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元曲推荐那种
1. 推荐唐诗,宋词,元曲各一首
希望对你有用!陇西行 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使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
一、二句形容“一走马”、“一扬鞭”,“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一般闪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
一个“围”字显示了情形严重,一个“至”字则交待了军书终于及时送达。最后两句,补充交待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
按理,应该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现在是先接到军书,却见满天大雪,望断关山,不见烽火。写到这里,全诗嘎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尽管形势告急,气氛紧张,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自信。 这首诗取材很有特点。
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诗人着眼点不在边关如何被围、军书送达后援军如何出动,而是撷取军史飞马告急的片断去描写。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在艺术构思上显得不落俗套。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属于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
《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见性情。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那么便怎样?“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逗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主脑,以下词情都是从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先说竹杖芒鞋与马。
前者是步行所用,属于闲人的。作者在两年后离开黄州量移汝州,途经庐山,有《初入庐山》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用到竹杖芒鞋,即他所谓“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南歌子》)者。而马。
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即俗所谓“行人路上马蹄忙”者。两者都从“行”字引出,因而具有可比性。
前者胜过后者在何处?其中道理,用一个“轻”点明,耐人咀嚼。竹杖芒鞋诚然是轻的,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拖泥带水的,比起骑马的便捷来又差远了。
那么,这“轻”字必然另有含义,分明是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 何以见得?封建士大夫总有这么一项信条,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苏轼因反对新法,于元丰二年被人从他的诗中寻章摘句,硬说成是“谤讪朝政及中外臣僚”,于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台狱;羁押四月余,得免一死,谪任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元丰三年到黄州后,答李之仪书云:“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被人推搡漫骂,不识得他是个官,却以为这是可喜事;《初入庐山》诗的“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则是从另一方面表达同样的意思。这种心理是奇特的,也可见他对于做官表示厌烦与畏惧。
“官”的对面是“隐”,由此引出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来,是这条思路的自然发展。 关于“一蓑烟雨任平生”,流行有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
(胡云翼《宋词选》)从积极处体会词意,但似乎没有真正触及苏轼思想的实际。这里的“一蓑烟雨”,我以为不是写眼前景,而是说的心中事。
试想此时“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了,哪还有蓑衣可披?“烟雨”也不是写的沙湖道中雨,乃是江湖上烟波浩渺、风片雨丝的景象。苏轼是想着退隐于江湖!他写这首《定风波》在三月,到九月作《临江仙》词,又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之句,使得负责管束他的黄州知州徐君猷听到后大吃一惊,以为这个罪官逃走了;结合答李之仪书中所述的“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而自觉可喜,他是这一种心事,在黄州的头两三年里一而再、再而三的表白出来,用语虽或不同,却可以彼此互证,“一蓑烟雨任平生”之为归隐的含义,也是可以了然的。
下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实。不过说“斜照相迎”,也透露着喜悦的情绪。
词序说:“已而遂晴,故作此。”七个字闲闲写下,却是点晴之笔。
没有这个“已而遂晴”,这首词他是不一定要写的。写晴,仍牵带着原先的风雨。
他对于这一路上的雨而复晴,引出了怎样的感触来呢? 这就是接下去的几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萧瑟,风雨声。”
“夜雨何时听萧瑟”,是苏轼的名句。天已晴了,回顾来程中所经风雨,自有一番感触。
2. 唐诗宋词元曲相比,哪个更好
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但相形之下,元曲的流传绝不及唐诗宋词之广,这是人们对元曲的体式感到陌生缘故. 它更有了一点民族风味,但这来源于金。不太被人们所接受,所以竟管它在唐,宋之后却不太受人喜欢。
