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人与刘晏的唱和
1. 白居易与( )齐名,并称“元白”;晚年与( )唱和甚多,人称“刘
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并称。二人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文学观点相同,作品风格相近,在中唐诗坛影响很大。但在主题集中、思想深刻、形象鲜明等方面,元稍逊于白。对元白的评价,历来有扬有抑。扬者始自张为,抑者始自杜牧。
刘禹锡和白居易都是中唐时期的大诗人 ,彼此慕名已久 ,并有书信往来,但在很长时间内 ,一直不曾谋面 。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由和州刺史罢归洛阳,当时白居易也因病免去苏州刺史,在返京途中,两人在扬州相遇,神交已久,初次相逢,既喜且悲,此后,两从一直有诗相互唱和。刘禹锡将自己和白居易的唱和诗编为《刘白唱和集》,这里他将自己和刘禹锡合称为“刘白”。
2. 中唐诗歌的开拓与新变
唐代 (618 -- 907) 的诗主要可为四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1. 初唐 (618 -- 712):初唐是唐诗的酝酿形成时期,主要的诗人有初唐四杰 (王勃、骆宾王、卢照邻、杨炯)、沈?期、宋之问、陈子昂。 1)诗境上:歌行在卢骆手里“从宫廷走到市井”(卢照邻《长安古意》);五律在王杨手里“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杨炯《从军行》)。
(2)重视声律; (3)讲求骨气:如《从军行》慷慨豪迈;《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悲酸之态,爽朗超脱;《在狱咏蝉》有寄托。 四杰有自觉的变革文风的意识,提倡刚健骨气的文风。
杨炯《王勃集序》曰:“(龙朔变体)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
在他们的诗中已出现壮大、慷慨的作品。杨炯《王勃集序》评王诗:“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
认为王勃能以风骨充实作品,既壮健又有藻饰。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词旨华丽,固缘陈、梁之迹,骨气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
认为既有宫体诗华靡的一面,又有风骨。他们努力开拓诗歌境界,能够运用比较畅达的气势来去感驾文辞,将六朝的骈俪转化为流丽矫健。
杜甫《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2. 盛唐 (712 -- 675):盛唐时期是唐诗的黄金时代。当时优秀诗人如群星丽天,还出现了两位光耀千古的伟大诗人 -- 李白和杜甫。
除李、杜外,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也是杰出的诗人。 初唐诗歌发展的脉络是从宫廷御用转向个人抒情。
盛唐诗歌普遍的主题是社会政治主题,盛唐诗歌反映了唐人重视事功、富有理想、高度自信、胸怀开朗、热情豪迈的总体风貌。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上李邕》)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表现新的体验。
即使是旧题材,也写出新体验。如边塞诗。
3)、大眼光、大格局。初唐诗歌精细,盛唐诗歌阔大。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会须一饮三百杯……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李白)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寒士阶层大量地走向诗坛。 3. 中唐 (766 -- 835):中唐的诗歌,不过是盛唐的延续。
中唐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至贞元、元和年间,由于出现了韩孟、元白两大风格迥异的流派和刘禹锡、柳宗元等风格独标的名家,唐诗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
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三个高峰期,称为“三元”??开元、元和、元佑。主要的诗人有韦应物、柳宗元、韩愈、孟郊、元稹、白居易。
与盛唐时期诗歌相比,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如下的特征: 1)、诗歌作者和作品数量多、远远超过盛唐时期 2)、追求新变。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高峰,盛极难继,中唐诗人不得不另辟蹊径,追求新变。
