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朗诵从军行

    1. 古诗《从军行》

    从军行二首 唐 李白 其一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译文:从军到过玉门关,逐虏上过金微山。

    笛声高奏《梅花落》之曲,手中的大刀的刀环像明月一样圆。瀚海之上战鼓咚咚,杀气直冲云霄。

    愿斩敌阵单于之首,长驱直下铁门关,永息战尘。 其二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译文:身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

    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 扩展资料: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

    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而又哀婉动人的诗篇。 诗作所要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

    虽战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从军行。

    2. 古诗《从军行》

    从军行二首

    唐 李白

    其一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译文:从军到过玉门关,逐虏上过金微山。笛声高奏《梅花落》之曲,手中的大刀的刀环像明月一样圆。瀚海之上战鼓咚咚,杀气直冲云霄。愿斩敌阵单于之首,长驱直下铁门关,永息战尘。

    其二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译文:身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

    扩展资料: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而又哀婉动人的诗篇。

    诗作所要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虽战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从军行

    3. 古诗《从军行》鉴赏

    讲得就是一次城市攻坚战

    守城方应该是汉军 并且是一支精锐汉军 “百战沙场碎铁衣”可以看出 这些都是百战之师,连盔甲都已经被打得残缺了,能在这样多次残酷战斗中存活下来的,不可谓不精锐了

    并且攻守双方的兵力悬殊很大 城市已经被敌人团团围困 形式不容乐观 并且可能已经陷入危机 比如外无援兵 内无粮草

    最后守方决定弃城突围,带领了剩余的精锐突袭敌人的营地 射杀了敌方将军 成功突围 但是伤亡惨重 活着的已经只有一千多人了

    这首诗是第一次读 或者是已经读过没仔细品 现在品读一次 大气磅礴 短短4句 28个字 就完美的阐述了战斗的残酷和悲壮

    4. 古诗词从军行歌曲

    从军行七首【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zd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其三】内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tao)河容北,已报生擒吐谷(yu)浑。【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⒇。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5. 从军行诗词翻译作者杨炯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注释 1.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2.西京:长安. 3.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 4.凤阙:皇宫.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5.龙城:汉代匈奴聚会祭天之处,此处指匈奴汇聚处. 6.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7.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译文 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 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 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 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 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赏析一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用夸张的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生动传神的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递给读者,并引出下文.“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是唐诗的亮点. 关于此诗的主题思想,有两种看法:唐汝询在《唐诗解》中以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轻文,只有武官得宠,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诗以发泄牢骚.吴昌祺在《删订唐诗解》中以为作者看到敌人逼近西京,奋其不平之气,拜命赴边,触雪犯风,以消灭敌人,建功立业,不象书生那样无用.前者以为这是一首讽刺诗,后者以为这是一首爱国主义的述志诗.这样,从第二联以下,二人的体会都不同了.我以为吴昌祺的理解比较可取,因为第一联已说明作者心中的不平是为了“烽火照西京”,如果说他是为了武人显赫而心有不平,这一句就不应该紧接在“烽火”句下了.赏析二杨炯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赏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