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的语文学习应注意些什么
一、语文需改变观念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可以全面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也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什么是语文?语文即语言和文学.并不是认得几个字就学好了语文.如何学好语文是一个老话题了,人人都能说出一大套来.我这里首先要谈的是学好语文必须改变观念:大部分人认为中国人学语文太容易了,谁学不好自己的母语呢?还有人则认为语文难学,见效太慢.认为难学者当然学不好语文,认为易学者是否就能学好语文呢,我看未必.因为在我所接触到各类人群中,读错字音,写错字形,说错词义,弄错文学常识的文化现象可谓数不胜数.可见不少人并没有真正学好语文.究其原因,还是对语文这门学科认识不足,观念上存在偏差,语文这门学科实际上既不难学也不容易学,此所谓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怎样才能“会”呢?一句话,掌握科学 的学习方法.有了好的方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自然而然能将语文学好.
二、学好语文要抓好课堂和基础
(一)抓住每一堂课
语文知识的获得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课堂.语文老师深入浅出的分析,抑扬顿挫的朗读,循循善诱的讲解,无不引导我们去感悟语文.同时语文课本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出自古今中外文学名家之手,我们上课时实际上是在语文老师的引导下去结识这些文学名家.
如何上好每一堂语文课呢?简言之要做到四动:动耳、动脑、动口、动手.
动耳:即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看戏时不会看的看热闹,会看的看门道.上课时也要能听出门道,要抓住要点和重点,要跟着老师的讲课思路走.
动手:上课时要边听边记,画出课文的重点词句和疑点,记下老师补充的与课文相关的知识点,以便使听课过程系统化和以后的复习.
动脑:即上课时要高度投入,充分调动思维,多思考、多分析、多设疑、多问一问为什么?达到专心致志的程度.
动口:就是敢于举手发言.举手发言是与动脑密切相关的,举手之前你已动脑思考了.举手发言益处多多,它使你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能锻炼你的思维、胆识和口才.
如何上好课,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效率,关键在于思考.我们要用心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考”对于学习是多么的重要.
(二)抓牢双基
双基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语文基础知识涉及的范围很广,可谓包罗万象,按照高考考纲上规定:主要是字的读音、字形、词义、成语运用,语法修辞,文学文化常识等.
扩大语文基础知识除了课堂、课本外,课外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来源,怎样扩大知识面,下文另有介绍.这里专门谈谈我们应持什么态度.对待语基,我们应“处处留心,时时在意”,比如“汨”和“汩”二字,粗心者则会混肴,还有不少人读错写错一些常见字也是粗心造成的.学习语基不能“不求甚解”,遇到生字生词应随时查看工具书或向他人请教,不可走马观花.
语文基本技能主要是“听、说、读、写”几个方面的能力.这里着重谈一谈“读”和“写”.
“说”,即说话,要说普通话,闲谈、读书、回答问题都应讲普通话.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普通话将更显示其重要性.
“写”,指写字和写文章.
写字,应写规范字,书写字体端正、美观大方.我们每个同学都趁着年轻时利用睡前饭后练好钢笔字,有条件的和有兴趣的同学最好练一练毛笔字.俗话说“人是衣裳马是鞍”,字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人的外衣.怎样练好钢笔字呢,很简单,选择你喜欢的字体,买一本字贴.每天临写一两页,坚持一年半载即可.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不仅能使你在高考中取得高分,更会使你终身受益.
会写文章,是每一个中学生都应具有的能力.怎样写各种体裁的文章,主要了解一些常用文体的常识和特点.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不仅各有特点,而且对语言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怎样写好文章,则不是一日之功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好文章,你得有东西可写,这就要像古人所说的去“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留心身边的人和事,观察世态万象,也就是说要有素材,同时要掌握一些词语、名言警句、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设想一下,如果一篇文章,既无成语,也无名言警句,既未运用修辞手法也不讲究写作技巧,那肯定不能算好文章,要写好作文,首先是立意和语言,其次才是结构.人们常说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是强调写诗要重意境.同样写文章也要注重一个“意”字.
三、学好语文重在“三多”
(一)多积累
语文知识可谓浩瀚无边,这就要我们不断地积累,集腋成裘.那么怎样积累呢?
多记忆,像成语典故,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等要靠平时记忆.“胡服骑射”、“庄周梦蝶”“《诗经》四始”“《春秋》三传”“五岳”“花中四君子”“三元及第”、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四大吝啬鬼形象,中国民间故事中四大传说,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等知识,在平常学习过程中要及时记忆.
