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如何给外国人讲唐诗

    1. 外国人学唐诗的事

    这里有现成的例子——

    韩愈的《山石》一诗中“僧言古壁佛画好, / 以火照来所见稀”二句被维特·宾纳翻译成:

    And he brought a light and showed me , and I called them wonderful .(他拿灯来照给我看, 我赞叹称奇。)

    /showthread.php?t=902

    /s?ie=gb2312&bs=%D0%A1%CB%B5&sr=&z=&cl=3&f=8&wd=%C5%D3%B5%C2%D2%EB%CC%C6%

    2. 搜集外国人学习中国唐诗宋词的趣事和另外

    外国人学中文的尴尬趣事 -------------------------------------------------------------------------------- 多伦多信息港 2004-12-23 22:20:00 深圳新闻网 【多伦多信息港】望文生意 洋人:“你们中国人的确是一个勤奋的民族。”

    中国人:“怎见得?” 洋人:“每当我早晨经过街道,常常可以看到路旁的招牌写着‘早点’两个大字,提醒过路上班的人,不要迟到。” 老外评老外 初到美国时,几个中国同学请我到一家中餐馆上给我接风洗尘。

    小林看到邻桌几个洋人在用筷子,便说:“现在会用筷子的老外越来越多了!” 小王接着说:“那些老外不但会用筷子,还会点菜呢。他们再也不是只会叫杂碎、春卷了。”

    小张正要开口,只见邻桌一个已吃饱喝足的老外慢条斯理地走到我们桌前来,用他那极其标准的京片子说:“请你们搞清楚,在这里,你们才是老外。” 打架三次 一位美国友人回国,请他谈谈观感。

    他说:“在你们这儿吃一餐饭,要打三次架。” 他解释说:“一进餐厅,为了推让座位,主客就开始互相拉扯,接着上菜,主客又要你推我挡一番,最后为了付账,更会展开一场精彩激烈的争夺战。”

    无法控制 一位外国留学生在大陆某地参加“普通话演讲比赛”,他的开场白是这样的:“诸位女士、诸位先生,我首先得向各位道歉,我的普通话说得不好。我与贵国语文的关系就如同我跟太太的关系一样,我很爱它,却又无法控制它。”

    外国人的好与更好 有一个刚来中国不久的外国人,他只会说两句中国话:“很好”、“更好”。 一天,仆人说:“我要请假两星期。”

    外国人说:“很好。” 仆人说:“因为我父亲死了。”

    外国人说:“更好。” 不是东西 一位自命为中国通的教授,向他的学生讲授中文课时说:“中国人把物品称为‘东西’,例如桌椅、电视机等等,但是有生命的动物就不称东西,例如虫、鸟、兽、人……等等,所以,你和他都不是东西,我自然也不是东西!” 外国人看麻球 有个好吃的洋人,从中国带了几个麻球回国去,逢人便说:“你们看中国的麻球,真稀奇! 没有洞,豆沙是怎么放进去的?再说,你们看,这芝麻,一颗颗地贴,需要多少时间啊!” 中国太奇妙了 有位美国朋友访问了中国后,对翻译说:“你们的中国太奇妙了,尤其是文字方面。

    譬如: ‘中国队大胜美国队’,是说中国队胜了;而‘中国队大败美国队’,又是说中国队胜了。总之,胜利永远属于你们。”

    处处都漂亮 一位外国朋友不知道中国人的“哪里!哪里!”是自谦词。一次他参加一对年轻华侨的婚礼时,很有礼貌地赞美新娘非常漂亮,一旁的新郎代新娘说了声:“哪里!哪里!”不料,这位朋友却吓了一大跳!想不到笼统地赞美,中国人还不过瘾,还需举例说明,于是便用生硬的中国话说:“头发、眉毛、眼睛、耳朵、鼻子、嘴都漂亮!”结果引起全场哄堂大笑。

    数学中文 一位美国数学系的研究生来台湾搜集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资料,朋友请我代为招待。他是首次来到东方,也没有学过中文,可是竟在短短半小时内学会写错综复杂的“张”字——而且还是草书。

    惊讶之余,不免向这位天才请教。他说:“这没有什么,我只是用一笔把三又四分之十三这个数字写出来而已。”

    “吻”字新义 美国青年比利学习中文。当学到“吻”这个字时,比利提出了疑问:“吻字会意就是‘勿’,‘口’,不动口如何接吻?” 有人想了想,笑着回答:“中国人个性比较含蓄,‘勿’‘口’就是‘不必说话’的意思。

    你接吻的时候,会说话吗?” 吃水饺 在纽约的一家中国餐馆,我亲眼看见一位外国朋友吃水饺用的方式是“中餐西吃”,按西餐的习惯,先喝汤;他把那一大碗青菜豆腐蛋花汤先喝完,然后开始操起他的刀叉;先用刀将每一只饺子切开,使肉馅和饺子皮分开,然后吃一口饺子皮,再吃一口馅…… 慢慢咀嚼、品尝,吃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向我投来微微的一笑。我见状,走近问:“好吃吗?”他用生硬的中国话答:“如果再能配上一点果子酱和奶油,那会更加OK。”

