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1.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赏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中庭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 ①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②郎中:官名. ③地白:地上的月光.④栖:歇. 【译文】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小诗借用中秋赏月这一习惯,巧妙含蓄地把诗人的别离思绪表现了出来.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赏析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是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七言绝句.以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两句是写月上中天时庭院的景色.如洗乳般的月华静静地泻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微雪,聒噪了一天的鸦鹊也逐渐消停下来,仿佛不忍惊扰这安详的夜色,悄悄地隐栖在树上.夜渐渐深了,清冷的秋露润湿了庭中的桂花,散发着氤氲的馨香.诗人写院中的月色,只用了“地白”二字,却给人澄澈、空明之感,让人不由得沉浸在清净悠远的意境中,躁动不安的心也慢慢沉静下来.“树栖鸦”是为了押韵而使用的倒装,树上的乌鸦已经安静栖息,暗示夜已经深了,周围一片寂静.这三个字,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这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的.秋浓、夜深、露重,甚至连盛放的桂花也被润湿了.而夜露下降究竟有无声响呢?诗人敏锐地捕捉到了这天籁中最细微的声音,进一步凸显夜之寂静.这幅凄清的写意图画,使人不寒而栗,但他却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用比兴的手法,衬托自己孤寂的心境.“冷”字是诗人从触觉的角度来写的. 然而,夜深而人不寐,究竟是为什么呢?皓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遐思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往呢?两句景语,自然引出下面两句的人事活动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尽情享受这团圆的天伦之乐,但这秋夜的愁思究竟会落到哪户人家呢?这两句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以虚拟悬想作结:中秋之夜,人们都会望月寄情,但是,每个家庭成员的离合聚散却不相同.如果哪家有人外出,哪个游子背井离乡,那么怀念之情就会像秋露一样,更浓更重地落在这户人家、这位游子身上.普遍性的情绪,体现在个别人身上,而这个别人也包括诗人自己,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思念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需要指出的是《全唐诗》选录此诗时,将“落”字录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此诗先突出中秋夜深夜静,然后以深夜不寐、望月怀人,烘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怀念之情.景语引出情语,反过来又给景语增添感情,加上一个情深意曲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2. 鉴赏《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这是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七言绝句。以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

    望月怀人的心情。

    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两句是写景,点明了望月的环境,渲染

    了中秋望月凄清冷寂的特定的气氛。月光静静地泻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微

    雪,聒噪了一天的鸦鹊也逐渐消停下来,仿佛不忍惊扰这安详的夜色,悄悄地隐栖在

    树上。夜渐渐深了,清冷的秋露润湿了庭中的桂花,散发阵阵馨香。诗人用“地白”

    二字写院中的月色,给人澄澈、空明之感。“树栖鸦”这三个字,简洁凝练,明写树

    上的乌鸦已经安静栖息,暗示夜已经深了,月夜一片寂静。秋浓、夜深、露重,甚至

    连盛放的桂花也被润湿了,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意深情长的意境。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之夜,人们都会望月寄情,但这

    秋夜的愁思究竟会落到哪户人家呢?明明是自己在对月怀人,却偏说“秋思落谁

    家”,

    这就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

    表现得蕴藉深沉。“落”字新颖妥帖,

    不同凡响,

    给人以动态的形象的感受,似乎看见了那恼人的秋思随着月的银辉一起洒落人间,同

    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

    此诗先突出中秋夜深夜静,然后以深夜不寐、望月怀人,烘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

    怀念之情。景语引出情语,反过来又给景语增添感情,加上一个情深意曲的结尾,将

    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1庭院中 、

    2秋天的思念之情

    2李白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望采纳~

    3.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分别写了什么和什么心情

    前者是直接抒情,后者是间接抒情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注释]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疑:怀疑,以为。 .举头:抬头。

    [简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

    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作者简介:李白(01-),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王建《十五夜望月》赏析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赏析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绝。

    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赞王维诗“着壁成绘”,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

    这一评语也可移之于评一切有意境的唐诗。正因为如此,所以历代画家喜作唐人诗意画。

    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它的背景为曲岸远山,长空明月。

    画面中心是一处临水的胜游之地,曲栏围着竹木太湖石,一株高大的落叶梧桐树上有几只栖鸦,树旁生长着枝叶婆娑的秋桂。树下五人,两人望月而语,谈兴正浓。

    旁一戴幞头挥扇的官员和一带方巾倚童而立的老者正全神贯注地聆听他们谈天。整个画面远近主从。

    层次井然,有动有静,和谐统一,颇为传神。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实是美中不足。

    在这一点上,诗歌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据《周礼》记载,当时人已在中秋之夜击鼓奏乐以迎寒。到后代节日气氛愈来愈浓,此夜常是家人或亲友团聚在一起赏月。

