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动画解读

    1. 唐诗解析

    芦花 唐 雍裕之

    夹岸复连沙,枝枝摇浪花。

    月明浑似雪,无处认渔家。

    复:又。浪花:比喻芦花。浑:完全。

    翻译:

    从河流两岸,一直延伸到整片沙滩上,全都长满了芦草。

    当微风吹起时,层层翻动的芦花就像波浪一样,煞是好看。

    在月明的夜晚,银白色的芦花像雪一般,

    白茫茫一片,令人认不出渔翁的家在哪了呢!

    解析:

    这是一首绝妙的诗,夹岸沙地上芦苇密布,那苇花一支支的如浪花翻滚,此起彼伏,在朗月之下,如一片片白雪似的.

    诗中写的是芦花飞舞的景象。没有“芦花”二字,却句句是描写芦花的白。此时,其他草木逐渐凋零,独有芦花似雪,随风翻动,可谓奇观。

    2. 古诗《画》的讲解

    195x255 14k gif

    暂贴于此??古诗画(图)800x600 86k jpg

    古诗画,水墨画是中国的传统。1024x768 228k jpg

    意韵---古诗画1024x768 156k jpg

    意韵---古诗画1024x768 218k jpg

    意韵---古诗画800x600 66k jpg

    意韵---古诗画800x600 86k jpg

    意韵---古诗画400x90 12k jpg

    沈周 赠华尚古诗画 卷-拍卖600x600 122k jpg

    古诗画,水墨画是中国的传统。573x573 80k jpg

    古诗画,水墨画是中国的传统。800x589 74k jpg

    古诗画,水墨画是中国的传统。650x517 66k jpg

    意韵---古诗画1000x756 84k jpg

    意韵---古诗画700x525 120k jpg

    古诗画,水墨画是中国的传统。650x500 58k jpg

    意韵---古诗画400x400 42k jpg

    古诗画,水墨画是中国的传统。645x540 404k jpg

    意韵---古诗画645x540 368k jpg

    意韵---古诗画645x540 328k jpg

    意韵---古诗画

    3. 女主叫唐诗的漫画是什么

    《萌宝来袭:总裁爹地太难缠》

    安谧死了。唐诗怔怔地坐在床边,看着薄夜丢给她的那张离婚协议书,只觉得全身冷得发抖。一小时前,他掐着她的脖子问她,“安谧是不是你推下楼去的?”一小时后,他叫了律师过来起草离婚协议,将合同劈头盖脸砸在她身上,“唐诗,你这辈子都欠她两条命!”没错,是两条。安谧怀孕了,是薄夜的孩子。唐诗是谁,是薄夜的正版妻子,却也只是个笑话。她红着眼睛看向薄夜,整个人都在不住地哆嗦,“不是我推她下去的,你要我说多少遍!”薄夜没听,就这么无情地睨着她

    4. 唐诗解说

    游子吟 唐乐府·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1)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2)迟迟归。 谁言寸草(3)心,报得三春晖(4)。

    【注解】: 1、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吟,说。

    2、意恐:担心。 3、寸草:小草,比喻游子。

    4、三春晖:喻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

    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5、归:回来,回家。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担心孩子一走很晚才会回来。

    谁能说儿子像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作者】:孟郊 (751~814) 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

    早年生活贫困,曾漫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屡试不第。46岁始登进士第,贞元十七年(801)始作溧阳尉。

    元和初年河南尹郑余庆奏为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64岁时贫病而死。

    孟郊一生潦倒,仕途失意,他性格孤直,不肯逐于流俗。他在《赠郑大了鲂》中写道:“天地人胸臆,吁嗟生风雷。

    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充分表现出他的创作思想。

    他的诗以五言古体见长,不蹈袭陈言,不滥用典故辞藻,擅长白描手法而又不显浅薄平庸,一扫大历以来的靡弱诗风。其代表作如反映时代现实的《征妇怨》、《感怀》、《伤春》等;表现人民疾苦的《织妇辞》、《寒地百姓吟》等;表现人伦之情、骨肉之爱的《游子吟》、《杏殇》等;描绘自然景色的《与王十二员外涯游枋口柳溪》、《石淙》等。

    虽然角度不同,却都思深意远,造语新奇,体现了孟郊诗的特色。历代诗坛对孟郊的作品褒贬不一。

    孟诗多苦语,他和贾岛都以苦吟著称,苏轼称他们为“郊寒岛瘦”,因此后世论者把他们称为苦吟诗人的代表。孟郊诗为“元和体”一种,唐人李肇《唐国史补》有“学矫激于孟郊”说。

    宋代江西诗派瘦硬生新的风格,也受其影响。宋人宋敏求编录《孟东野诗集》,10卷,存诗511首,有《四部丛刊》、《四部备要》本。

    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华忱之校订《孟东野诗集》,末附孟郊年谱、遗事辑录。 【评析】: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

    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本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

    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

    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

    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

    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

    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

    “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康熙年间,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

    5. 诗词解析讲解

    给你一个网站你也可以自己去看看,希望可以帮到你。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②。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③,高处不胜寒④。起舞弄清影⑤,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⑥,低绮户⑦,照无眠⑧。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⑩。

