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中有没有描写木刻版画的诗句

    1.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句

    画 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注释

    (1)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

    (2)惊:吃惊,害怕。

    译文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妍斗艳,

    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诗词鉴赏

    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山有色,

    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近听水无声。

    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不仅仅是如此,写的近近是画中的花,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 。

    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的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

    2. 关于“画”的诗句有哪些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唐·高蟾)

    不向情田种爱根,画楼宁负美人恩 (民国·林纾)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唐·韦庄)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宋·苏轼)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唐·朱庆余)

    画家不解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明·孙承宗)

    画图省识春风面 (唐·杜甫)

    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明·思宗)

    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圈儿替 (清·梁绍壬)

    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 (清·袁枚)

    韩生画马真是马,苏子作诗如见画 (宋·苏轼)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唐·温庭筠)

    一生依样画葫芦 (宋·陶谷)

    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宋·欧阳修)

    3. 带有画的诗句有哪些

    顾况《嵇山道芬上人画山水歌》:且看八月十五夜,月下看山尽如画。

    周密《龙吟曲(赋宝山园表里画图)》:江芜海树,晴光雨色,天开图画。

    李商隐《无题·八岁偷照镜》: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朱栴《念奴娇·雪霁夜月中登楼望贺兰山作》:登楼眺远,见贺兰,万仞雪峰如画。

    李白《赠友人三首》:慢世薄功业,非无胸中画。

    张可久《湘妃怨·次韵金陵怀古》:朝朝琼树后庭花,步步金莲潘丽华,龙蟠虎踞山如画。

    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李珣《渔歌子》: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

    项鸿祚《清平乐·池上纳凉》: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

    张养浩《雁儿落兼得胜令》: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

    4. 唐诗中关于艺术美的诗句

    在唐代诗人笔下,古筝艺术被淋漓尽致地描写出来,成为古筝史上辉煌的一页。

    李白、岑参、卢纶、李端、刘禹锡、元稹、白居易、李商隐等数不清的诗人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古筝诗篇。白居易有近20首诗提到筝,在《筝》一诗中,描写了一女筝手的精妙表演:“云髻飘萧绿,花颜旖旎红,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

    张牯在《筝》里有两句“夜风生碧柱,春水咽红弦”写出了古筝音色如水的特点。更有李端在《听筝》中写了三国的故事“鸣筝金栗柱,素手玉房前。

    欲待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诗中把周喻精通音律的技艺呈现在人们眼前。唐诗中有近百首诗句中写及古筝,从中可见古筝在唐代的发展状况。

    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编著的《筝艺》中收录描写古筝的唐诗21首。

    5. 木刻版画的历史

    来自北欧人历史上16世纪的木刻,奥劳斯·玛格弩斯制作,描绘的是在乌普萨拉大教堂里的天文钟,后来毁于火灾。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块重要的里程碑。它由文字印刷和图像印刷两部分组成,而图像印刷即是最初的木刻版画。

    制版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时期的出土文物(譬如甲骨、陶器、玉石、青铜器)上面的文字和纹样雕刻,秦汉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和石碑等,都是利器在各种材料上镌刻而成。流传已久的印章艺术更是与制版流程相差无几。

    印刷术的成型一般认为在于唐代。宋人朱翌的《猗觉寮杂记》(下卷)便说:“雕印文字,唐以前无之,唐末益州始有墨版。”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简称“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木板印刷品,卷中含有不少制作精美的木刻扉页。

    中国的雕板印刷始于佛教传播的契机,但很快便漫布世俗生活。及至宋代,书籍及其插图的印刷工艺已经相当娴熟,在民间流传最广的纸币和纸牌就是一些小型的木版画。尤其是纸币,因有防止伪造的要求,刻工更为细密繁复。这些深入民间、流传范围极广的小版画,正是印刷术西传的先锋。

    欧洲出现印刷术,较中国约晚700年。虽然没有确凿证据证明西方印刷术直接得自东方,但欧洲最初印刷品的技术特征和构图方式与中国先前的印刷品蔚为相似,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各地最早出现的印刷品多是为了满足宗教推广的需要,欧洲也一样。当时的印刷品多以图像为主,最常见的内容为圣经故事,如基督受难、基督背负十字架、圣母圣子像等。初期木版画大多出现在德国南部和佛兰德斯的莱因河畔,并多见于修道院中。版材有胡桃、苹果、梨、樱树等常见果木。

    在中国,由于接近生活,又价廉物美,至明清年间,民间木刻年画异军突起,河南朱仙镇、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四川锦竹的木刻年画并称为中国五大民间木刻年画。它们不仅广泛流传于江南一带和全国许多地方,而且远渡重洋去到日本、英国和西德。版画的技术传到日本以后,日本人将这这项技术带入装饰美术领域(如年月绘历),创造了珍奇璀璨的浮世绘文化。

    江户末期至明治时代之间(19世纪后半叶),日本浮世绘版画借由包装纸、海报大量流传到海外。莫奈、文森特·梵高、马奈、雷诺阿等印象派画家,皆受日本浮世绘的影响。

    唐诗中有没有描写木刻版画的诗句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