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唐诗最高评价

    1. 唐诗排行榜的评价方法

    作者采集了四个方面的数据:历代选本入选唐诗的数据、历代评点唐诗的数据、20世纪研究唐诗的论文数据和文学史著作选介唐诗的数据。选本方面,采集了历史上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较大的70种唐诗选本为数据来源。其中,唐人选唐诗9种,宋金元人选唐诗8种,明人选唐诗5种,清人选唐诗11种,现当代人选唐诗37种。评点方面,以陈伯海先生主编的《唐诗汇评》为数据来源。20世纪研究唐诗的论文,依据《唐代文学研究年鉴》和相关专题目录索引来统计。文学史方面,选取20世纪以来影响较大的9种文学史著作作为数据采集的来源。在最后的综合计算中,古代选本所占权重为30%,现当代选本所占权重为20%,历代评点所占权重为30%,研究论文所占权重为10%,文学史著作所占权重为10%。

    每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再加权求和。兹以X代表历代选本指标,P代表历代点评指标,L代表20世纪研究论文指标,W代表文学史指标,Z代表每首诗的综合得分。综合得分是以每项指标的标准值乘以各自的权重,然后求和。

    以这种方法将相关数据输入计算机,计算机会自动计算出每首作品的综合分值。依据每首综合分值的大小排名,就得到了唐诗名篇排行榜。

    排行榜虽然列出了每首诗歌的网络链接总数,但并未纳入计算,仅作为参考。

    2. 名人对唐诗的评价

    苏轼:“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

    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书黄子思诗集后》)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调张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白居易:“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

    才矣奇矣,人不逮矣。”黄锦祥对李白杜甫同赞道:“执唐诗牛耳者,唯李、杜二人也!”王世贞:五七言绝句,李青莲、王龙标最称擅场,为有唐绝唱。

    少陵虽工力悉敌,风韵殊不逮也。(《艺苑卮言》)傅若金:太白天才放逸,故其诗自为一体。

    子美学优才赡,故其诗兼备众体,而植纲常系风化为多,三百篇以后之诗,子美其集大成也。(《清江集》)。

    3. 唐诗排行榜的影响及评论

    支持派晚饭花(知名书评人):翻过这本书,很不错的一本唐诗普及,营销方面也很赞。

    其实不管是影响力排行榜还是好坏排行榜,我觉得只要能吸引大家去读,去接触经典,都是挺好的。而且这本书里都有翔实的点评数据,和以前的唐诗选本是很不一样的,即便你读过《唐诗三百首》,这本书也能让你学到很多新的东西,不仅仅是诗歌,还有历史。

    赵昌平认(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古往今来,给唐诗评选第一,作为“压卷之作”的有,但列出排行榜的还真没有。不可否认,以排行榜这一现代人比较能接受的形式来激发读者对唐诗的兴趣,对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是有积极意义的。

    反对派魏明伦(巴蜀鬼才):这是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这样的排行榜不能说不对。但个人觉得唐诗,不管是艺术水平还是影响力,都是各有各的魅力,各有各的影响度,这个很难比较,很难量化。

    唐诗不应该成为被选秀的对象。《江南晚报》:古往今来,在古典名著和普通读者之间“架桥”的人非常多,采取的方法、推出的版本也数不胜数,却没有一个人采取“排行榜”这种违背常识常理的做法,既挑战了读者认知底限,又涉嫌夹带了利益诉求。

    公众的反感,事实上等于宣告了这个策划的不那么成功。 该书出版的消息还引发了网友的恶搞风潮,许多人在论坛上称“唐诗排行榜公布前夕,唐朝诗人纷纷表态”,其中不乏妙语。

    有网友说:“李白感到压力很大,杜甫表示相信政府,王维认为排名神马都是浮云,白居易承认夺冠有困难,唐太宗宣布本人及家属不参加比赛。”网友“潇湘”则补充道:“杜牧同志表示,一定要死磕白居易。”

