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文化水平提升

    1. 如何提高古如诗水平

    写诗需要积累,无法速成,下面把写诗最重要的声韵因素介绍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我们要知道四声,心须先知道声 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 ,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 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

    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 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 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

    古代 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 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 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

    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 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 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 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

    依照传统的 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 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

    《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

    在 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

    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 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

    有时候, 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 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

    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 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还。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开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 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

    “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 “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 两读的,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面我们就讨论平仄问题。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 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仄,按字义解释, 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 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 类型。

    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 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 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 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

    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 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

    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 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 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现在 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 人),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 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

    象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 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 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

    问题在于你要先弄 清楚自已方。

    2. 怎样提高自己的作诗水平

    从来诗文皆慢功,速成班是忽悠人的,认字或许可以速成,但创作的基本规律肯定是灵感(或曰创新能力、想像力)加功夫(包括读书、模仿、生活积累等等),这几乎等于没什么规律,可以总结的只是其中读书、模仿这一部分。大学的文学院也只能教这部分内容。我看曹雪芹在《红楼梦》48回里借黛玉教香菱学诗的故事中所讲的诗论,就是所谓基本规律。因此从被历来的行家推崇。红学家们说:雪芹先生不仅是伟大的小说家,也是高明的诗词教师。真想提高写诗的水平和技巧,就去读读这个故事,既看了故事,又习得了学诗的步骤和写诗改诗的法子,岂不一举两得?基本内容有三项。

    其一,读诗。读就读好诗。何谓好诗?王维的五律清幽空灵、明澈高洁;杜甫的七律雄浑深沉、博大深邃;李白的七绝豪放浪漫、旷达宏远……这三位简直就是我中华诗文中美不胜收的唐诗中最美最典型的几个代表,而他们这些诗作的基础或直接渊源则是魏晋南北朝的陶渊明、应玚、谢灵运、阮籍、耿信、鲍照等人的诗,那是五言诗成熟、七言诗形成的时期,一种诗的形式在发展的上升时期的勃勃生机和活跃向上的气韵风貌(当然还有那些形式化的用典、格律、对偶等等规则)集中于这几位诗人的诗作中,为唐诗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厚实的文化基础。林黛玉教香菱学诗时先读这些诗,就等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直逼中国诗词宝库的最精华部分。这才是真正的“捷径”。

    其二,有了感悟就练习去作,不可偷懒。不必害怕失败,不好就改,不能怕烦。这的确需要些灵气和悟性。当然还有生活的激情和经验的累积。也许前者更重要些。

    其三,不拘成规。在大的基本原则之下(总不能弄成散文吧),奇思妙想不可扼杀,正如林黛玉对香菱所说: “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的。”

    只要照着上述步骤去做,相信自然会逐渐提高写诗的水平和技巧。但别指望短时期实现,那是不可能的。

    3. 怎样提高写诗水平

    写诗创作的基本规律是灵感(或创新能力、想像力)加功夫(读书、模仿、生活积累),即读诗,读就读好诗。何谓好诗?王维的五律清幽空灵、明澈高洁;杜甫的七律雄浑深沉、博大深邃;李白的七绝豪放浪漫、旷达宏远……这三位简直就是我中华诗文中美不胜收的唐诗中最美最典型的几个代表,而他们这些诗作的基础或直接渊源则是魏晋南北朝的陶渊明、应玚、谢灵运、阮籍、耿信、鲍照等人的诗,那是五言诗成熟、七言诗形成的时期,一种诗的形式在发展的上升时期的勃勃生机和活跃向上的气韵风貌(当然还有那些形式化的用典、格律、对偶等等规则)集中于这几位诗人的诗作中,为唐诗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厚实的文化基础。林黛玉教香菱学诗时先读这些诗,就等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直逼中国诗词宝库的最精华部分。这才是真正的“捷径”。熟读经史,掌握词汇、句法、声律、对偶等的诗法训练。“诗外功夫”主要是养成自己的思想、激情和理性。读多了就有了感悟,有了感悟就练习去作,不可偷懒。不必害怕失败,不好就改,不能怕烦。这的确需要些灵气和悟性。当然还有生活的激情和经验的累积,从而习得了学诗的步骤和写诗改诗的法子。有哲理的,是自己的真实感情,即自己心灵深处感情写出的东西就是好诗。

    如写古诗,您不妨拿本≪唐诗三百首≫把其中每首诗按照诗中的格律在原诗旁仿写一首或多首您自己的诗。写完后不妨与原诗对比一下,看看哪里还有些不足,进行修改。如果您能坚持这样把这300首唐诗全部仿写并修改好后,您再写自己的诗时便会豁然开朗,仿写时切勿追求速度,哪怕一个月仿写一首,只要改到自己,他人满意就算成功。

