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宇文所安对唐诗的解读

    1. <佟南山>诗的赏析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译文 MOUNT ZHonGNAN Wang Wei Its massive height near the City of Heaven Joins a thousand mountains to the corner of the sea. Clouds, when I look back, close behind me, Mists, when I enter them, are gone. A central peak divides the wilds And weather into many valleys. 。

    Needing a place to spend the night, I call to a wood-cutter over the river. 全部注释 1.终南山,在陕西长安县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

    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2.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

    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3.天都:帝都,此指长安。 4.青霭:山中的岚气。

    5.海隅:海边。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6.分野两句:言终南山高大,分隔山南山北两种景象,各山谷间的阴晴变化也有所不同。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

    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

    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

    “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

    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次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

    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

    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

    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

    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

    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

    所谓“阴晴从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

    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

    (《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

    (《唐诗别裁》卷九) 这些意见都不错,然而“玩其语意”,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

    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

    2. 梁宇广 永远的唐诗宋词 文章解析

    永远的唐诗宋词

    梁宇广

    ①我情有独钟于唐诗宋词。每当月照庭院或雨打沙窗,从床头柜上随手拿过一本唐诗宋词,低声读起来,顿觉满口清香。想像那月照唐朝雨落宋朝,该是怎样的意境啊!

    ②感谢诗歌。感谢它们使那些古代大师们不朽的精神千百年来得以流传至今。走进唐诗宋词,就走进了一个神奇迷人的王国。我们的大师从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古朴雄浑的陈子昂,清朗雄健的王之涣,闲静淡远的孟浩然,飘逸豪放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清扬畅丽的白居易,奇诡璀璨的李贺,精巧艳丽的温庭筠,凄婉优柔的李煜,闲雅清婉的晏殊,豪放旷达的苏轼,雄放流畅的陆游……

    ③“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恍惚之中,我也成了一名典雅的古代儒生,微风拂动我头上淡蓝色的逍遥巾。我坐上一辆古旧的马车,“吱吱呀呀”而去,驿道两边是一片火红的枫林,把我的双颊也映照得微红,叫我怎能不停下车来望上几眼?

    ④“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想当年,晏殊徜徉在小园的香径上,借着老酒写下这首词的时候,又怎能知道千年之后的我能读到它?又怎能知道我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境去咀嚼去品味它?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沧桑吧!这份沧桑之感,并非建立在“生命无为”的悲观基调上。相反,它是我对生命的反思。它让我更加理解生命,珍惜生命。

    ⑤独爱唐诗宋词,独爱其中所展示的一个个古雅的诗词意境,独爱浪荡于境界之中的一个个不羁的灵魂。可与之携手同游,可与之相对品茗。无论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胡天八月,还是“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渭城客栈,无论在“花市灯如昼”的元夜,还是在有“暗香盈袖”的黄昏,或笑、或泣,或长歌、或短叹,或无语徘徊、或滔滔不绝,都是那么令人难忘。

    ⑥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许多事物正在不断地遭到抛弃。对物质的狂热追求,使人的心灵愈来愈孤独。面对今天的生活,我们的心在隐隐作痛,我们痛苦:噪音、污染、腐败蔓延、生态失调……人,成为一台开足马力的机器,在复杂的人情世故中无休止地旋转……

    ⑦好不容易觅个闲时,吟吟唐诗,读读宋词,在月色花影中超脱现实,进入那个理想的古朴纯美的世界,我们的灵魂便找到了一个临时的寓所:归隐于一片“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的田园,汲泉煮茗,但觉人淡如花,一身宠辱偕忘。

    ⑧渗透着人文精神的唐诗宋词,已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必将使更多的现代人产生心灵的共鸣,在人生的路途上投去怀旧的一瞥。

    ⑨用眼睛去读,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读。永远的唐诗宋词,永远也读不尽… (选文有删改)

    21、请从文章中找出表现作者对唐诗宋词感情的词语。(2分)

    22、结合全文来看,题目“永远的唐诗宋词”中“永远”的含义是什么?(4分)

    23、上文写作者读唐诗宋词的独特感受的你如何理解“用眼睛去读,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读”?(4分)

    24、请辨别第⑥段的表达方式,并说说这种表达方式在文章中的作用。(3分)

    25、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请举一例加以说明。(3分)

    21、“情有独钟”“感谢”“独爱”

    22、渗透着人文精神的唐诗宋词,已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必将使更多的现代人产生心灵的共鸣。

    23、“用眼睛去读,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读”指读书首先要通过眼睛来看懂诗词内容,然后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作者的感受,再结合自己和作者的人生经历领悟诗词里的深刻精神。

    24、议论;可使文章的主题得以拓展,表现唐诗宋词对当代人有更深刻的影响。

    25、多用短句,四字短语和修饰性短语整齐排列形成排比的句式,用词准确富于变化 。比如 “我们的大师从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豪放旷达的苏轼,雄放流畅的陆游……”

    3. 永远的唐诗宋词 梁宇广阅读答案

    1.“独爱唐诗宋词,独爱其中所展示的一个个古雅的诗词意境,独爱浪荡于境界之中的一个个不羁的灵魂。”