    所以一旦离别,总会使人逢节思亲。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曾抒发过他的秋思:“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王建也是望月兴叹,但写法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

    甚至更耐人回味。王诗原题“十五夜望月”下有的版本尚有“寄杜郎中”四宇,似是寄友人杜元颖的。

    在诗题下又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

    它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这是一座朴素的住宅,夜深了,诗人偕客步出厅堂来到庭院。

    低头但见地上月华如水。一片白色。

    庭树的影子枝叶扶疏,象是纸上的水墨画。步月者循声望去,树冠间影影绰绰有宿在枝头的几只乌鸦。

    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第二句“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

    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说它是月宫里的桂树。

    有的传说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成的。宋之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灵隐寺》)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王建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

    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觉得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 第三四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曾写到游子思妇的月。

    4. 鉴赏《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这是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七言绝句。

    以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两句是写景,点明了望月的环境,渲染了中秋望月凄清冷寂的特定的气氛。

    月光静静地泻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微雪,聒噪了一天的鸦鹊也逐渐消停下来,仿佛不忍惊扰这安详的夜色,悄悄地隐栖在树上。夜渐渐深了,清冷的秋露润湿了庭中的桂花,散发阵阵馨香。

    诗人用“地白”二字写院中的月色,给人澄澈、空明之感。“树栖鸦”这三个字,简洁凝练,明写树上的乌鸦已经安静栖息,暗示夜已经深了,月夜一片寂静。

    秋浓、夜深、露重,甚至连盛放的桂花也被润湿了,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意深情长的意境。“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之夜,人们都会望月寄情,但这秋夜的愁思究竟会落到哪户人家呢?明明是自己在对月怀人,却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动态的形象的感受,似乎看见了那恼人的秋思随着月的银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此诗先突出中秋夜深夜静,然后以深夜不寐、望月怀人,烘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怀念之情。

    景语引出情语,反过来又给景语增添感情,加上一个情深意曲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1庭院中 、2秋天的思念之情2李白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望采纳~。

    5.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的译文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 ①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②郎中:官名。

    ③地白:地上的月光。④栖:歇。

    【译文】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小诗借用中秋赏月这一习惯,巧妙含蓄地把诗人的别离思绪表现了出来。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赏析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是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七言绝句。以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

    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两句是写月上中天时庭院的景色。如洗乳般的月华静静地泻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微雪,聒噪了一天的鸦鹊也逐渐消停下来,仿佛不忍惊扰这安详的夜色,悄悄地隐栖在树上。

    夜渐渐深了,清冷的秋露润湿了庭中的桂花,散发着氤氲的馨香。诗人写院中的月色,只用了“地白”二字,却给人澄澈、空明之感,让人不由得沉浸在清净悠远的意境中,躁动不安的心也慢慢沉静下来。

    “树栖鸦”是为了押韵而使用的倒装,树上的乌鸦已经安静栖息,暗示夜已经深了,周围一片寂静。这三个字,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这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的。秋浓、夜深、露重,甚至连盛放的桂花也被润湿了。

    而夜露下降究竟有无声响呢?诗人敏锐地捕捉到了这天籁中最细微的声音,进一步凸显夜之寂静。这幅凄清的写意图画,使人不寒而栗,但他却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用比兴的手法,衬托自己孤寂的心境。

    “冷”字是诗人从触觉的角度来写的。 然而,夜深而人不寐,究竟是为什么呢?皓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遐思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往呢?两句景语,自然引出下面两句的人事活动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尽情享受这团圆的天伦之乐,但这秋夜的愁思究竟会落到哪户人家呢?这两句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以虚拟悬想作结:中秋之夜,人们都会望月寄情,但是,每个家庭成员的离合聚散却不相同。

    如果哪家有人外出,哪个游子背井离乡,那么怀念之情就会像秋露一样,更浓更重地落在这户人家、这位游子身上。普遍性的情绪,体现在个别人身上,而这个别人也包括诗人自己,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思念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需要指出的是《全唐诗》选录此诗时,将“落”字录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此诗先突出中秋夜深夜静,然后以深夜不寐、望月怀人,烘托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怀念之情。景语引出情语,反过来又给景语增添感情,加上一个情深意曲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