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华清宫唐诗杜牧
1. 古诗《过华清宫》作者:杜牧
过华清宫 杜 牧 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二 新丰绿树起黄埃, 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 舞破中原始下来。 【注释】 ①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游乐之地。
【作者】 字牧之,排行十三,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祖居长安南郊樊川,因称杜樊川。
工诗、赋、古文。诗学杜甫而有独创,骨气豪宕,风神俊朗,尤擅七律七绝,为晚唐大家。
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有《樊川文集》,《全唐诗》存诗八卷。
此诗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之间的戏剧性冲突为中心组织全诗,构思、布局之妙,令人叹服。请简要说说你对这一句的理解。
【品评】 首句“长安回望”四字极为重要。长安是当时的京城,明皇应在京城日理万机,妃子自应留在京城,因而飞送荔枝者直奔长安,而皇帝、贵妃却在骊山行乐!这就出现了“长安回望绣成堆”的镜头。
唐明皇时,骊山遍植花木如绵绣,故称绣岭。用“绣成堆”写“一骑”遥望中的骊山总貌,很传神。
次句承 “绣成堆” 写骊山华清宫的建筑群。这时候,“一骑”已近骊山,望见“山顶千门次第开”;山上人也早已望见“红尘”飞扬,“一骑”将到,因而将“山顶千门”次第打开。
紧接着,便出现了“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戏剧性场景。一方面,是以卷起“红尘”的高速日夜奔驰,送来荔枝的“一骑”,挥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则是得到新鲜荔枝的贵妃,嫣然一笑,乐不可支。
两相对照,蕴含着对骄奢淫逸生活的无言谴责。前三句诗根本不提荔枝,压根儿不知道为什么要从长安回望骊山,不知道“山顶千门”为什么要一重接一重地打开,更不知道“一骑红尘”是干什么的、“妃子”为什么要“笑”,给读者留下一连患悬念。
最后一句,应该是解释悬念了,可又出人意料地用了一个否定句:“无人知是荔枝来。”的确,卷风扬尘,“一骑”急驰华清宫千门,从山下到山顶一重重为他敞开,谁都会认为那是飞送关于军国大事的紧急情报,怎能设想那是为贵妃送荔枝!“无人知”三字画龙点睛,蕴含深广,把全诗的思想境界提升到惊人的高度。
周幽王的烽火台也在骊山顶上。作者让杨贵妃在骊山“山顶”望见“一骑红尘”,并且特意用“妃子笑”三字,是有意使读者产生联想,想起“褒妃一笑倾周”的历史教训的。
《过华清宫》【赏析】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释: 华清宫:故址在陕西临潼县骊山上,是唐玄宗、杨贵妃的游乐之地。回望:回头远望。
绣成堆:形容骊山突兀而奇秀的景色。千门:华清宫的宫门。
次第:一个接一个地。一骑(jì):一人一马的合称。
红尘:指策马疾驰时飞扬起来的尘土。妃子:指扬贵妃。
【赏析】 杜牧,晚唐著名诗人,与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为“小李杜”。杜牧擅长创作咏史绝句。
《过华清宫》便是他脍炙人口的代表作之一。《过华清宫》同题作品共有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诗选取为贵妃飞骑送荔枝这一件事,形象地揭露了统治者为满足一己口腹之欲,竟不惜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有力地鞭挞了唐玄宗与扬贵妃的骄奢淫侈。诗歌前两句为背景铺垫,后两句推出描写的主体,提示诗歌主旨。
“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两个具体形象的并列推出,启人思索,留有悬念。“无人知”虽三字,却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2. 杜牧的《过华清宫》全诗是什么
《过华清宫》有三首。全诗如下:
第一首: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第二首: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第三首: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译文:
第一首:
在长安回头望向骊山,骊山就像一堆堆锦绣一样,山顶上的华清宫按顺序顺序打开。一人一马飞来,引起了烟尘滚滚,这时妃子欢心一笑,但是没有人知道这是因为南方送来了荔枝鲜果。
第二首:
新丰一带绿树环绕,在这经常可以看见黄尘四起,这是前往渔阳的探使回来了,并送来了消息。探使谎报了军情,唐玄宗和杨贵妃也依然沉溺于歌舞,直到安禄山起兵,中原变成一个残破的地方。
第三首:
全国上下依然沉浸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骊山上的宫殿楼阁在月光下显得格外的鲜明。安禄山拖着肥胖的身体在那里翩翩旋舞,杨贵妃的笑声随着风的飘扬越过了层层的山峰。
扩展资料:
这三首诗是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的。华清宫是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年)修建的行宫,供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那里寻欢作乐。
后代也有许多诗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而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是其中的名作。
本诗揭露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穷奢极欲的生活。据说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唐玄宗命人用快马从四川,广州给她运来。这首诗就是根据这件事写成的。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借古讽今,选取唐玄宗不惜劳民伤财为杨贵妃供应荔枝、安禄山为唐玄宗和杨贵妃作胡旋舞、唐玄宗轻信谎言而长期醉生梦死等典故,不仅巧妙地总结了历史,而且深刻地讽刺了现实,表达了诗人对最高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荒淫误国的无比愤慨之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过华清宫绝句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