没有谁好,谁不好的。看你偏爱什么了,我喜欢词的那种形式,以及它多委婉,而又不失豪放。
如果你对元曲的历史,人文了解的足够,也可能会喜欢上。
3. 唐诗宋词元曲之类还有什么
有:汉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两汉散文以历史散文和政论散文最为突出。司马迁的《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创立了纪传体史书的新样式,也开辟了传记文学的新纪元,是汉代最辉煌的成就。
汉赋乃两汉一代之文学,是一种新兴的文体。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
它兼收并蓄《诗经》、“楚辞”、先秦散文等诸种文体。形成了一种容量宏大且颇具表现力的综合型文学样式。
贾谊的《吊屈原赋》是骚体赋,枚乘的《七发》是汉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司马相如的大赋是汉赋的顶峰。之后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都为汉大赋力作。
张衡的《归田赋》还开启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2、唐诗是我们最熟悉的,唐诗是我们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无论是对中国还是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被说作唐诗是因为是在唐朝发展到了顶峰,属于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时期。唐诗继承汉魏六朝以来诗歌的大成,在不完善的状态下逐渐发展成了唐诗近代诗的定型。
唐诗根据唐朝的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初唐以“初唐四杰”为代表,盛唐以李白为代表,中唐以白居易为代表,晚唐以“小李杜”为代表。由于科举制度把唐诗作为考试内容,经济上很繁荣,文化上也有很大的积淀,所以诗在唐朝发展到了顶峰。
也叫唐诗。 3、宋词,同样的道理因为词在宋朝发展到了顶峰,所以叫做宋词。
宋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百姓的娱乐生活更加丰富多样,诗这种格式严谨的文学格式已经不能满足于人们思想情感的表达。 词在宋以前就出现了,但在宋代文人的发展下逐渐成了正宗之学,他的格式多样,字数句子没有太大要求,更适合当时的人们表达情感。
4、元朝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曲,包括杂剧和散曲,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北京和杭州为中心的南北两地流传开来。
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 5、明清是中国小说的繁荣时期,这个时代的小说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
从明代开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
我国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具规模,志人志怪,为明清小说的繁荣准备了条件。 扩展资料: 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篇幅越来越长,其实是伴随着文学越来越走向世俗化,以及造纸和印刷术不断提高的历史,而同步发展演变的。
在文字最初的年代,夏商周时期,刻画在甲骨文和青铜铭文中的的文字大都是占卜内容。中国最早的一部经典《易经》,内容也是龟甲蓍草之后留下的卜辞。
这都属于神学的内容,是最高高在上,与平民无关的内容。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
老子的《道德经》单篇的篇幅长度也就比甲骨卜辞长点,孔子的《论语》,语录体的风格有时候甚至只有一两句话而已。他们面对的对象,是当时的统治者。
至于后来,庄子的汪洋恣肆,孟子的白话通俗,公孙龙的诡辩说理,荀子的理科生思维等等,篇幅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好像是个异类,其实是因为他们这类属于论说文。这类文体,贯穿至今都是这样,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文学发展,是并行的。
唐诗以前,最流行的文学体裁是汉赋、骈文(楚辞传统)以及四言、五言古诗(诗经传统)。汉赋和骈文语句工整瑰丽,用词佶屈聱牙,怎么冷僻怎么来,好像单纯只是要体现作者的文采。
那是因为当时社会实行察举制(汉朝)和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士子的上升渠道,必须依赖自己的出身、才学和名声。 而四言、五言古诗,可以说是唐诗的前身。
中间曹丕带头出现了文人七言诗,一如李白偶尔也填词一样,是文学的承上启下。因为他们,文学史发展演变才像一股涓涓细流,不至于有割裂之感。
以上所说的文体,包括唐诗,都是士大夫和文人的游戏。但是,随着文明的发展,城市的不断兴起,市民这一阶层越来越成为人群中的大多数。
于是,一种加入音乐属性能够唱出来的文体,渐渐代唐诗兴起,就是宋词。 宋词起初流行于瓦栏勾肆之间,宴饮中,逐渐取代了唐诗原来的位置。
又经过周邦彦这样的大晟词人的加工规制,宋词更加成熟,篇幅也超过唐诗,成为一种市民最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 元代,社会更加市民化。
原来被唐诗鄙视的宋词,又进一步被更世俗的的文体取代,就是元曲。宋词进入高雅文体的行列,已经不那么亲民了。
一种不但有音乐性,而且还有故事性的新体裁——元曲,取代了宋词的位置,在元以后的戏台上变得长盛不衰。元曲的篇幅也更长,一本折子戏,都远远超过以往最大的词牌,而且它更有情节和画面,语言更浅白,更加容易被市民大众接受和喜爱。
明末清初,是小说爆发。
4. 唐诗宋词元曲之类还有什么
有:汉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两汉散文以历史散文和政论散文最为突出。司马迁的《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创立了纪传体史书的新样式,也开辟了传记文学的新纪元,是汉代最辉煌的成就。
汉赋乃两汉一代之文学,是一种新兴的文体。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