    魏什么 德友人魏特茂,娶了中国太太。某日遇一老翁,两人寒暄起来。

    老翁:“您贵姓?” 德佬:“我姓魏。” 老翁:“魏什么?” 德佬:“为什么?姓魏也要为什么?” 各种各样的“汁” 有一次,专考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托福”试卷上出现了一道填空题:“绞尽___汁”。

    试卷收上来,老师发现答案多种多样,但都没答对,如: “绞尽墨汁”; “绞尽乳汁”; “绞尽果汁”; “绞尽汤汁”; 老师在后来评讲试卷时,对这批未来的来华留学生说:“你们真是‘绞尽脑汁’也没写出‘绞尽脑汁’。”。

    3. 外国人能理解唐诗的美吗

    他们做不到,永远都做不到,除非在中国长大,受中国教育,并且热爱古代文化,能读懂文言。因为他们不理解的主要原因是文化背景差异,其次才是语言差异。

    一般的西方人最多做到表面理解,这时候就需要有同时精通中英文和中外文化的人做翻译,把古诗翻译成他们能理解的状态就行了,再配合一些背景介绍或者纪录片什么的。

    其实不要说西方人,就是中国人,真正理解中国古诗的也没有几个,什么教授学者,沽名钓誉的多,真材实料的少。而且去百度上搜搜,学生们,青年人,都在问这句古诗怎么翻译,那个语文作业怎么做,因为真正的中式教育已经没有了,现在中国孩子和外国孩子都一个样。

    其实,在这个已经没有人能写出古诗的年代,没有文化熏陶的年代,已经没有人能真正理解古诗了。

    4. 如何欣赏外国诗歌

    诗歌欣赏,无论中外都有一些共同规律。

    比如说,都要把握诗人的情感脉搏,追求诗的意境美;都要驰骋想像的翅膀,获取言外之旨的蕴藉美;都要反复吟诵,领略诗的形式美和音乐美等等。然而,欣赏外国诗与欣赏中国诗又有所不同。

    这主要取决于三方面原因:首先,是外国诗同中国诗本身的差别(需要说明,外国诗这个概念极其宽泛,除了中国诗以外,世界各国的诗都可以包括在内。其中有些东方国家如朝鲜、日本等,它们的诗或受中国影响,或同中国诗比较接近,我们这里主要谈的是外国诗中的西方部分,以欧美诗为主)。

    每一国的诗都植根于它民族的土壤,反映着不同的民族生活、时代风貌、社会习俗,在诗体、风格、形式上都自有特色。拿中国诗同西方诗相比,中诗重抒情,西诗重叙事;中诗以简隽短篇为优,西诗以长篇史诗见长;中诗讲含蓄,西诗多明朗……差别甚多,论诗的标准自然也有所不同。

    其次,是翻译的转折。诗是所有文体中最难翻译的,因为诗的音韵,诗的内涵是很难翻译而不受损伤的,无论是直译(按字义译),还是意译(按意思译),都将丧失许多原诗的精彩,甚至面目全非。

    正像茅盾先生所说:“诗经过翻译,即使译的极谨慎,和原文极吻合,亦只能算是某诗的Retold(译述),不能视为即是原诗。原诗所备的种种好处,翻译时只能保留一二种,决不能完全保留。”

    (《译诗的一些意见》)阅读译诗比起欣赏外国诗的原作,意趣锐减,不可同日而语。再者,是读者的口味。

    中国人吃面包香肠,总觉得不像正式饭食。中国历来以诗国著称,自己有世界上最丰富宝贵的诗歌遗产,唐诗宋词几乎家喻户晓,从而也养成了我们自己的欣赏习惯,审美趣味,中国人往往以欣赏中国诗的眼光、心理去鉴别外国诗的优劣,这就容易发生偏差。

    以上三方面因素造成了我们在欣赏外国诗时的一种隔膜感和心理障碍。那么,欣赏外国诗究竟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呢?怎样才能实事求是地,公允地去评价、鉴赏外国诗呢?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不宜苛求外国诗的音韵美。 我国明代诗人谢榛说过,好诗应当是“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四溟诗话》)。

    这四条标准里,除了第四条外,前三条讲的都是诗的语言美和声韵美。黑格尔也曾说:“至于诗则绝对要有音节或韵,因为音节和韵是诗的原始的、惟一的愉悦感官的芬芳气息,甚至比所谓富于意象的富丽词藻还更重要。”

    的确,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吟诵如歌、悠扬悦耳,是诗的魅力之一,这对于格律诗来说尤为重要。自由诗虽无严整的格律,但仍需用别种方式体现出它的语言美和声韵美。

