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语文古诗词赏析

    琵琶行 白居易

    【评析】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

    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

    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

    这种回荡曲

    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先是“未成曲调”之“有

    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

    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

    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然而,时光流水,“暮去朝来颜

    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

    这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

    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

    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

    诗韵明快,步步映

    衬,处处点缀。

    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

    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

    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

    语言铿锵,设喻形象。

    “如急雨”、“如私语”、

    “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

    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

    境。

    [赏析]

    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得罪权贵,遭谗被贬为江州司马,满怀抑郁,无处宣泄。

    于次年秋天送客湓浦口之际,借描写琵琶女的不幸身世,抒发了诗人对自身遭际的无限感伤和对黑暗政治的强烈愤慨。

    这首诗叙事曲折,篇幅宏大。

    与诗人的另一长篇巨制《长恨歌》一样,同为传世不朽之作。

    白居易死后,唐宣宗李忱曾写诗悼念他,其中就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之句,可见当时就流传极广。

    这首诗可分为三段。

    开头军“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为第一段,描写与琵琶女的偶然相遇,及其弹奏琵琶的精湛技艺。

    诗人送客江头,秋风萧瑟,一片凄凉。

    宾主话别,醉不成欢,实是借酒浇愁愁更愁。

    此时此刻,忽闻有琵琶弹奏声隐约传来,宾主不约而同地被吸引过去。

    作品由描写朋友话别到引出琵琶声及弹奏琵琶的倡女,转接之间极其自然巧妙。

    同时也从侧面渲染出弹琵琶者演技非同小可。

    接下来描写艺人的出场,先是“琵琶声停欲语迟”,“迟”字显示出琵琶艺人犹疑不决,似有隐衷,复又“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后一句描写女子羞答答的样子极传神巧妙,艺人的性别也不言自明。

    同时又预示着这是个饱经风霜,深受磨难的不幸艺人。

    果然,在调弦定音后,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弦声低沉,似乎弹者有意掩藏、压抑内心的情感。

    每根弦都发出低沉忧郁的声音,每一声都寄寓着无限的哀思。

    这就为后面描述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做好了铺垫。

    作品从写琵琶女的试弹动作开始,一步步将读者引入乐曲传达的情境中去。

    她的演技是精湛神妙的,诗人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两句描绘其娴熟精到。

    因为训练有素,虽是信手弹来,却无不合乎节拍,弹技可谓达到炉火纯青之境。

    作品接下来运用复杂而又连贯、贴切而又优美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琵琶声的美妙,节奏快慢转换的变化。

    嘈嘈急雨,切切私语,珠落玉盘,莺语花底,泉流冰下,这一连串精妙绝伦的比喻仿佛使读者亲耳听到了琵琶的声音。

    这是多么出色的描写!至于乐声低缓停歇如冰泉冷涩,进入高潮若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及曲终收拨时的声如裂帛,无不是新颖贴切的比喻,其中“大珠小珠落玉盘”不仅使人想见其声之清脆,进而还会产生乐声如珠玉般圆润的感觉。

    最后作品用。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描写了乐曲的动人效果,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陶醉在琵琶弹奏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中。

    从“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至“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是第二段,写琵琶女自诉其辛酸的往事和眼下的不幸遭遇。

    从她的诉说来看,她本是个色艺俱佳的艺人。

    当其年轻时节,五陵年少,富贵公于争相馈赠缠头之费。

    那个时候,头戴钿头银篦,歌舞时用手击节,上身相应颤动,首饰或竟堕地而碎;或穿红艳如血之罗裙,日日与少年宴饮笑谑,不觉酒翻而裙污,这些都从未感到过可惜。

    春花秋月,良辰美景,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过去了,然而荣华易失,容颜易衰,一个年老色衰的艺人再也没有人靠近了,她象一只被人用坏的玩具一样被那些富贵子弟们所抛弃。