    如写新诗,您应该选择一位适合自己的诗人去看看他的诗集。这样水平提高的应会更为明显。新诗因作者风格各异,其特点也及其不同。现代的诗主要是以朦胧诗为前流,要有感情在里面,最基本的,要精短流露,自然成诗,灵性、跳跃用简单的语句说出的,要尽可能写自己周围发生的事,了解其本质特征的事物,写起来就言之有物,生发的感情有基础,就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没有自己的真切感受,没有感受到能让你情感冲动的东西,最好不要去写。写诗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光读不练是没有效果的。要切实经历那种由物生意、由意生诗的实际过程,才会有效。累积为多动,灵机一动,有感而发诗句如泉涌,妙笔生花。

    您对诗歌情有独钟,我愿意做您的一位诗友。祝您早日有好的作品出现。

    4. 从小熟读唐诗, 提升文学修养的诗句

    中华文化激荡人心的文学名句 中国古典文学名句 1.先秦文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 投桃报李。《诗经》 他山之石,可以功玉。

    《诗经》 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楚辞》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楚辞》 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楚辞》 夸父追日。

    《山海经》 精卫填海。《山海经》 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贪天之功以为己力。《左传》 风马牛不相及。

    《左传》 朽木不可雕也。《论语》 任重而道远。

    《论语》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 欲速则不达。

    《论语》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 君子引而不发。

    《孟子》 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庄子》 游刃有余。

    《庄子》 庄周梦蝶。《庄子》 2.两汉文学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友畏惧。

    《战国策》 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战国策》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史记》 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淮南子》 3.《古诗十九首》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古诗十九首》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古诗十九首》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古诗十九首》 4.《魏晋南北朝文学》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魏武帝集》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魏武帝集》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魏武帝集》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魏武帝集》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子建集》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子建集》 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持。

    《曹子建集》 如何金石交,一旦更离伤。《阮步兵集》 娱乐未终及,白日忽蹉跎。

    《阮步兵集》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集》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集》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集》 时危节乃见,世乱识忠良。

    《鲍参军集》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乐府诗集》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乐府诗集》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乐府诗集》 5.《唐代文学》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子安集》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子安集》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陈十遗集》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孟浩然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孟浩然集》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右丞集》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右丞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右丞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右丞集》 惟有相思似暮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唐·王右丞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太白集》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唐·李太白集》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李太白集》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唐·李太白集》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太白集》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李太白集》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李太白集》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唐·李太白集》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太白集》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唐·杜少陵集》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唐·杜少陵集》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如夜,润物细无声。《唐·杜少陵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少陵集》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少陵集》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唐·杜少陵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唐·昌黎先生集》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昌黎先生集》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唐·昌黎先生集》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河东集》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唐·柳河东集》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唐·柳河东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唐·白氏长庆集》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唐·白氏长庆集》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白氏长庆集》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氏长庆集》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樊川诗集》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樊川诗集》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樊川诗集》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唐·樊川诗集》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樊川诗集》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唐·樊川诗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李义山诗集》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唐·李义山诗集》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义。

    5. 诗词鉴赏能力怎么提高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解题指导 -------------------------------------------------------------------------------- 2006/09/29 13:47 北京天利考试信息网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要求考生全面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和审美情趣,感知诗歌的形象,品味其语言艺术,领略其表达技巧,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

    古诗词鉴赏的试题主要有表达技巧类、形象意境类、语言特色类、思想内容类,现分别介绍每一类试题的命题形式和解题对策,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启发。 一、表达技巧类。

    这类试题大致有下列几种命题形式: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艺 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

    答题时应包括以下内容: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二、形象意境类A、形象类。

    命题形式主要有: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中形象凝聚着诗人的思想,蕴含着诗人的情感。 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所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答题步骤有:找出并描摹诗歌形象;概括形象的特点;揭示作者的情感。 B、意境类。

    命题形式主要有: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语言特色类 命题形式主要有: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回答语言特色类试题可以用下列词语: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等。 此外,还应熟悉一些著名诗人的语言特色,如陶渊明的平淡、李商隐的绚丽、白居易的明快、杜牧绝句的含蓄、贾岛的简洁等 四、思想内容类 命题形式主要有:请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内涵);请概括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归纳本诗的思想内容;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

    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其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其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地分析评价。

    要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义、似是而非的问题。

    答题要点应包括:所塑造的形象;作者的情感;作品的思想意义。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往往用“描绘了……的景物,塑造了……的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歌颂了……的品质,批判了……的观点等句式。

    唐诗文化水平提升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