诗歌发展的高峰,开

    元盛世特殊的环境造就了李白的诗内容广泛,想象丰富,豪情奔放,神采飞

    扬,充分表现了盛唐士人的自信与抱负,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

    安史之乱后,诗歌的风格表现为沉郁顿挫,语言精练,叙事严谨,真实反映唐

    朝由盛转衰.晚唐的唐朝衰落期,在这末世中,出现了大量咏史诗人,他们身

    上映照着黯淡的落日余辉,发出的是衰世的悲凉,诗歌中带有深沉的感伤.

    2. 简单介绍唐诗每个时期的风格

    我们通常知道的唐朝时期划分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实际上是按唐诗发展的不同阶段来划分的.就唐朝的发展经历而言,我认为第一阶段是高祖李渊建国时期,通过八年的战争统一中国.

    第二阶段是唐朝盛世.从太宗李世民开始,这一时期的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治世.从李世民即位开始,中国就进入了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繁荣的大唐帝国不断的向外扩张,疆土在中国历史上仅次于元朝.向东收复了辽东,抵达朝鲜半岛,整个东北地区包括库叶岛及西伯利亚广大地区第一次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向南达到了现在的越南中部.之后的李治与武则天打通了西域要道,直抵中亚,疆土与阿拉伯帝国直接接壤.这一时期世界上只有阿拉伯帝国才能和大唐帝国相匹敌,若两大帝国的疆土连成一片的话就可从太平洋海岸直抵大西洋海岸!唐玄宗即位后稳定社会,励精图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人口达到了890万户,开创了中国封建历史上最为繁荣鼎盛的局面,史学家称为开元盛世!

    第三阶段就是唐朝从繁荣走向衰弱,直到灭亡.唐玄宗末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它是唐朝没落的开始.安史之乱使北方的经济生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藩镇割据使藩镇与藩镇之间 ,藩镇于中央之间战争不断,这种战争一直打到唐朝灭亡.朋党之争,宦官专权也是繁荣的大唐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李亨就是为宦官所立!后期的农民战争又连绵不断,黄巢起兵转战大江南北,曾一度占领了长安!公元907年,藩王朱全忠篡唐自立,改国号为梁,建都于开封。自此,唐灭亡

    3. 古诗要有图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主题词: 宋词 体裁: 词 年代: 南宋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一生以恢复为志。工于词,为豪放派词人代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

    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全宋词》存词六百二十余首。

    【原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绕西。 “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别枝:斜枝。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西江月:词牌名。

    见:同:现。 【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

    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

    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今译】江亭(译)·夜晚走在乡村的小路上 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鹊儿, 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预示丰收), 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 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 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

    大雨将至,赶紧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 跑到溪头转弯处, 嘿,茅店不就在眼前么?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

    “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

    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

    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

    在全首词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

    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

    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

    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

    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

    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

    这种技巧是值得学习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

    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练,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注: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选自《稼轩长短歌》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选自《唐宋词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4. 关于春夏秋冬古诗的图片+古诗背景``好的加50

    春: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注释]1.春晓:春天的早晨。

    2.晓:天亮。3.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

    4.闻:听。5.闻啼鸟:听见鸟叫。

    [简析]这首诗写的是春日早晨的景色。“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二句是说:春天夜短,睡着后不知不觉中天已亮了,到处是鸟雀的啼鸣声。

    这两句诗抓住春晨到处鸟鸣雀躁的音响特征,渲染出一种春意醉人的意境,烘托了春晨中一片盎然的生机。“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二句,诗人在美梦乍醒、欲起未起之时,回想起昨夜的风雨声声,于是想见风雨过去必有很多落花,这里的听觉形象“风雨声 ”决不是令人感伤的“断肠声”,而是包蕴丰富的“更新曲”。

    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注释: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孤城:指玉门关。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羌:古代的一个民族。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注释]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

    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简析]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

    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

    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

    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

    ——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

    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

    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作者简介: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

    唐代诗人。----------------------------------------------------------------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夏:敕勒歌北朝乐府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注释]1.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2.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3.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4.苍苍:青色。[简析]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

    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

    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

    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1. 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2. 白鹭:一种水鸟。

    3.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4. 箬笠:竹叶编的笠帽。

    5. 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简析]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

    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

    唐诗风格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