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宋词的联系

    1. 唐诗和宋诗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唐诗和宋词常常被人们提到一起,人们把它们当作中国诗歌的最高成就。唐诗和宋词还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是很大的鸿沟。

    仔细比较,内容上,唐诗所书写的对象要宽广一些,也更清新一些。宋词的词人们则反复呻吟着相同的主题和情调,都是些什么歌妓、庭院、宵会,宋词太和生活靠近,而生活的太多杂碎之事是不容易入诗的。宋词首先是用来唱的,它不需要象诗歌一样独立,它还需要曲子来补充。试想一下吧,在那些声色歌娱的酒楼里,诗歌能很好的产生吗。诗歌比起词来,更要求语言的消泯而不是张扬,诗歌除了绝句、律诗等固定样式外,诗歌字句可以无限延伸。长短句常常突现了语言,这不符合诗的原则。

    不同的不在形式,而是深层次的内容。而隐藏在内容背后的,是两代文人不同的体验与追求。在唐朝,文人的心高傲而独立,归隐成为一种时尚,人们更喜欢和大自然接近,对繁华的市井生活取轻视的态度。在宋朝,文人们大都过着官宦城市生活,并以市井情趣为乐,宋词的基本情调是描写市井生活的悲欢的。

    唐宋是两个很不相同的时代,它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分界点。中国从宋代开始,商品经济有了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而且唐代晚期,由于科举的实行,中国不再有贵族政治了。到了宋代科举影响已经加强,成为套在文人头上的一个枷锁。宋代朱熹极大的发展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从宋代开始,文人们好像要比以前入世得多了,拒绝生活的堕落的出世者们,也不再像从前一样归隐了,他们向生活的不满作反抗,如李贽和曹雪芹,而这样的反抗又多少有些个人化色彩,孤独而绝望。在唐以及唐之前,文人们追求的是理想的社会,而宋以及之后,文人们追求的是理想的生活,对于社会的改造(不只是修补)则无动于衷了,即使有过这样的想法,也大多怀疑起它的可行性,曹雪芹的“无力可取补苍天”也是对人性多多少少持怀疑态度。

    总之,唐宋交界已经是中国两个不同时代的巨大分界,而唐诗宋词的区别也不仅仅是韵律,而且已是实质的改变,中国至宋,诗歌已经死亡了。苏东坡等唐以后的许多文人都多次的贬抑李白,显然不是针对他的文笔水平,而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不同心态。唐代人追求着心性的清白正直,唐人高唱“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唐人坦荡豪迈,解放个性。而宋人则追求的是潇洒,追求生活的满足,释放个性。

    2. 唐诗宋词元曲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唐诗的特点:唐诗从形式上讲究调声、隶事和内容上沿袭宫体,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旋律,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英雄气概,或儿女情长。

    宋词的特点:它是一种既能合乐而唱又能讲求格律的新体诗.它包括有燕乐,民歌,近体诗格律三要素,具有高度音乐性,韵律美和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文字新形式.词与诗有着密切的联系,词分豪放,婉约两大流派.元曲的特点: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词曲,政治色彩,文化色彩,艺术色彩都较多较浓.特定时期,政治色彩尤其突出.词曲均不限形式,基本点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诗庄,词媚,曲谐——词有词牌,曲有曲牌,这是最基本的评断,应该说这是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产物。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

    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

    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南唐后主李煜、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岳飞等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对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像曾因写过"且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当时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必有柳词"之说,以至于宋朝的一个宰相(他的名字我不太记得了,好像叫什么宴殊的在当上宰相之后,他对于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他写的.我们也都知道,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他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士大夫们一起,构成了宋朝的享乐主义,虚华的文化. 一个朝代,一个国家,若强盛,那么它在文与质两方面是并重的,这里文指的是文风或者说一个社会的风气吧,我们知道,一个人若专门读书,钻研学问的话,那么就必须脱离生产劳动,也不能去打仗,这在宋朝就叫做"养士""八股"确立之后,天下的秀才就专门来钻这个东西捞取功名利禄养活自己,所以也就没得工夫去思考事情,去造反了,如果一个国家"文风"越盛,那么做实事的人就越少,这个国家也就会出问题了.历朝写诗的人很多,宋诗也很有名,为什么独独诗以 "唐"命名呢?唐诗就算是歌颂风花雪月,也有一股质朴的美,透露出这个民族质朴,粗野与宏伟的气魄,而宋词则是比较多矫饰浮夸的文风,一个国家的文化若是推动这个国家的发展的,那么它就是强势的,有生命力的, 在进化论和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如果”和“假设”,只有残酷的现实,宋朝被野蛮民族灭掉,这就是结果,而士大夫群体人格的堕落,从这个帮闲享乐的社会就开始出现征兆了。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但虽有定格,又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

    所以读者可发现,同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32643339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元曲将传统诗词、民歌和方。

    3. 唐诗宋词远去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通常区分唐、宋诗,除了时代概念以外,则还指风格。