正如白居易所说:“诗到元和体变新”(《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借用,实际白是专指唱和长律而言)。
3)、多元化。不同的诗人和创作群体有不同的新变追求,结果就形成诗歌创作的多元化。
其表现就是创作个性更为鲜明突出,风格流派更为丰富多样。 4. 晚唐 (836 -- 906):晚唐时期是唐诗从盛转入衰微的时代,多数的诗人以摹仿前人为能事,气度不足,艺术成就不高。
晚唐诗歌普遍带有衰飒悲凉的气氛,感伤色彩很浓。叶燮《原诗?外篇》: 论者谓晚唐之诗,其音衰飒。
……盛唐之诗,春花也,……晚唐之诗,秋花也。江上之芙蓉,篱边之丛菊,极幽艳晚香之韵,可不美乎? 余恕诚《唐诗风貌》把晚唐诗歌分为两大群体:一是穷士诗人,以贾岛、姚合、孟郊为代表,包括皮日休、陆龟蒙。
风貌特点:收敛境界缩小、淡冷淡泊冷清的心理、着意写诗用心思。二是绮艳诗人,以“小李杜”、温庭筠为代表。
风貌特点:悲怆、绮丽、委婉。 晚唐诗人以李商隐、温庭筠、杜牧三人为代表。
初唐约百年,诗人大约270人,诗歌2757首,其中心问题是要批判地继承六朝文学,融合南北文风,为诗歌发展开辟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 初唐百年诗歌的演进,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前后两个五十年。
初唐的前五十年可说是宫廷诗的时代(2)。从作家来讲,初唐前五十年主要是以李世民为代表,包括李百药、虞世南、马周、许敬宗、杨师道、长孙无忌、魏征、上官仪、褚亮等人在内的作家群,而以“绮错婉靡为本”的“上官体”为这一时期的代表。
初唐的后五十年是逐步突破旧的诗风,建立唐诗风范的时期。这一时期,文坛上比较热闹,改革诗风的呼声与创作实践同样强烈,先是高宗武后时期,以“文章名天下”的初唐四杰登上诗坛,把诗歌的题材从宫廷移到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与塞漠,感情基调也清新健康起来,继之有沈?期、宋之问确立了律诗这种新形式。
最后是陈子昂登高一呼,痛斥齐梁,高倡风骨,为唐诗开展健康地发展道路。总而言之,初唐诗歌虽未完全摆脱六朝的浮华和纤弱。
3. 求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刘禹锡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诗人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变,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讽和警告。 诗歌开头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秦淮河南岸。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世族就居住在这里。
“朱雀桥”在乌衣巷附近,是当时的交通要道。可以想见当年这里车水马龙热闹繁华的盛况。
但而今桥边却只有“野草花”。一个“野”字,揭示了景象的衰败荒凉。
而“乌衣巷”又处在夕阳斜照之中。“夕阳”之下,再加一“斜”字,有力地渲染出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
诗歌开头用了工整的对偶句,写今日的衰败景象,它与昔日的繁荣盛况,形成强烈对照。 三、四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燕子是一种候鸟,春来秋去。从前燕子飞来,总是在王、谢等豪门世族宽敞的宅子里筑巢。
如今旧世族的楼台亭阁荡然无存,这里住着的都是普通的百姓。燕子也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诗人在第三句开头特地用“旧时”两字加以强调,巧妙地赋予燕子以历史证人的身份。在第四句中再以“寻常”两字,强调今昔居民截然不同,从而有力地表达了沧海桑田的巨变。
晋代豪门世族的覆灭,暗示当代的新贵也必将蹈此覆辙。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加一字议论。
诗人从侧面落笔,采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诗人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
后复用,至礼部尚书。《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
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
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称:“彭城刘梦得,诗之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如梦得‘雪里高山头白早,海中仙果子生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句之类,真谓神妙,在在处处,应当有灵物护之。”
他有写时事之作,如《平齐行》、《城西行》、《平蔡州》等。另外,他感世伤怀、托物寓情之作甚多,如《养鸷词》、《聚蚊谣》、《读张曲江集作》、《有獭吟》、《戏赠看花诸君子》、《再游玄都观》等,都反映他虽受打击而气骨桀骜、毫不屈服的精神。