    〔赏析〕

    由于作者与当权者政见不合,被排挤到密州去当地方官,心情很抑郁,同时他已七年不见弟弟子由,心里十分怀念,种种思绪通过此词来抒发。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

    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

    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怀念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瑰丽而又不忘现实生活,是作者的代表作。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宋代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苕溪渔隐丛话》)评价极高。

    6. 古诗《画》的讲解

    195x255 14k gif暂贴于此??古诗画(图)800x600 86k jpg古诗画,水墨画是中国的传统。

    1024x768 228k jpg意韵---古诗画1024x768 156k jpg意韵---古诗画1024x768 218k jpg意韵---古诗画800x600 66k jpg意韵---古诗画800x600 86k jpg意韵---古诗画400x90 12k jpg。沈周 赠华尚古诗画 卷-拍卖600x600 122k jpg古诗画,水墨画是中国的传统。

    573x573 80k jpg古诗画,水墨画是中国的传统。800x589 74k jpg古诗画,水墨画是中国的传统。

    650x517 66k jpg意韵---古诗画1000x756 84k jpg意韵---古诗画700x525 120k jpg古诗画,水墨画是中国的传统。650x500 58k jpg意韵---古诗画400x400 42k jpg古诗画,水墨画是中国的传统。

    645x540 404k jpg意韵---古诗画645x540 368k jpg意韵---古诗画645x540 328k jpg意韵---古诗画。

    7. 对一首古诗的完美解读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启程,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他不禁感叹道:桃花潭水纵然有一千尺那么深,也比不过汪伦送别我的一片真情。 简评: 这首诗写的是汪伦来为李白送行的情景。

    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前两句叙事。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从诗中分析,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

    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

    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由于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他的情深作对比。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诗别裁》)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之深,读者也可想而知了。

    诗人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喻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果诗人说,汪伦的友情真像潭水那样深,也是可以的,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刻意雕琢的味道。

    而诗中的写法,好像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口头语,眼前景,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读者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

    (参考百度百科) ------- 送别 席慕容 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 不是所有的话都来得及告诉你 内疚和悔恨 总要深深地种植在离别后的心中 尽管他们说 世间种种 最后终必成空 我并不是立意要错过 可是我 一直都在这样做 错过那花满枝桠的昨日 又要错过今朝 今朝 仍要重复那相同的别离 余生将成陌路 一去千里 在暮霭里 向你深深地俯首 请为我珍重 尽管他们说 世间种种 最后终必 终必成空 1 即将分别,诗人首先感受到的是遗憾、内疚、悔恨。也许是因为之前相聚的日子没有好好珍惜,至今心有不甘。

    然而,聪明人总是善于自我调节的。诗人写到:“世间种种,后终必成空。”

    错过之后,有对己方的反省、问责,更有给对方的祝愿:珍重。 2 因为过去生活存有缺憾,离别时放大这种情绪。

    自我安慰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否定人生的实在,或是从对别人的祝福里获得某种救赎。 3 离别让人对己对他形成反省。

    情感的不完满、人生的缺憾,这些具有悲剧品质的东西,此刻得到突出表现。 在谈到送别诗诗,人们总会想起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然而,我亦想到席慕容的《送别》,这并不会死送友人,而是叙述青春的流逝,这诗让我的思绪不断地游离,让我们思考那曾经走过的点点滴滴。“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不是所有的话都来得及说,疚恨总要深植在那离别后的心中”梦想,一个让所有人心动的词,一个让所有人为之奋斗的目标,然而现实却是我们不可能实现所有的梦想。

    为此,我们的心中总是有些许疚恨,时间的流逝把我们堵在了路途中。总是不愿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而有一天却发现,我们所深藏在心中的那些话已经来不及告诉他人,一切都显得太迟,我们总是以为,我们还有时间,我们可以等待,可结局却是什么都结束了。

    我们悔恨的原因是什么?一句“时间的种种终必成空”却无法让我们的心释怀。错过了昨日,又错过了今朝,有多少的人是在把青春消耗,不断重复那走过的路?犹如席慕容说:“我并不是立意要错过 可是 我一直都在这样做”。

    我们习惯了在每一件事发生之后说出一句 “我也不想”。我们的内心竭力地想去改变什么,可是,我们却什么都没有去做,只是一再地重复又重复。

    我们极力地想去挽回那已逝的青春,而却是时光不复返。面对未来,我们是一片光明还是黑暗?我们总是不断地去查找答案, “余生将成陌路 一去千里 在暮霭里向你深深俯首 请为我珍重”这里又蕴含了多少的期望?我们总是劝身边的人要珍惜今后的时光,不断未我们的梦想奋斗,我们讲同时光赛跑,来缓解在心中的那一份疚恨,即便是“时间的种种终必 终必成空”,但我们无所谓,我们拥有的是那曾经走过的路,那宝贵的过程让我们对它不怯步,空也罢。

    我们身在现实当钟,对于现实我们无法逃避。正是席慕容的这首《送别》,道出了我们内心的矛盾,内心的。

    唐诗动画解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