    2.B

    3.在世界的各处周游,路两旁有古树和老树和黄昏时的乌鸦,还有稀稀疏疏的人家,流水声回荡在耳边……

    4.“用眼睛去读,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读”指读书首先要通过眼睛来看懂诗词内容,然后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作者的感受,再结合自己和作者的人生经历领悟诗词里的深刻精神。1.“独爱唐诗宋词,独爱其中所展示的一个个古雅的诗词意境,独爱浪荡于境界之中的一个个不羁的灵魂。”

    4. 宇文所安对中国文学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上海社科院出版社出版哈佛大学教授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的《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是很有胸襟的举动,它实际上是让我们看“西方人如何看中国文论”。这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英译同时又进行跨文化阐释的书。

    一是宇文所安所选择的文论本文。本书开篇选的是《论语·为政》中的“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哉?人焉哉?’”宇文所安认为它“直接引发了中国传统文学思想的关注中心”,“孔子所提出的问题关系到如何在具体的个案中识别善,而不是认识‘善’这个概念。中国文学正是围绕着这个‘知’的问题发展而来的,它是一种关于‘知人’或者‘知世’的‘知’。”他认为中国传统诗学“产生于中国人对这种解释学的关注”。这和中国本土多数文论选本所走的进路不一样。中国本土文论选开篇常常会选《尚书》,《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说常常被中国文论选家看成是中国文论的发源之论。上述分歧表现了宇文所安和中国文论选家对中国古代文论逻辑起点的不同认识。宇文所安的认识是否正确自可讨论,但是宇文所安给认识中国文论带来的新的视角却是不言自明的,他发掘了《论语·为政》的文论学意义,让在我们传统视域中被遮蔽的本文放出了生机。这种情况同样在他对《原诗》的重视中表现了出来,中国传统文论选家不大重视《原诗》,但是,宇文所安却给了《原诗》一百页左右的篇幅。为什么呢?因为宇文所安更重视文论本身的内在逻辑性、自恰性、体系性。

    二是宇文所安对中国文论的解读。宇文所安遵循以本文为中心的思路,从文本出发认识中国古代文论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他不是用不同的观点来武装文论史,而是相反,用不同的本文来原生态地“建构”文论史,展示了中国古代文论生动的细节性和丰富的多解性。

    5. 赋儿子宋一周古诗的解释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恐畏鱼惊不应人。 (唐-胡令能《小儿垂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人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叶绍翁《夜书所见》)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雷震《村晚》) 稚子金盘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杨万里《稚子弄冰》)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杨万里《舟过安仁》)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乌鸟投林过客稀,前山烟瞑到柴扉。

    小童一棹舟如叶,独自偏阑鸭阵归。(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行人莫笑田家小,门户虽低堪洒扫。

    大儿系驴桑树边,小儿拂席软胜毡。 木臼新春雪花白,急炊香饭来看客。

    妇人入门百事宜,今年不虑蚕麦迟。 (范成大《田家留客行》注:春日) 楝花风起漾微波,野渡舟横客自过。

    沙上儿童临水立,戏将萍叶饲新鹅。 (明-邵亭贞〈贞溪初夏〉)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高鼎〈村居〉)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辛弃疾〈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臣剥莲蓬。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向晚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唐-施肩吾《幼女词》 儿子未一周,抚镜两相笑。

    不知是己形,指点向人叫。 清-郭风《赋儿子宋一周》 半雨半晴白昼长,似无似有绿阴香。

    儿童刻竹记新笋,一夜风吹一尺强。 元-萧应元《新笋》 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旬放纸鸢。

    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 明-徐渭《拟郭恕先作风鸢图》 雾雨蒙蒙霁景稀,人编蕉叶作蓑衣。

    橹摇渔火唱歌去,牛背儿童浮水归。 清-查慎行。

    6. 中国「中世纪」的终结怎么样

    哈佛大学宇文所安教授原名Stephen Owen,爱上中国文学之后给自己起了这个名字。

    我先前以为他是日本人-_-!以前读过他的《初唐诗》、《盛唐诗》,也见过将这两本翻译到中国来的香港学者贾晋华女士,很感谢她能让我认识了宇文所安先生的著作。 这本书是继初唐、盛唐文学之后,宇文教授对中唐文学的又一探讨。

    这本书不再像前两本书一样是对文学史的系统探讨,而是注意到中唐文学的一些细节问题展开叙述和分析。在学术的深度挖掘上,这本书可读可思之处比比皆是,从西方人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学的价值本质。

    比如讲到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诗性占有,置于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玩味,到现在亦有现实意义。比如对中唐诗歌写作技巧和范式的探讨,写作也许不再是对现实的直接再现,而是一种回味或回想。

    比如诗人机智和对于微末事物的过度关注,表现在诗歌当中体现出过度价值。比如对中唐传奇如《霍小玉传》、《莺莺传》的文本和文化解读,指出道德和叙事之间的悖论……很多有价值的思考,在此书当中熠熠生辉,是研习中唐文学的一本重要著作。

    不过也要指出的是,此书的行文上,来自异质文化的侵扰显得比比皆是,自然少不了一些误读的可能。由于是译文,读起来很多感觉很板滞,常常有读不动的感觉。

    遍布的西方文论的概念,如叙事、符号、空间……有些隔的感觉。但是瑕不掩瑜,这是一本非常推荐一读的好书,对于了解中唐文学的嬗变和对宋代及后世文学的影响,都有深远的启示呢。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