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华下的表现手法
1. 滕王阁诗王勃全诗采用的是什么的表现手法
《滕王阁诗》是唐代文学家王勃的诗作,原附于《滕王阁序》后,序末“四韵俱成”一句中的“四韵”即指此诗。
此诗中的“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此诗第一句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第二句遥想当年兴建此阁的滕王坐着鸾铃马车来到阁上举行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第三、四句紧承第二句,写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既写出了滕王阁居高临远之势,又写出了滕王阁如今冷落寂寞的情形。
全诗融情于景,寄慨遥深,以凝练、含蓄的文字概括了序的内容,气度高远,境界宏大,与《滕王阁序》真可谓双璧同辉,相得益彰。
2. 杜甫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
“阑干”,纵横貌。古人往往用“阑干”形容星斗,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明手法)。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阐运用)。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析效果)。
◆例2:除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解析——除夕之夜,传统的习惯是一家欢聚。
诗题《除夜作》,本应唤起人们对这个传统佳节的很多欢乐的记忆和想象的,然而这首诗中的除夜却是另一种情景。 诗的开头就是“旅馆”二字,看似平平,却不可忽视,全诗的感情就是由此而生发开来的。
这是一个除夕之夜,诗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而自己却远离家人,身居客舍。两相对照,不觉触景生情,连眼前那盏同样有着光和热的灯,竟也变得“寒”气袭人了。
“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寒灯只影自然难于入眠,更何况是除夕之夜!而“独不眠”自然又会想到一家团聚,其乐融融的守岁的景象,那更是叫人难耐。
所以这一句看上去是写眼前景、眼前事,但是却处处从反面扣紧诗题,描绘出一个孤寂清冷的意境。第二句“客心何事转凄然”,用提问的形式将思想感情更明朗化,从而逼出下文。
“客”是自指,因身在客中,故称“客”。竟是什么使得诗人“转凄然”呢?当然还是“除夜”。
晚上那一片浓厚的除夕气氛,把自己包围在寒灯只影的客舍之中,那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 诗完一二句后,似乎感到诗人要倾吐他此刻的心绪了,可是,却又撇开自己,从对面写来:“故乡今夜思千里。”
“故乡”,是借指故乡的亲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自己。那意思是说,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今夕……其实,这也正是“千里思故乡”的一种表现。
“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又将“思”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在霜鬓增添新的白发。沈德潜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
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诗人巧妙地运用“对写法”,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这在古典诗歌中也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1、第三句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第三句采用侧面虚写的写法。
(明手法) 诗句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而写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这其实正是写诗人自己思念故乡和亲人。(阐运用) 这样写,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委婉含蓄,更显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析效果)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写“寒灯”有何作用? 答:(1)表达了作者客居他乡思归不得的孤寂凄凉之情。 (2)“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氛围的凄凉清冷和诗人心境的凄凉,使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情切动人。