    网友“沉默如谜的呼吸”说:“骆宾王、王勃表示让孩儿们折腾去吧!”还有网友模仿诗人们的行文,“王维: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排名。高适:莫愁评委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岑参: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个名!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排名争取冲前八!贾岛:用‘敲’字的话,我至少不会跌出第二集团;用‘推’的话就危险了。”

    王兆鹏说这个排行榜完全不是抱着娱乐的目的,而是严肃的学术行为。反映的只是历史上对唐诗的态度与认识,而不是当下人的观点,他也全无用这个排行榜颠覆、替代读者心目中的排行榜的想法,这个数据与每个人的文学审美无关,只是从统计学的角度提供一个参考。

    排名靠前的诗篇,只能说它们在长期的传播接受历程中影响力更大,但不能据此说它们的艺术价值更高、思想意义更大。王兆鹏说,在他自己身处的学界,很多人在了解这个排行榜之后是持支持态度的,只有少数人认为文学很难用科学的方式来衡量。

    4. 古诗点评

    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赏析】: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

    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

    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

    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1]。此地一为别[2],孤蓬万里征[3]。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4]。

    赏析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首联点出告别的地点。

    诗人和友人并肩缓辔来到城外,举首远望,只见一抹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一湾清澄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是写景,但景中含情。

    那抹淡远的青山可望而不可及,引出一缕怅惘之意,暗透出诗人对眼前离别的无可奈何;而那湾绕城的流水似乎又象征着绵绵离情,潺潺不绝。这一联“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对得很工整,而且“青”“白”相映,使整个画面色彩清丽。

    “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也相当准确。接下去两句写情。

    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此时此景,更令人感到离别的凄凉痛苦,难舍难分。

    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也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他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他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

    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那么徐缓,恋恋不舍地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象征啊!结尾两句写离别时的场景。

    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似乎和主人的心意相通,不时萧萧长鸣。诗人虽然没有直接说离别的感觉,然而马尚且不耐离情的凄苦,扬鬃哀嘶,人何以堪!这首诗写得自然明快,感情热诚。

    诗中青翠的山峦,清澄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再加上班马长鸣,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注释[1]郭:外城.[2]为别:作别。

    [3]孤蓬;一名飞蓬,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万里征:万里行。

    [4]萧萧:马鸣声。班:分别。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品赏析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在这些送别或留别的诗里,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江淹《别赋。

    5. 对唐宋诗的评价

    强烈谴责一楼乱作答的傻逼!唐诗重感,宋诗得理!望采纳!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个阶段。

    唐诗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古体诗却不外呼两种五言和七言.近体诗也有两种绝句和律诗。

    绝句和律诗也不会超出五言和七言。古体诗对音韵格律要求较宽.近体诗对音韵格律要要确严。

    一首诗句数有限定。每句中用字平厌声有规律,韵脚不可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唐诗代表中国古典诗的黄金时代。其特点为: 一、数量众多。

    清代康熙年间编定《全唐诗》,收诗48900多首。唐代书籍主要靠手抄,八个世纪后尚有近五万首作品传世,说明这些作品经受了时代的考验。

    二、作者广泛。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和释道倡优,上自老人,下至几岁的小孩,还有外国作者。

    其中有个人专集传世的便有691家(明人统计)。 三、题材多样。

    政治、经济、战争、宗教、宫廷、吏治、科举、婚姻、亲情、友谊、羁旅、怀古、山水、田园、动植物等社会与自然现象的各个方面唐诗都写到了。正如闻一多所说:“凡生活中用到文字的地方,他们一律用诗的形式来写,达到任何事物无不可以入诗的程度。”

    四、体制齐备。乐府、古诗(包括五言、七言和杂言、四言)、绝句、律诗等在唐朝都已发展成熟,出现了大批优秀作品。

    楚辞体也有人写作,有些诗孕育着“词”的体裁。 五、艺术成就辉煌。

    唐诗创造了很多完美的艺术手法,而且形成了众多的风格流派。如百花盛开,异彩纷呈。

    ----------------------------------------------------------------------(一)唐诗: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格律诗或古体诗,如《诗经》、《楚词》等;另一类是格律诗,在一首诗中,每句用字的平仄和韵脚,三、四两句和五、六两句应该分别对仗。