他的怀古诗语言平易、意境深远。如《金陵怀古》、《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等,皆为人们传诵,而尤为后人称道的是他学习民歌的成绩卓著,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生平详见《新唐书》卷一六八。
有《刘宾客文集》。
4. 名词解释“元白唱和”
是这个吗
元白唱和
| [>]
中唐诗人间的交往唱和之风,早在贞元年间即已初露端倪。当时应进士举者“多务朋游,驰逐声名”(《旧唐书·高郢传》),形成了“侈于游宴”的“长安风俗”(李肇《国史补》卷下)。而文人游宴多要作诗唱和,有时即使不游宴,也要以诗唱酬,或联络感情,或展示才学。这方面较有代表性的,当首推一代文宗权德舆及其领导的文人集团。权德舆(759~818),字载之,历任要职,并做过两年宰相,兼有政声和文名,“贞元、元和间为缙绅羽仪”(《新唐书》本传)。在他现存的三百八十多首诗中,不乏清新可诵、近似盛唐之音的佳什,但其后期诗歌,大都是与聚集在他周围的一批台阁诗人酬唱应答、在体式技巧上竞异求新之作,诸如《奉和李给事省中书情寄刘苗崔三曹长因呈许陈二阁老》、《酬崔舍人阁老冬至日宿值省中奉简两掖阁老并见示》等等,从冗长的标题即可看出诗人们的交往概况。这些诗的内容并不充实,艺术性也不强,却对贞元末年的诗坛风尚颇有影响。到了元和年间,又出现了比一般唱和更进一步的以长篇排律和次韵酬答来唱和的形式,而元稹和白居易便是这种形式的创始者。
元稹、白居易在相识之初,即有酬唱作品,此后他们分别被贬,一在通州,一在江州,虽路途遥遥,仍频繁寄诗,酬唱不绝。所谓“通江唱和”,也就成为文学史上一个令人注目的现象。元、白此期的唱和诗多长篇排律,次韵相酬,短则五六十句,长则数百句,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如白居易有《东南行一百韵》寄元稹,元稹即作《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回赠。这种次韵诗的创作难度是很大的,既要严守原诗之韵,又要自抒怀抱,还要写上数百句,搞得不好,就会顾此失彼;但才力大者,则可借此争奇斗胜,施展才情。诚如元稹在《上令狐相公诗启》中所言:“居易雅能为诗,就中爱驱驾文字,穷极声韵,或为千言,或为五百言律诗,以相投寄。小生自审不能过之,往往戏排旧韵,别创新词,名为次韵相酬,盖欲以难相挑耳。”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锻炼了诗人的智慧、技巧,丰富了诗歌的种类,另一方面也因过于重视形式技巧,诗人的真情实感反被冲淡乃至淹没。相比之下,倒是二人那些寄怀酬答的短篇小诗来得更为真挚耐读,清新有味。如白居易《舟中读元九诗》: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元稹《酬乐天舟泊夜读微之诗》:知君暗泊西江岸,读我闲诗欲到明。今夜通州还不睡,满山风雨杜鹃声。
元、白这类以次韵酬唱为主的短篇长章在当时流传颇广,以至“巴蜀江楚间洎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谓为‘元和诗’”(元稹《白氏长庆集序》)。这里的“元和诗”,实即元稹在其他场合提到的“元和体”。“元和体”除了上述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外,还包括元、白那些流连光景、浅切言情的“小碎篇章”,其中包括元稹的艳体诗。
中唐诗人的交往、唱和真正形成高潮,是在元和之后的长庆至开成年间。这一时期,由于党争激烈、政局动荡,不少当年曾积极参与政治的文人纷纷退出政坛,东都洛阳便成了他们的闲散之地,而白居易乃是其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时而与刘禹锡、裴度等人“为文章、把酒,穷昼夜相欢,不问人间事”(《新唐书·裴度传》),时而与远近诗友庚答酬唱,就中与刘禹锡、令狐楚、崔玄亮等人的唱和尤多,诗的内容则以叙写闲情雅趣、思念问候为主,很少再有昔日的政治热情了。此外,刘禹锡与令狐楚、崔玄亮、李德裕也频频唱酬,一时间蔚为风气。仅以此期编成的酬唱集来看,就有刘、白的《刘白唱和集》,白、刘、裴的《汝洛集》,刘与令狐楚的《彭阳唱和集》,与李德裕的《吴蜀集》,等等,这里需要一提的是令狐楚和崔玄亮。令狐楚(766~837),曾任宰相,长庆以后,历任节度使之职,存诗五十馀首。崔玄亮与白居易同为贞元十六年(800)进士,曾历任监察御史、州刺史等。存诗二首。现录二人唱和诗各一首,以见一斑。令狐楚《春思寄梦得乐天》:
花满中庭酒满樽,平明独坐到黄昏。春来诗思偏何处?飞过函关入鼎门。
崔玄亮《和白乐天》:病馀归到洛阳头,拭目开眉见白侯。凤诏恐君今岁去,龙门欠我旧时游。几人樽下同歌咏,数盏灯前共献酬。相对忆刘刘在远,寒宵耿耿梦长洲。
段承校
【摘要】:元白唱和诗继承了和意唱和的传统,也开创了和韵唱和的新天地。次韵唱和主要是元白在贬谪地的遥相唱和。将赠答诗的内容特征和分题拈韵联句的形式特征融合改造成次韵唱和诗,开启了诗人间相互异地唱和的新的形制规范,打破了传统唱和诗的时空条件的诸多限制,为文人艺术化交往确立了新的范式,这便是元白次韵唱和的诗史意义。
5. 中唐诗人有哪些