    风格当然与时代有关,不能几械的用时间段来划开;唐诗从韩孟诗派起下启宋调,而宋朝也有传承唐音者,比如宋初的白体和西昆体。就总体而言,唐宋诗风颇有不同,自宋以后直到近代,我国古典诗歌的风格,一般都没有超出过唐、宋诗这两大类的范围。

    hXLZLd

    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 OB R+ C'nx*67J" 举一个例子说明,比如李白的《洞庭湖》(之一):“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天南不见云。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此诗只是写洞庭西望之所见,信手拈来,毫不着力,读来的确是蕴藉空灵,情在景中,这是以韵胜。

    65uS[YOqn 2 9h&xn 再看黄庭坚的《题郑防画夹》(之一):“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这首诗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欲买舟一游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乃是画。前三句的烘托作势,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费匠心,深折透辟,即以意胜。

    $EP+3 ''0NKQx5W 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又如像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四句均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读者自能体会;其美全在情辞。

    这便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讲的“不涉理路,不落言诠”。 u E15.sS ;lbR]]#9 而同是写庐山,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便不尽相同,前两句还是写景,但后两句却是议论,不过正因有此议论,更能让人充分领略到庐山的峰回路转。

    清人赵翼评论道:“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做,断难出色。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

    V+ , ~[" "

    hqU627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诗人只是叙事写景,松风山月、解带弹琴,均可资以悟道。最后以不答作答,耐人寻味。

    理寓于景,意在言外,这是唐诗说理的特色。 ?PhD.^[ 3U/c` ) 而宋诗说理的特色,则可以照看黄庭坚的《次韵答斌老病起独游乐园二首》(之一):“万事同一机,多虑即禅病。

    排闷有新诗,忘蹄出兔径。莲花出淤泥,可见嗔喜性。

    小立近幽香,心与晚色静。”相对上一首而言,二诗其实含义相同,但黄诗在写法上较为曲折,说理更加透辟;只不过言尽句中,论到含蓄则有所不如了。

    #cTZE' 2ugAVdCJEx 在说理诗上唐、宋诗各有各的特色,写景诗亦然。再如像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北风卷地百草折),虽然极尽描摹之能事,但款款道来,数换韵脚以作停顿,步骤合拍。

    宋诗中例苏轼的《百步洪》(长洪斗落生跳波),效仿韩愈《送石处士序》中的比喻手法,一气呵成,使人应接不暇;且中间不换韵脚,大有直下之势。诗的优美与文的流畅兼有,写作技巧可说比岑诗有进步,但不免失之急迫,没有唐诗的雍容之态。

    o3eR ]" -{eh_ 宋诗不仅在章法上,在音调上也一改旧观,多挺拔瘦劲,以黄庭坚诗为代表,与唐诗的浑雅之音迥异。此外,严羽曾指摘黄庭坚和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实际这也正是宋诗区别于唐诗之处,是宋诗的一大特点。 PCW$k H) PlF X~,X 宋人既求新求变,于是天地万物、嬉笑怒骂皆入文章,独辟蹊径。

    而唐诗中香草美人、男女情辞,在宋诗中却很少能见到;这主要是唐末出现并在宋代发展起来的词,其体裁形式适于言情,故宋人的这类情感大多转注到了词中。 $ hdPhB& A)%??. 唐、宋诗的孰优孰劣历来纷争不止,褒贬取舍因人而异。

    宋诗的长处在于技法上较唐诗有所进步,以及题材的扩大,不过文学技巧越是进步,天籁自然越失,难免露出斧凿之痕,失却雍容浑厚之美,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而与此同时,若一味求新求变、求深求险,一但无新意所得,只好留意于字句之间,舍本逐末,便有损诗境,因辞害意。

    而宋诗不及唐诗之处也正在于此。 mrtb+ QC] Z1&-=J 就文学的发展而言,贵独创而不贵拘泥,宋诗人在唐诗已然兴盛至斯的情况下,难以为继;穷则思变,于是开辟新境,涉足唐人未到之处,另创一格与唐诗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元明之后,诗尽管也有所变化,却均越不出这两大派的藩篱。

    4. 唐诗、宋词、元曲有什么关系

    我国古代诗歌代有新变,诗之余为词,词之余为曲,各相争雄。文学史上所说唐诗、宋词、元曲,就是在形式、语言、风格上各具特色的三种不同的诗体。唐诗基本上是五、七言诗,词、曲则都是长短句。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三个阶段是诗、词与散曲。诗以唐朝为最盛,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讲究押韵。词与散曲在本质上都属于诗,它们和诗一样,有着大体相同的渊源;共发生和发展都和音乐密切相关;它们都 既可唱可咏,又同样要倚声填词,合辙押韵,讲究形、音、意的俱现。词与散曲原本都是“民间物”,属于民歌一类,久已有之。其曲调,依民族的不同而有差异, 因时代的改换而有所变迁。词和散曲产生后都走了一条由俗到雅,由民间而人文人的道路。

    唐诗宋词的联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