    唐帝国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文化的繁荣。国内各民族的融合,日趋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各阶级各阶层的生活变得丰富复杂,为诗词创作提供了多种多机关报养料和素材。

    唐帝国制定和执行的科举选拔人才的制度以诗赋主要内容,这种机制也直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 唐诗的特点:唐诗从形式上讲究调声、隶事和内容上沿袭宫体,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旋律,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英雄气概或儿女情长。

    (二)宋词:是诗经及魏乐府之蜕变和唐代近体诗不断发展的结果。词和诗的最大区别就是,诗为整齐的五、七言(齐言),而词则长短句(杂言),依照乐曲的节拍而填制长短句的“词”。

    “词”就这样产生的。宋词的成熟繁荣时期,则是词创作的最高峰,数量质量都达到了巅峰时期。

    宋词得到整个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普遍认同和喜爱。词已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沃土之中,得到空前的发展,成为一个历史时期文学样式的代表。

    宋词的特点:它是一种既能合乐而唱又能讲求格律的新体诗。它包括有燕乐、民歌、近体诗格律三要素,具有高度音乐性、韵律美和浓郁的生活拨气息的文学新形式。

    词与诗有着密切的联系,词分豪放、婉约两大流派。

    6. 怎样评价唐代诗歌

    .唐诗是唐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

    唐代遗留下来的诗歌将近五万首,比西周到南北朝遗留下的诗篇数目多出两三倍以上,其中著名诗人人数也大大超过了战国到南北朝所有著名诗人的总和。 唐代诗歌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①初唐诗坛的佼佼者是陈子昂。唐朝建立之初,占据诗坛的依然是南朝那种轻浮绮靡的宫体诗,直至唐高宗年间,生活遭遇、思想感情与宫廷诗人不同的陈子昂,力排梁陈“逶颓靡”的诗风,以复古为号召,主张作诗要有“风骨”,他创作的《登幽州台歌》对唐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②盛唐时期是一个诗星璀璨的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诗坛上名家辈出,流派众多,诗体大备。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描写了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虽然有时流露出佛老消极思想和政治上失意的情绪,但在艺术上却很有成就。

    他们的诗使晋宋以来形成的田园、山水诗更加丰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此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初中已学过的王维诗的特点。

    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人的诗既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也反映了边塞军人无畏的气概、乐观的精神、思乡的情怀和将士苦乐的差异等,为唐诗增添了新鲜壮丽的色彩。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当属李白、杜甫。

    李白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向往光明,追求自由;他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千古绝唱。

    教师还可向学生朗诵李白的《赠孟浩然》,体会李白诗的风格。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时代,一生贫困失意,颠沛流离,因而他的诗揭露了统治阶级政治昏庸、生活腐朽,反映了下层人民在战乱前后的悲惨境遇,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怀。他的诗风深沉浓郁,跌宕有致;语言上的功力非常深厚,“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这种“毫发无遗憾”的严肃创作精神,使他成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突出的作品有《三吏》《三别》等。 ③安史之乱后,唐朝元气大伤,原来潜伏着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完全取代了那种昂扬乐观的情调,在中唐时期成为主流。

    中唐诗人白居易等继承杜甫的传统,进一步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掀起新乐府运动,倡导诗歌沿着“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现实主义方向发展,在艺术上追求浅显平易的诗风。白居易的讽喻诗《新乐府》50首等就是这类诗的代表。

    ④进入晚唐时期,封建统治岌岌可危,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国势的衰微,诗歌的风貌又为之一变。