    然而,这种语言美和声韵美,一旦换了一种别国语言,它的美也就至少丧失大半了。因为各国的语言结构和特征差别很大,翻译主要是词语和意思的转达,却不可能转达语音。

    英国诗人雪莱在《诗辩》中曾说过,“诗人的语言牵涉着声音中某种一致与和谐的重现,倘若没有这种一致与和谐的重现,诗也就不成其为诗了。”所以他认为“译诗是白费力气。”

    这话虽然失之偏激,但有相当的道理。比如,我们读一下梁宗岱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之十八首: 我怎么能够把你来比作夏天? 你不独比他可爱也比他温婉; 狂风把五月宠爱的嫩蕊作践, 夏天出赁的期限又未免太短; 天上的眼睛有时照得太酷烈, 他那炳耀的金颜又常遭掩蔽; 给机缘或无常的天道所摧折, 没有芳艳不终于凋残或销毁。

    但你的长夏将永远不会凋落, 也不会损失你这皎洁的红芳; 或死神夸口你在他影里漂泊, 当你在不朽的诗里与时同长。 只要一天有人类,或人有眼睛, 这诗将长在,并且赐给你生命。

    译者严格遵照莎翁的十四行体的格律,以四、四、四、二的句式,译成ABAB(天婉践短)CDCD(烈蔽折毁)EFEF(落芳泊长)GG(睛命)的韵式,译得很显匠心,文词优美,诗意甚浓。但这种韵律适用于英语的特点,却不适合汉语。

    我们读惯了中国诗的押韵方式(或一韵到底,或偶句押韵等),对于莎氏的这种韵律仍难感受到它的音乐美。 再如,雪莱的《西风颂》有许多模仿西风劲烈的声音,尤其是它的开头: OwildWestWind,thoubreathofAutumn'sbeing,(哦,犷野的西风,秋之实体的气息!) 用英语朗读起来大有西风扫荡一切的磅礴气势。

    魏尔伦的《泪洒落我的心》里,诗人大量采用了回旋韵(即每一节首尾两行重复同一词作韵)和谐音词(如ilplenre|ilplent哭泣—下雨)造成一种和声共鸣的效果,来表达诗人心中难以排解的苦痛。尽管我们的译家尽了很大努力,体现出了原诗的部分风貌,但朗读英文和法文原诗的音韵效果用中文是绝难体现的。

    所以,我们欣赏外国诗,主要是读它的内容,对诗的音乐美不能苛求,外国诗的朗诵效果一般是不理想的。 当然,诗的音韵美并不全靠外在的语言的音乐性,还需依靠内在的情感的韵律,即诗人情绪和情感波动的节奏。

    这种情感的韵律美同语言的音韵美,原是互为表里、和谐统一的。译诗虽难传达语言的音韵美,却可以较多保留情感的韵律美,这对自由诗来说更为明显。

    所以在译诗中,自由诗比起格律诗来,在音韵上的损失要小得多。何况还有一。

    5. 怎样向老外介绍中国文学

    很多老外都对中国尤其是以前的文化感兴趣,但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是一句话说得明白的。如果你想向他系统的介绍中国古典文学,我建议先从近现代作家入手。虽然十年浩劫之间有过断层,但大体来说,还是一脉相承的。

    首先,可以向他介绍现在还活着的有代表性的作家,顺便给他读一些简单的作品。分析一下这些作家的特点,及与西方同和不同的方面。

    然后介绍1900年到文革前的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家及作品,作为过渡性的一代人,他们身上既有浓厚的传统意味,也包含有努力向西方式民主和自由努力奋斗的故事,这样老外可能更容易理解。

    最后才是介绍古典文化。其实,这个是很宽泛的,一个中国人都不好理解的话题,老外肯定是更不容易理解的,尤其是还要阅读古文,走到这一步是一定要有了足够的基础才可以。如果他足够认真而你前两步也做得比较到位的话,那么这一步你自己就能摸索出规律了。

    但是如果你的外教老师只是为了好玩,那么每天随便给他讲一个故事,相关的知识点就够他学的了。关键是看他到底想达到什么效果

    6. 外国人能理解我国的诗词吗

    朝、韩、日、越南,能。

    欧美,至少现在、短时间内,不能。参看意象派主将庞德对汉诗的理解、仿作就可以知道了。庞德作为对汉诗研究非常深入的一个西方人,其对汉诗的理解仍然漏洞百出、离奇走样,其他人可想而知,而庞德以后近百年以来,西方对汉诗的研究并没有质的进步。

    外国人能够理解昆剧京剧,是因为肢体语言、眼神是人类共通的交流符号,但文字不是。

    顺便,我不认为中国人能理解外国的现在诗的全部、大部。绝大部分的中国人,对西方的文体界限、文体特质连最基本的了解都没有。

    如何给外国人讲唐诗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