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风》教案

    1. 请问有没有李峤的古诗《风》的幼教教案

    大班古诗文辅读《风》

    原文: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活动目标:

    1、通过带幼儿观察风,利用图片,表演等形式,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激发幼儿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2、能初步体验古诗文内在情趣的美。

    3、引导幼儿创造性表现古诗。

    活动准备:

    1、挂图四幅,“风”标记四个,诗词

    2、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1、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带幼儿到户外感受风,观察风吹物时发生的现象。

    “小朋友们,今天外面的风真大呀!找找看,风吹到了哪里?”

    2、学习古诗

    (1)谈话:你看到风吹到哪里了?

    (2)观察挂图,引导幼儿在画中找风(老师根据幼儿回答解说图意)

    (3)初步感知古诗

    “我们刚才在外面找到了风,在画中也找到了风,有一首古诗说的也是风”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引导幼儿跟读)

    (4)见诗找画,进一步理解古诗

    出示诗句,教师边念边引导幼儿将诗句与画面对应起来,然后看画念古诗

    3、表现古诗

    (1)启发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落叶、开花、浪花、竹子

    (2)教师带领幼儿完整地边念古诗边做动作

    (3)鼓励幼儿创造出与别人不一样的动作

    4、出去找风

    “风吹落了树叶,吹开的花,卷起了浪花,吹到了竹林里,你们猜,风现在又吹到哪里呢?”

    (草地上,森林里,幼儿里,公园里……)

    带幼儿出去再感受风吹物的现象。

    2. 蒙氏小班《风》的教案

    活动目标:

    通过活动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初步培养幼儿对自然界——风的感知

    活动内容:

    谁吹动了小鱼?

    活动准备:

    1、窗帘挂饰“小鱼”。

    2、气球、纸球、纸条、沙包、风车等.

    3、选一个有3级左右风的天气。

    活动过程:

    一、每组桌上有气球、纸球等。

    教师:桌子上有什么呀?

    幼儿:纷纷举起桌上的玩具并回答提问。

    教师: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不用手,你能让这些玩具动一动吗?

    幼儿:有的把手背后,有的把手放在桌下。田蕊用力吹,许多幼儿也在吹,掉在地上捡起来继续吹。于宁拿着纸板在扇纸条……

    教师:你们是怎么让玩具动起来的?

    幼儿:我用嘴吹、老师我用纸板当扇子吹(扇)动的、老师可是怎么使劲也吹不动沙包!老师那是因为沙包太沉了、老师这个风车就吹不动……

    老师:我们到外面玩风车和这些玩具好吗?

    幼儿:太好了。有的拿风车有的拿纸条和气球等。

    二、户外活动。

    三、户外活动后。

    教师:小朋友们,讲一讲你们在外面玩什么游戏了?

    幼儿:老师我玩风车了,我一跑它就转,老师我玩气球了,风刮的气球乱跑,我都追不上了,老师我们玩追尾巴游戏了。

    教师:为什么不玩揪尾巴却玩追尾巴游戏呢?

    幼儿:因为尾巴掉了,被风刮跑了,我们就追尾巴。

    教师:(指着被风吹动的窗帘挂饰)那天嘉宁问我:“为什么没有人吹,‘小鱼’也会动呀”你们说为什么?

    幼儿:因为是风吹的!因为“小鱼”很轻。

    教师:王雨你的风车转了吗?

    王雨:转了!我跑的时候它转的可快了。

    教师:为什么小雨的风车吹不动,在外面一跑就转了呢?

    幼儿:因为风的劲儿可大了,妈妈骑车带着我,一刮风就骑不动了。

    教师:你们知道风有什么用吗?

    幼儿:老师,刮风可害怕了,能把树刮倒。老师,刮风走不动路。

    教师:你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电视,看书,上网查一查,了解一些风的知识,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好吗?

    幼儿:好!

    活动自评:

    1、本次活动是由一名幼儿的提问“是谁吹动了小鱼”而生成的。教师为了满足幼儿的求知欲望、利用观察、感知、讨论等形式,使幼儿在主动的学习气氛中了解风的知识。

    2、本次活动以启发、引导、鼓励的原则,教师为幼儿提供了玩教具和宽松的学习空间,教师的提问具有启发性,使幼儿积极思考,让幼儿在实践、讨论中知道风的存在。

    3、小班幼儿生活经验少,知识面窄,他们还不了解风的用途。教师为了拓宽掌握知识的渠道,让幼儿和家长一起通过多种方式获得知识,开阔视野,了解风的知识,促使幼儿的学习兴趣向更深的层面延伸。

    3. 古诗《风》

    树叶 鲜花 巨浪 翠竹

    这首诗能让人看到风的力量.

    诗意: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风无形,空气流动形成风.但它又是有形的, 一阵微风掠过,小草含笑向人们点头,花儿在风中摇曳着,变着法儿撒欢儿,炊烟随着风的节奏跳起直上重霄的舞蹈,纤细的柳枝轻拂着树下游人的脸庞。

    风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当它欢欣的时候,往往伴着细雨扬扬洒洒飘落,春天来临的时候,风过千山秀、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拂拂,象“飞天”的裙裾在梳理着,春风吹醒冬眠的柳绦,春风送来翩飞的燕子,春风吹绿了千沟万壑,春风摇醒了小草的青春,也在人们心中播下了盎然的春意。

    当它发怒的时候,过江卷起漫天狂澜,有苏轼的《赤壁怀古》来证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它引发海啸,将参天大树连根拨起,用掌击碎轿车甩向路沟,用衣袖挥断成片树木,狂笑着,轻蔑地看着对它束手无策的人们,视自己为一列战车,而世上万物如螳臂。

    当它悲哀的时候,会发出呜呜咽咽的声音,似在诉说心中的悲怨与委屈,似小孩在哭泣,听之也不得不为之动容。

    风是神奇的,风是千变万化的,风是柔弱的,风又是强悍的。敏感的风,多情的风,凄婉的风,千姿百态的风,你是人类的朋友,却也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风,你让人不得不爱,同时也让人惧之三分。

    4. 古诗 《风》

    年代】:唐

    【作者】:李峤

    【作品】:风

    【内容】: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年代】:唐

    【作者】:李峤

    【作品】:风

    【内容】:

    落日生苹末,摇扬遍远林。带花疑凤舞,向竹似龙吟。

    月动临秋扇,松清入夜琴。若至兰台下,还拂楚王襟。

    【年代】:唐

    【作者】:李峤

    【作品】:凤

    【内容】:

    有鸟居丹穴,其名曰凤凰。九苞应灵瑞,五色成文章。

    屡向秦楼侧,频过洛水阳。鸣岐今日见,阿阁伫来翔。

    5. 幼儿园小班古诗秋风引教案

    秋风引

    作者: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可能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思。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诗意

    不知从哪里吹来了秋风,在萧萧的风中送走了雁群。凌晨,秋风吹动着庭园的树木,树叶瑟瑟。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无形的秋风却分明已经尽在庭园。来到耳边了,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背景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可能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思。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