    杜牧和李商隐是活跃于晚唐前期的两位成就较高的诗人。杜牧主张在文学创作上“以意为主”,反对单纯追求“文采辞句”,现实性较强。

    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但一直关心政治,咏史诗在其诗中占的比重较大。这两位诗人的咏史诗都反映了走向衰落的唐朝现实,但也都流露出个人失意的颓丧情绪。

    在艺术上,杜牧追求“高绝”,不满“奇丽”;李商隐则形成深情婉曲、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为我国古典诗歌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7. 唐诗300首点评

    在李商隐的众多诗作中,成就最高,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推他的七律。

    七律这种体裁,在杜甫手里才走向成熟。可以说,杜甫提高了七律的地位,使之成为可以和同属近体诗的绝句,五律等平起平坐的诗体。

    杜甫以后,则是李商隐的七律最能得老杜的神髓,而又具有自家面目。本文拟对李商隐七律三个突出的特点进行说明。

    一,意象的错综 李商隐的七律,在意象的使用上,确比前人进了一步。像叶嘉莹先生指出的:“至于义山,这才真的是一位意象化的大师。

    ……而义山诗中之意象则是‘缘情造物’,在义山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作者对于意象的有心制造和安排。有时在义山诗中所表现的就是一片错综繁复的缤纷的意象,……其意象之所取材,也就特别偏爱于某些带着恍惚迷离之色彩的非现实之事物,因为唯有这些非现实之事物,才能够表现出他的哀伤幽眇的情思。”

    (叶嘉莹《从比较现代的观点看几首中国旧诗》)这既是李商隐七律“沈博绝丽”(朱鹤龄语)的原因,另一方面,也使之晦涩难解。以致元好问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论诗三十首》)的感叹。

    王士祯《论诗绝句》也说:“獭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解人难。”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都抓住了义山诗意象错综的特点。

    其实李商隐很多诗,虽然不好懂,但是写的很美,艺术价值很高。比如《锦瑟》,我们虽然不知道它的具体所指,但确实是一首可作为义山代表作的好诗。

    它传达了义山对一生感情方面的思考和感受,能引起读者鲜明的印象,使之受到深刻的感动。换句话说,就是具有强烈的感发作用。

    我们下面就以《无题》为例说明李商隐七律意象错综这个特点。以《无题》为题的七律共七首——“昨夜星辰昨夜风”,“来是空言去绝踪”,“飒飒东风细雨来”,“相见时难别亦难”,“凤尾香罗薄几重”,“重帷深下莫愁堂”,“万里风波一叶舟”。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万里风波一叶舟”,其他六首都入选《唐诗三百首》,可证《无题》七律确实脍炙人口,艺术价值很高。“万里风波一叶舟”,此首冯浩认为系失题。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从题材风格来看,冯浩的说法是对的。因为其他几首无题诗不管有无寄托,至少字面上都是写爱情,“万里风波一叶舟”却是怀古思乡,风格也比较明快,不象其他无题诗意象那么错综繁复,意境那么含蓄飘渺。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首诗相对来说比较好懂,手法比较写实。诗人刻画了一个典型场景,开篇就交代了时空:时间是“昨夜星辰昨夜风”,空间是“画楼西畔桂堂东”。

    用了句中自对的手法,写得很美。清人黄仲则受到这两句影响,写出了名句:“如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绮怀》)3,4句写相思,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是篇中警句。彩凤,灵犀皆为现实中未有之物,正是缘情造物。

    不过因为是明喻,叙述之际,尚有理念可寻,不至于晦涩难解。5,6句写聚会的欢乐,著一“暖”字,“红”字,境界全出。

    7,8句写离别的伤感。全诗用工笔刻画,细腻感人。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

    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这两首无题诗是连在一起的。字面写的是与女子的邂逅相遇,别后相思。

    因为意象错综繁复,色彩恍惚迷离,一般认为是有寄托之作。但寄托者究竟何事,就不那么能确指了。

    何焯认为第二首“直露(自伤不遇)本意”,比较切合实际。可以说是作者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