    “门前冷落鞍马稀”正是封建时代包括琵琶女在内的许多歌舞艺人晚年的形象写照。

    因此她不得不落得“老大嫁作商人妇”,把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商人身上。

    然而,一个不再具有花容月貌的老艺人岂能拴住重利轻情的商人之心?于是“商人重利轻别离”,男人离家经商,妇人独守空闺,又成了她们这类人必然的结局。

    她原想嫁人找个归宿,借以慰藉自己心灵的愿望又一次落空了。

    诗人以“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结束了琵琶女的倾诉。

    日有所思,则夜有所梦,所谓“忽梦”实非偶然, “梦啼”也是白日情感的再现,回忆辛酸的往事和面对眼下的痛苦遭遇,她不由得老泪纵横,脂粉合流,成了一个泪人儿。

    作者在《序》中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请意。”作品的最后一段即是由歌女的沦落,联想到自己的届遭贬官。

    诗人和歌女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都身怀绝技,各有非凡的才华,却又同样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受到封建制度的遗弃和扼杀。

    作品强烈倾诉了作者对自己不幸贬官、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

    其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联融议论于叙事之中,所含的哲理意蕴,耐人寻味,千百年来,一直被广为传诵。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以杜鹃啼血和哀猿悲叫两个意象的描写,因景生情,较好地描绘出诗人羁旅在外而想念家乡的心情。

    下文更用苦酒独酌,呕哑嘲哳之山歌村笛上承“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极力渲染谪居浔阳的痛苦与不幸,同时也与歌女的琵琶仙乐作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以琵琶女的二次演奏,诗人泪湿青衫作结。

    所谓“满座重闻皆掩泣”,描绘音乐效果之动人,是上承第二段中对琵琶演奏的细致描写,而“江州司马青衫湿”,以作者泣泪最多上承“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描写,由歌女的不幸,痛感自己的被贬,推己及人,既为琵琶女的不幸身世而泣,也为自己的壮志难申而哭。

    宋人洪迈说: “白乐天《琵琶行》一篇,读者但羡其风姿,敬其词章。

    至形于乐府,咏歌之不足,遂以为真为长安故倡所作。

    ……乐天之意,直欲抒写天涯沦落之恨耳。”这段话固然点明了诗的主题。

    但就全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而论,此诗也表现了作者对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女艺人的真挚同情。

    她有可悲的不幸命运,诗人则被贬出官,社会地位虽不同,但在身怀才艺而不被重用,以至沦落天涯,这一点上是相通的。

    因此,作者将“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唐宋诗醇》卷二十二)。

    全诗对琵琶女的出色演奏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她的不幸遭遇激起了诗人强烈的共鸣;同时诗人悲苦的贬谪生活,也深深打动了女艺人的心。

    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因此很容易互相同情、怜惜,产生感情的交流。

    诗人正是用饱蘸着丰富感情韵笔触,来叙述故事,描绘场景,刻画人物,才成功地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自己这两个鲜明的艺术形象。

    尤其是对琵琶女的描写极其出色。

    她早年春风得意,中年门前冷落,晚年独守空闺,其不幸遭遇极富典型性;然而诗人所塑造的这个艺术形象又确实是“这一个”,她青春年少时的美丽、她的多才多艺,她悲惨的身世以及“犹抱琵琶半遮面”时的羞愧、哀怨都是他人所无法替代的,这个形象体现了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从作品的结构看,此诗所叙述的故事并不复杂,但由于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情节安排得波澜起伏、错落有致;材料剪裁,详略得当。

    对两次琵琶演奏的描写,第一次大笔泼墨,第二次惜墨如金,前为实写,后为虚写,二者都取得了惊人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方面,诗语朴素通俗,、流畅自然,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

    《唐宋诗醇》称这首诗“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其意微而显,其音哀以思,其辞离已则”,与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同为千秋绝调”。

    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并不是偶然的。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