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关于诗词格律

    古代四声

    汉语声调有四声,从早期的诗歌来看,四声的概念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一个模糊的意识,比如诗经的押韵就以平声为主,在南朝之前的诗歌也有很多在押运上面着重押平声韵的。

    足以说明,早期的一些人已经开始注意不同声韵交错形成的韵律感效果。

    而到了南朝,周颐所著的《四声切韵》就已经明确提出了上去平入四声。

    后来沈约又提出了“八病”,强调了四声之间的搭配关系。

    从此开始形成了一种注重格律的诗体,就是永明体,以下就是一个相关的故事。

    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

    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

    那么什么是入声呢?就是发音短促,喉咙给阻塞了一下。

    一类是以塞音t,p,k收尾,另一类是以喉塞音?收尾。

    在闽南语和粤语中,还完整地保留着这四种入声,在吴语中则都退化成了较不明显的?收尾了。

    以t,p,k收尾的入声,并不真地发出t,p,k音。

    塞音在发音时要先把喉咙阻塞一下,然后再送气爆破出声。

    在入声中,只有阻塞,没有送气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

    比如英文的stop,美式英语在发这个词时,并不真地发出p音,而只是合一下嘴就完了,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说是一种入声(此举例有误,英语不论英音美音,读stop时是要发出爆破音P的,不过有例外:其后紧跟一个辅音开头的单词的话,为了连读的需要,P将只做嘴型不发音)。

    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

    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

    比如“乙、亿、邑”,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在普通话读来毫无差别(用闽南语来读,则分得清清楚楚,分别读做ik,it,ip)。

    入声的消失也导致了古、今音声调的不同。

    一部分古入声字变成了现在的上、去声字,还属于仄声,我们可以不管;但是另有一部分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却变成了平声字(阴平或阳平),这就值得我们注意了。

    前面“天子万福”的“福”字就是这种情况。

    现代四声

    既普通话四声。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这是在1955年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确定的。

    由于普通话不存在入声的发音,导致了入声的消失,所以现代的四声是没有入声的。

    现代四声和古代四声的大致对应关系为:

    一声(阴平)

    二声(阳平)

    三声(上声)

    四声(去声)

    由现代四声写的诗歌叫做新韵诗歌,由古代四声写的诗歌叫做古韵诗歌。

    由于在把入声字分类时把一部分的入声归入了平声,所以对一些现在用古韵写诗的人和音韵学研究者,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关于诗词格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