◆例3: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解析——《春行寄兴》是一首七言绝句,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诗人带着仕途不利的忡忡忧心和国家败亡的绵绵长恨,在落英缤纷黄鸟空鸣的春天经由宜阳(今河南宜阳县)时,因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
境内女几山是著名的风景区,山上有兰香神女庙,山中古木流泉,鸟语花香,景色妍丽,是一座天然的大花园。长得非常茂盛,山涧的水向东又转向西流去。
芬芳的花儿无人欣赏也就自己零落了,在春光满山的小路上,鸟儿在空阔山林中孤独地鸣叫。诗人写暮春的风景,草、水、树、鸟,动静结合,声色俱美,仿佛把读者也带到了这种意境中。
而花开无人赏,鸟鸣无人听 ,作者的失意和不遇知音的心情也自然可见。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答:这首诗的三四句运用了对偶修辞。(明手法) 三四句中“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阐运用) 对偶的运用,使得本诗语言更加简练、整齐,写出了诗人“春行”途中的所见所闻:有山有树,有花有鸟,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花自落” 、“鸟空啼”之景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也透露出了作者的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析效果) 5、练习巩固 ◆练习一: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解析: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题目“端居”,即闲居之意。
诗人远别家乡和亲人,时间已经很久。妻子从远方的来信,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没有见到它的踪影了。
在这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书的空廓虚无之感变得如此强烈,为寂寞所咬啮的灵魂便自然而然地想从“归梦”中寻求慰藉。即使是短暂的梦中相聚,也总可稍慰相思。
但“路迢归梦难成”(李煜《清平乐》),一觉醒来,竟是悠悠相别经年,魂魄未曾入梦。“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
3. 《骆卡》阅读答案 1: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我也在做相同的题目,看看我的是否和你意)他的名字很怪,叫骆卡。
《原文》 骆卡是一家理发店的学徒,安徽人,瘦高个子,白净的脸庞,看上去,不过十八九岁。
他做的事很杂,迎来送往是他;帮客人洗头按摩是他;给客人拎包挂衣服是他;抹桌扫地是他。这个叫,骆卡,来给客人倒杯水;那个叫,骆卡,帮这个客人把头发吹干了,他都爽快地应一声,哎,就来了。
做这些,或许不难,难的是,他始终做到彬彬有礼。他帮你洗头按摩,十指在你头上轻轻弹,不时探过一张笑脸来,小心翼翼地问你,嫌手重吗?
哪里重了?他的手那么轻柔。看着他,忍不住想,这么小的孩子,能做到这样,真是难为他了。
跟他聊天,开始时他只是羞涩地笑,偶尔简短地答两句。后来,我们熟识了,他的话渐渐多起来,会说到安徽乡下,说到他的父母,还有一个妹妹。我妹妹成绩很好的,他这样说,脸上浮现出笑容来。
我问,那你咋不念书了呢,像你这么大的孩子,应该都还在学校里。
他低了头,脸红了,许久之后才告诉我,他读书时不知道用功,调皮捣蛋,书念不下去了,他爸急了,追到学校去,他翻了围墙跑出来。从此,再也没有回过学校。
我有些吃惊,我说,那你爸不是很伤心吗?
他轻轻叹口气,说,是啊,那时我真不懂事,让我爸伤透了心。
他说的那时,也不过是半年前。他一口气跑到江苏,跑到理发店当了学徒,也没想过父母是怎样的难过,只一日一日在这里混光阴。一天晚上,他下班,在店门口,意外看见站在风里的父亲。父亲到底放心不下他,从安徽,摸到这儿来看他。父亲只问了他两句话,第一句是,你真的不想读书了?他答,是。第二句话是,你真的很喜欢理发?他答,是。父亲说,那好,那就这样吧。他哭了,觉得对不起忠厚老实的父亲,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学手艺,混出个人样来。
他变了个人似的,勤快刻苦,白天在店里忙忙碌碌,晚上回到住宿的地方,苦练手艺,甚至拿自己的头发做试验品,把自己的头发剪得如风吹雨打过。他的梦想,是成为一个出色的发型设计师,到那时,他就回家开一家特色美发店。如果做得好,还可以开连锁店呢,他说。双眸星星般的,闪闪发亮。
我的发型变化不大,只需稍稍打理一下就可以了,我让他做。他很激动,握剪刀的手,颤抖着,几乎一根头发一根头发数着剪,是精雕细琢了。
我走,他送到门外,非常感激地说,姐,谢谢你。我说,谢什么呀,你理得很好的。他仍说,姐,谢谢你。
年前,我去他们店里,店里挤满了人。他在忙,忙得脚不沾地,浑身却洋溢着掩不住的喜悦。我问他,骆卡,有什么好事呢,这么高兴?他不说,只抿着嘴乐,却在帮我吹头发的当儿,憋不住了,手伸到衣袋里掏啊掏,掏出一张车票来,扬给我看。他说,我的,回家的车票。我还没来得及说点什么,他又接着兴奋地说,年三十中午的车,我可以赶上到家吃年夜饭的。
1.提供一些表现手法:进 看看
2.答:(注意:“回家的车票”,“我的,回家的车票。我还没来得及说点什么,他又接着兴奋地说,年三十中午的车,我可以赶上到家吃年夜饭的。”)是因为以前的·他(骆卡)不懂事离家出走,长时间在外饱受社会的“磨难”做出小成就,回家与亲人团聚的喜悦。
(纯属我个人所答,网上绝无此篇阅读答案!!!)