秉承着杜甫乐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中唐早期的诗人元结、頋况、戎昱和戴叔伦等人继续在诗歌中贬斥朝廷官吏,关注民生 疾苦。
继盛唐的王维和孟浩然之后,中唐的山水诗派主要诗人有刘长 卿、韦应物等。 边塞诗的传统仍在延续,代表诗人为李益、卢纶等。
大历十才子的诗歌大多数是唱和、应制之作。歌颂升平,吟咏 山水,称道隐远是他们诗歌的基本主题。
在白居易的率领下,中唐的新乐府运动如火如荼。主要诗人还 有元稹、张箝、王建等。
韩愈、。盂郊、贾岛、卢仝等人别为一派,作诗以奇绝险怪为傲, 但是也带来了以文为诗,讲才学,发议论,追求险怪等不良风气。
在元白派和韩孟派之外,刘禹锡、柳宗元也是中唐时代优秀的诗人。 李贺是一个富于创造性的诗人,在我国诗歌史上他也算得上是 异军突起、独树一帜的天才诗人。
6. 中唐文学的新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个人理解:诗歌的风格、内容、情感(如:李白浪漫到杜甫现实的转变)
官方答案中唐 (766 -- 835):中唐的诗歌,不过是盛唐的延续。 中唐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至贞元、元和年间,由于出现了韩孟、元白两大风格迥异的流派和刘禹锡、柳宗元等风格独标的名家,唐诗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三个高峰期,称为“三元”??开元、元和、元佑。主要的诗人有韦应物、柳宗元、韩愈、孟郊、元稹、白居易。与盛唐时期诗歌相比,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如下的特征:
1)、诗歌作者和作品数量多、远远超过盛唐时期
2)、追求新变。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高峰,盛极难继,中唐诗人不得不另辟蹊径,追求新变。正如白居易所说:“诗到元和体变新”(《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借用,实际白是专指唱和长律而言)。
3)、多元化。不同的诗人和创作群体有不同的新变追求,结果就形成诗歌创作的多元化。其表现就是创作个性更为鲜明突出,风格流派更为丰富多样。
7. 中唐诗歌的开拓与新变
唐代 (618 -- 907) 的诗主要可为四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1. 初唐 (618 -- 712):初唐是唐诗的酝酿形成时期,主要的诗人有初唐四杰 (王勃、骆宾王、卢照邻、杨炯)、沈?期、宋之问、陈子昂。 1)诗境上:歌行在卢骆手里“从宫廷走到市井”(卢照邻《长安古意》);五律在王杨手里“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杨炯《从军行》)。
(2)重视声律; (3)讲求骨气:如《从军行》慷慨豪迈;《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悲酸之态,爽朗超脱;《在狱咏蝉》有寄托。 四杰有自觉的变革文风的意识,提倡刚健骨气的文风。
杨炯《王勃集序》曰:“(龙朔变体)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
在他们的诗中已出现壮大、慷慨的作品。杨炯《王勃集序》评王诗:“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
认为王勃能以风骨充实作品,既壮健又有藻饰。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词旨华丽,固缘陈、梁之迹,骨气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
认为既有宫体诗华靡的一面,又有风骨。他们努力开拓诗歌境界,能够运用比较畅达的气势来去感驾文辞,将六朝的骈俪转化为流丽矫健。
杜甫《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2. 盛唐 (712 -- 675):盛唐时期是唐诗的黄金时代。当时优秀诗人如群星丽天,还出现了两位光耀千古的伟大诗人 -- 李白和杜甫。
除李、杜外,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也是杰出的诗人。 初唐诗歌发展的脉络是从宫廷御用转向个人抒情。
盛唐诗歌普遍的主题是社会政治主题,盛唐诗歌反映了唐人重视事功、富有理想、高度自信、胸怀开朗、热情豪迈的总体风貌。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上李邕》)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表现新的体验。
即使是旧题材,也写出新体验。如边塞诗。
3)、大眼光、大格局。初唐诗歌精细,盛唐诗歌阔大。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会须一饮三百杯……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李白)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寒士阶层大量地走向诗坛。 3. 中唐 (766 -- 835):中唐的诗歌,不过是盛唐的延续。