多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背诵一些古今中外的名家诗文,是提高语文水平的极好方法,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正是这个道理,诗圣杜甫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宗师也得益其书读得多,背得多.我们除了必须完成课本中要求背诵的诗文,还应主动地去背诵课外的诗文.
勤作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作笔记是帮助记忆积累知识好方法.平常读书看报、看电视与人交谈,碰到一些有关文学、文化常识方面的知识和好的词句、对联谚语、名言警句什么的,应随时记录下来,这样日积月累,你的语文知识自然会丰富起来.要做到不动笔头不读书.明代文学家张溥的书斋叫“七录斋”,是说他每读一篇诗文都要抄录七次,边抄边记,撕毁再抄,至少抄七遍,直至烂熟于心.
另外,也可作一些知识卡片,或用电脑建立个人知识库等方法.
(二)多读课外书
人们常说“语文的功夫在课外”,就是说学习语文仅靠课本还远远不够,这就要去广泛阅读,多方汲取.
广泛阅读课外书可以扩大我们的视野,拓宽我们的思路,丰富和提高我们的思想,那么读哪些书怎样去读呢?
我们首先应该把目光投向中外名著之上,如古典小说四大名著,英国的莎士比亚、法国的巴尔扎克、俄罗斯的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其次历届诺贝尔文学获得者的作品,诗经、《论语》、《孟子》、《庄子》等诸子百家散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元杂剧也应该去广泛涉猎.再次一些名人传记也值得一读,因为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名人们是怎样奋斗的是怎样同命运抗争的,从而领悟到人生之真谛.另外当代文学可以选读一些“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顺便说一下,武打小说也不是不能读,像金庸、梁羽生的作品是值得一读的,而大部分武打小说文字粗俗、品味低俗、思想庸俗,看这样的书,既浪费了宝贵的时光,语文水平也得不到提高,还是不看为好.
学海无涯,书海无边.这么多的书怎样读呢?可采用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之法.
泛读,就是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法.这样做是因为一个人有时间有限,精力有限,要博览群书,杂采众家,只有如此,而实际上有些问题随着书读得多了,也会迎忍而解的.泛读,就是解决“面”的问题,面越广越好,书读得越多越好.
精读,就是认真研读.因为仅靠泛读,语文水平不会多大的提高.精读既可精细到字词、修辞,也可从篇章结构入手.有人读《红楼梦》能读二三十遍,甚至可倒背如流.为什么红学家从《红楼梦》中可以学到文学、建筑、医学、烹饪等知识,这就是精读的效果.
另外看报刊杂志,看电视新闻,也是一项很有益的课外阅读,它可以使我们接触社会,接触生活,也接触了文学.
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可谓至关重要.首先使基础知识更加扎实,其次是理解能力的增强,第三是写作水平得到了提高,最后就是通过大量阅读我们
的眼界更开阔了,看问题的方法、对事物的见解便有了独到之处.
(三)多练笔
语文水平究竟如何,一篇文章便可得知.所以近几年高考试卷加大了作文分的比重.要写好文章不是一日之功,仅记住一些程式化的东西是写不出好文章的,我们要养成勤动笔的好习惯.
多写日记,每天一则,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也不必事事详尽,只要记下那最具概括性的想法,最难忘的事件,甚至一句话、一个词.这样长期以往,日积月累,你的素材便会越积越丰富,你的文笔便会越练越流畅.
多作读书笔记,我们在看书读报之时每每有所感悟,深受启迪.这时可将看书的感受述诸文字.这样做既锻炼了自己的思维,也提高了自己的作文水平.
多写一些自由命题的作文,我们在课堂上写作文大都是按照老师要求作文,有些题目有时使我们感到无话可写,因为自己对题目涉及的内容一无所知,当然无从下笔.所以我们在平时可以多写一些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文章,心有所思之际灵机一动之时,有感而发,欣然动笔,往往能写出感情真挚的好文章.
多写一些文艺性作品.要想使自己的作文水平上一个台阶,我们就要多参加作文竞赛或向报刊杂志投稿.各类体裁的文章都应有所涉及,童话、故事、小说、散文、杂文、评论、诗歌等,我们都试着写一写,虽然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作家,只有写得多了,才会才思如泉涌,才会达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境界.
总之,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细心的过程,讲究的是日积月累、无捷径可走,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勤奋刻苦,持之以恒,才能学好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