4. 《留别辛稼轩》本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词之开篇,刘过便直抒胸臆。“知音者少,算乾坤许大,着身何处。”词人认为能理解自己心中抱负的知音太少,天地虽大,却没有英雄豪士的立身之地。朝廷偏安江左,作为主战派一员的刘过“上皇帝之书,客诸侯之门”,却始终未得重用,他甚至曾上书宰相,向其陈述恢复中原的方略,却从未被采纳。作为一名有血性的爱国志士,抱负无处施展,理想无法实现,前两句大气磅礴的语势之下,是词人无尽的苍凉和无奈。
“直待功成方肯退,何日可寻归路。”作者感慨,年华已逝,岁月渐老,如果真要等到“功成”才肯“身退”,那不知要等到何时才能归隐。这两句词人直接倾诉,读之甚为苦涩。在文恬武嬉的南宋王朝,主和派手握重权,主战派处处被压制,刘过想要举兵北伐,建功立业实为不易。
接着,词人开始就“着身何处”这个问题展开论述,表达其归隐江湖的理想。“多景楼前,垂虹亭下,一枕眠秋雨”这三句,词人通过想象,抒发自己的感情。作者提到景色壮丽的多景楼和垂虹亭,想象在秋雨中醉眠的乐趣,实际上寄托的是他对归隐生活的渴望,景虚而情实。
词人一直以建功立业为人生目标,最终却枉费十年辛苦。入仕做官,手握实权是举兵恢复中原的第一步,作者胸怀恢复之志,多年努力,却仍未获得一官半职。如今,年事渐高,所以心生幽怨和感慨。十年辛苦之所以被“枉费”,实是因为他不得赏识,报国无门。
“不是奏赋明光,上书北阙,无惊人之语。我自匆忙天未许,赢得衣裾尘土。”作者在此开始解释他报国无门、立身无处的原因。之所以“十年枉费辛苦”,未求得一官半职,并不是因为他没有才华,不能向皇帝呈辞献赋,也不是因为他不能上书北阙,陈述治国安邦的方略,而是因为皇帝不肯赏识、重用他。词人虽然非常积极努力,却奈何“天未许”,最终只“赢得衣裾尘土”,其落魄失意的窘态令人备感心酸。此处语言犀利,怨意颇深。
词人与辛弃疾相聚之时,追欢卖笑;离别之际,不提友情,不言世事,只谈相聚时的美好;“白璧”三句足见二人交情之深。最后,作者用张翰之事来表明其归隐之意。“莼鲈江上,浩然明日归去。”在说尽满腹悲愤牢骚之后,作者提出了别后归隐的意愿。整首词如此结束,主旨严明,辞意俱尽,似水到而渠成。
临别之时,面对友人,人称“天下奇男子”的刘过自述生平抱负,感叹怀才不遇,倾吐满腹悲愤。整首词慷慨激昂,风格粗犷,狂逸之中又饶有俊致,感染力极强。
5.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树高容易生悲风,海水浪涌起大波。
以比兴发端,出语惊人,居高临下,笼照全篇。
悲风:劲疾之风。高大的树木往往招惹凄厉劲疾的巨风,浩瀚的大海常常掀起汹涌澎湃的浪涛。
这里托物喻人,从表面上看,描写的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实际上是现实政治气侯的象征,曲折地反映了宦海的险恶风浪和政治上挫折所引起的作者内心悲愤和忧惧。
“风”、“波”二字一方面隐指那些与自己对立的权势人物,惯于兴风作浪;另一方面“风”前冠一“悲”字,更渲染了当时自己所处环境的险恶恐怖。
此外,一“多”一“扬”,不仅暗示肇亊者蓄意制亊端的行为举动,而且点出这种举动的频繁。
满意请采纳哈。。O(∩_∩)O哈哈~祝亲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