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唐诗目)打仨字
1. 古诗:《早春》
《早春》作者为宋朝诗人白玉蟾。其古诗全文如下:
南枝才放两三花,雪里吟香弄粉些。
淡淡著烟浓著月,深深笼水浅笼沙。
【翻译】
早春时节,南面朝阳的梅枝才开了两三朵花,正好又下了一场雪,我在月下雪地里体味梅花散发的清香味,赏玩梅花洁白的颜色。那初开的白梅花,浓淡深浅有别,夜雾和月色附着在那色浓的花朵上,犹如笼罩着寒冷的水一般,附着在色淡的花朵上,就像笼罩着明净的沙子一般。
来源:http://www.slkj.org/
2. 早春 古诗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作者: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 皇城下着小雨把大地湿润得松软,小草钻出地面远看一片浅绿近看却无。
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它远远胜过了满城烟柳的京晚春景。 〖点评〗 这首诗前两行为写景,一行写小雨,一行写草色。
作者经过细致观察,比较,非常生动地写出了京城早春景色的特点,后两行抒情,作者认为早春景色大大超过晚春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讲析〗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
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
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
原来他的 含苞待放“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
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
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
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
远远望去,再象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
而小雨又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
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还能不新吗?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还能不美吗? 临近了,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
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呢?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
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象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为贵”,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
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
这一些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这时那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新鲜感。 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
是呀,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
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3. 关于早春的古诗
如下,望采纳:
春日【作者: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作者: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早春【作者:白居易】
雪消冰又释,景和风复暄。
满庭田地湿,荠叶生墙根。
官舍悄无事,日西斜掩门。
不开庄老卷,欲与何人言。
早春【作者:秦观】
黄金蔌蔌满垂杨,尚有春寒到画堂。
酒力渐销歌扇怯,入帘飞雪带梅香。
早春【作者:寇准】
溪水觉暖微函碧,山杏经春半吐红。
不向此时拼一醉,到头无计奈春风。
早春【作者:白玉蟾】
南枝才放两三花,雪里吟香弄粉些。
淡淡著烟浓著月,深深笼水浅笼沙。
早春【作者:杨慎】
江暖波光映日光,几家同住水云乡。
槿篱茅舍繁花里,也有秋千出短墙。
早春【作者:贝琼】
山寒花尚迟,雪霁江已绿。怀新感游子,哢节喧众族。
且同尊俎乐,幸免章绶束。更拟登前峰,青郊可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