    细味这两首诗,可见李商隐偏爱写精美幽雅的事物:“凤尾香罗”,“碧文圆顶”,“金烬”,“石榴”,“菱枝”,“桂叶”等,这些意象都从侧面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美貌高雅,并用这些事物的华美映衬出人物的寂寞无聊。笔触深细精致:“碧文圆顶”是“深缝”,“重帏”是“深下”,这样就从心理上和读者拉开了距离,以这距离产生一种美感。

    “清宵”是“细细长”,正是“不眠知夕永”。“羞难掩”,“语未通”都是以工笔写人物情态。

    “寂寥”,“消息”,“惆怅”,“清狂”等词在形音义方面增加了诗的美感。盛唐七律多从大处落笔,意象密度不大,转折不多,一般来说景语情语有明显的分别。

    中唐七律虽道得人心中事,多数却嫌格调凡近。李商隐七律喜从小处刻画,以情造物,意象纷至沓来,应接不暇,而意境曲折深远,不流于小巧,不但句秀,而且骨秀神秀。

    这正是李商隐善于学习老杜,遗貌取神的结果。也是写作技巧自觉性的演进。

    另外,李商隐似是掌握了语言的炼金术,且不说非现实之事物,即便是现实中司空见惯的事物,在他笔下也具有了恍惚迷离的异彩。这正是大师的标志: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在客观世界以外,创造出一个独立的诗的世界。

    二,章法的变化 诗有字法句法章法,章法相对于字法句法,是更高层次的要求。所谓字法,一般就是指炼字,怎样选择更富。

    8. 用几句话概括李白的一生,最好是诗句

    so easy ,去听图大的《长安李白》

    长安李白

    曲:河图 唱:河图

    一袭白衫鎏金鞍 那年你仗剑去长安

    水墨策马映青山 就映了盛唐一千年

    信手捏来清风颜 弹剑飞渡了桃花源

    你说得意须尽欢 待沾酒长歌绘人间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十五岁能赋相如 剑术自通达

    出蜀道又游华夏 五陵除恶霸

    夜宿金陵访古刹 笑饮青盏花

    三十万两挥手洒 明朝又天涯

    待到失意书进酒 杯酒窥天下

    自当乘云沐彩霞 不负此年华

    功成天明拂衣去 四海随意家

    谁能长剑挑尽人间知冷暖

    纸扇墨客回眸间随口的唐诗传了千年

    谁能只手书了唐半世风烟

    看流云任时间唱不完这清弦

    一袭白衫鎏金鞍 那年你愤世出长安

    到了洛阳赏牡丹 得知己千杯不停盏

    朝如青丝莫等闲 叹骨中侠气自一篇

    安能事权贵谗言 使我负气不开颜

    五岁诵六甲 十岁观百家

    十五岁能赋相如 剑术自通达

    出蜀道又游华夏 五陵除恶霸

    夜宿金陵访古刹 笑饮青盏花

    三十万两挥手洒 明朝又天涯

    待到失意书进酒 杯酒窥天下

    自当乘云沐彩霞 不负此年华

    功成天明拂衣去 四海随意家

    滚滚长江淘尽盛唐诗千篇

    多少丹青化长卷颂你在浩浩千古之间

    冥冥青天映你逍遥饮花前

    任青史轮番转唱不完这清弦

    谁能长剑挑尽人间知冷暖 【钟鼓馔玉不足贵】

    纸扇墨客回眸间随口的唐诗传了千年【 但愿长醉不复醒】

    谁能只手书了唐半世风烟 【古来圣贤皆寂寞】

    看流云任时间【惟有饮者留其名】

    唱不完这清弦 【陈王昔时宴平乐】

    滚滚长江淘尽盛唐诗千篇 【斗酒十千恣欢虐】

    多少丹青化长卷颂你在浩浩千古之间 【主人何为言少钱,尽须沽取对君酌】

    冥冥青天映你逍遥饮花前 【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酒】

    任青史轮番转唱不完这清弦【与尔同消万古愁】 ——李白【将进酒】

    唐诗最高评价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