它兼收并蓄《诗经》、“楚辞”、先秦散文等诸种文体。形成了一种容量宏大且颇具表现力的综合型文学样式。
贾谊的《吊屈原赋》是骚体赋,枚乘的《七发》是汉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司马相如的大赋是汉赋的顶峰。之后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都为汉大赋力作。
张衡的《归田赋》还开启了抒情小赋的先河。2、唐诗是我们最熟悉的,唐诗是我们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无论是对中国还是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被说作唐诗是因为是在唐朝发展到了顶峰,属于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时期。唐诗继承汉魏六朝以来诗歌的大成,在不完善的状态下逐渐发展成了唐诗近代诗的定型。
唐诗根据唐朝的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初唐以“初唐四杰”为代表,盛唐以李白为代表,中唐以白居易为代表,晚唐以“小李杜”为代表。由于科举制度把唐诗作为考试内容,经济上很繁荣,文化上也有很大的积淀,所以诗在唐朝发展到了顶峰。
也叫唐诗。3、宋词,同样的道理因为词在宋朝发展到了顶峰,所以叫做宋词。
宋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百姓的娱乐生活更加丰富多样,诗这种格式严谨的文学格式已经不能满足于人们思想情感的表达。词在宋以前就出现了,但在宋代文人的发展下逐渐成了正宗之学,他的格式多样,字数句子没有太大要求,更适合当时的人们表达情感。
4、元朝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曲,包括杂剧和散曲,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北京和杭州为中心的南北两地流传开来。
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5、明清是中国小说的繁荣时期,这个时代的小说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
从明代开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
我国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具规模,志人志怪,为明清小说的繁荣准备了条件。扩展资料: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篇幅越来越长,其实是伴随着文学越来越走向世俗化,以及造纸和印刷术不断提高的历史,而同步发展演变的。
在文字最初的年代,夏商周时期,刻画在甲骨文和青铜铭文中的的文字大都是占卜内容。中国最早的一部经典《易经》,内容也是龟甲蓍草之后留下的卜辞。
这都属于神学的内容,是最高高在上,与平民无关的内容。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
老子的《道德经》单篇的篇幅长度也就比甲骨卜辞长点,孔子的《论语》,语录体的风格有时候甚至只有一两句话而已。他们面对的对象,是当时的统治者。
至于后来,庄子的汪洋恣肆,孟子的白话通俗,公孙龙的诡辩说理,荀子的理科生思维等等,篇幅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好像是个异类,其实是因为他们这类属于论说文。这类文体,贯穿至今都是这样,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文学发展,是并行的。
唐诗以前,最流行的文学体裁是汉赋、骈文(楚辞传统)以及四言、五言古诗(诗经传统)。汉赋和骈文语句工整瑰丽,用词佶屈聱牙,怎么冷僻怎么来,好像单纯只是要体现作者的文采。
那是因为当时社会实行察举制(汉朝)和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士子的上升渠道,必须依赖自己的出身、才学和名声。而四言、五言古诗,可以说是唐诗的前身。
中间曹丕带头出现了文人七言诗,一如李白偶尔也填词一样,是文学的承上启下。因为他们,文学史发展演变才像一股涓涓细流,不至于有割裂之感。
以上所说的文体,包括唐诗,都是士大夫和文人的游戏。但是,随着文明的发展,城市的不断兴起,市民这一阶层越来越成为人群中的大多数。
于是,一种加入音乐属性能够唱出来的文体,渐渐代唐诗兴起,就是宋词。宋词起初流行于瓦栏勾肆之间,宴饮中,逐渐取代了唐诗原来的位置。
又经过周邦彦这样的大晟词人的加工规制,宋词更加成熟,篇幅也超过唐诗,成为一种市民最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元代,社会更加市民化。
原来被唐诗鄙视的宋词,又进一步被更世俗的的文体取代,就是元曲。宋词进入高雅文体的行列,已经不那么亲民了。
一种不但有音乐性,而且还有故事性的新体裁——元曲,取代了宋词的位置,在元以后的戏台上变得长盛不衰。元曲的篇幅也更长,一本折子戏,都远远超过以往最大的词牌,而且它更有情节和画面,语言更浅白,更加容易被市民大众接受和喜爱。
明末清初,是小说爆发的时期。四大。
5. 经典唐诗宋词元曲各10首
唐诗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成就最辉煌的时期,名家名作辈出,灿若星河,在唐代不到三百年的时间中,遗留下来的诗歌就近五万首,著名诗人约有五六十个。而在唐代灿烂群星中,有两颗最明亮的巨星,那就是李白和杜甫。
宋词
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唐朝后期出现,句子有长有短,可配合曲调吟唱,所以许多著名的词牌名就是曲牌名如《满江红》、《念奴娇》、《水调歌头》等等。
著名的词人有北宋的苏轼,豪放派的开创者,其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女词人李清照(多媒体展示李清照画像、生平和作品,早期作品《如梦令》和晚期作品>)。
很显然李清照的词风是有很明显的转变,这是因为作者前期生活在北宋,生活安逸,所以词风婉约;而后期北宋灭亡,国破家亡,南宋偏安,生活动荡,所以词风大变,词风豪迈。
元曲
元朝时期,戏曲空前发达,其中以杂剧最为突出,涌现了一批杰出剧作家,代表剧作家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其中以关汉卿最负盛名,而他最负盛名的作品是《窦娥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