中唐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繁荣时期。至贞元、元和年间,由于出现了韩孟、元白两大风格迥异的流派和刘禹锡、柳宗元等风格独标的名家,唐诗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
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三个高峰期,称为“三元”??开元、元和、元佑。主要的诗人有韦应物、柳宗元、韩愈、孟郊、元稹、白居易。
与盛唐时期诗歌相比,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如下的特征: 1)、诗歌作者和作品数量多、远远超过盛唐时期 2)、追求新变。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高峰,盛极难继,中唐诗人不得不另辟蹊径,追求新变。
正如白居易所说:“诗到元和体变新”(《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借用,实际白是专指唱和长律而言)。
3)、多元化。不同的诗人和创作群体有不同的新变追求,结果就形成诗歌创作的多元化。
其表现就是创作个性更为鲜明突出,风格流派更为丰富多样。 4. 晚唐 (836 -- 906):晚唐时期是唐诗从盛转入衰微的时代,多数的诗人以摹仿前人为能事,气度不足,艺术成就不高。
晚唐诗歌普遍带有衰飒悲凉的气氛,感伤色彩很浓。叶燮《原诗?外篇》: 论者谓晚唐之诗,其音衰飒。
……盛唐之诗,春花也,……晚唐之诗,秋花也。江上之芙蓉,篱边之丛菊,极幽艳晚香之韵,可不美乎? 余恕诚《唐诗风貌》把晚唐诗歌分为两大群体:一是穷士诗人,以贾岛、姚合、孟郊为代表,包括皮日休、陆龟蒙。
风貌特点:收敛境界缩小、淡冷淡泊冷清的心理、着意写诗用心思。二是绮艳诗人,以“小李杜”、温庭筠为代表。
风貌特点:悲怆、绮丽、委婉。 晚唐诗人以李商隐、温庭筠、杜牧三人为代表。
初唐约百年,诗人大约270人,诗歌2757首,其中心问题是要批判地继承六朝文学,融合南北文风,为诗歌发展开辟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 初唐百年诗歌的演进,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前后两个五十年。
初唐的前五十年可说是宫廷诗的时代(2)。从作家来讲,初唐前五十年主要是以李世民为代表,包括李百药、虞世南、马周、许敬宗、杨师道、长孙无忌、魏征、上官仪、褚亮等人在内的作家群,而以“绮错婉靡为本”的“上官体”为这一时期的代表。
初唐的后五十年是逐步突破旧的诗风,建立唐诗风范的时期。这一时期,文坛上比较热闹,改革诗风的呼声与创作实践同样强烈,先是高宗武后时期,以“文章名天下”的初唐四杰登上诗坛,把诗歌的题材从宫廷移到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与塞漠,感情基调也清新健康起来,继之有沈?期、宋之问确立了律诗这种新形式。
最后是陈子昂登高一呼,痛斥齐梁,高倡风骨,为唐诗开展健康地发展道路。总而言之,初唐诗歌虽未完全摆脱六朝。
8. 韩孟诗派有何特色
“韩孟”是中唐诗人韩愈、孟郊的并 称。
韩愈是“元和体”中以“奇诡”著称 的名家,孟郊是以“矫激”著称的名家。 唐人有“孟诗韩笔”的称法,是指一诗一 文而言。
宋代梅尧臣之时,才开始以诗歌 并称“韩孟”。韩愈与孟郊在诗歌艺术上 的共同点是“用思艰险”,不同之处是 韩愈的诗境界壮阔,孟郊的诗风格清苦。
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除韩愈、孟郊外,还 包括贾岛、卢仝、马异等人。韩孟诗派通 过抒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来揭示社会的弊 病,主张“不平则鸣”,苦吟以抒愤,并 互相切磋唱和。
其诗风追求奇险,韩愈奇 而雄,孟郊奇而古,贾岛奇而清,卢仝奇 而怪。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孟郊到 长安赶考,韩愈作诗相赠,二人交往,为 日后诗派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贞元十二年 至十六年间,韩愈先后做汴州董晋和徐州张建的幕僚,孟郊、张籍、李翱均来 访游,韩愈担任国子监博士时,与孟郊、张籍等聚首赋诗,到东都洛阳后,与 孟郊、李贺、贾岛、张籍等成员时时往来相聚,这些交往对韩孟诗派群体风格 的形成至关重要。 起初是年长的孟郊以自己的独特诗风,影响着步入诗坛未久 的韩愈到韩愈的诗歌风格已成形时,他的诗体和风格又得到了同派诗人的认 同和效仿。
诗派成员常相聚会,酬唱切磋,相互奖掖,达到了审美意识和艺术 上的共同趋向和追求。最终形成了“韩孟诗派”及其独特诗风。
韩孟诗派具有独特的审美品位,他们以农荡光怪、痒索枯搞、五彩斑斓 为美。此外,受到韩愈古文运动“陈言务去”主张的影响,在艺术上有意打破 传统的表现手法,标新立异,注重苦吟和锤炼,力求矫正大历诗风的平弱纤 巧。
这种新的追求和变化,对后世诗歌尤其是宋诗散文化特点的形成,具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