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一生重要经历和每一个经历的代表诗作
1、漫游时期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 “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 失败。
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 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2、长安时期天宝五 载至十四载,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
六载曾 应试“制举”;十载献“大礼赋”三篇得玄宗赏识,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
直到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 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 国忧民的诗人。
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 《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 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
3、流亡时期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 安史之乱最盛。
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 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
不久因房案直谏忤旨,几近一死。
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
758年5月,外贬 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
此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 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
4、漂泊西南时期肃宗上元元年(760)至 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
760年春,他在 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
其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
765 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
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 州。
768年出峡,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达岳阳。
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无 定所。
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
770年冬,杜 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
逝世前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 怀》,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之句,仍以国家灾难为念。
这11年,他写 诗1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诗的七分之五强。
多是绝句 和律诗,也有长篇排律。
名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秋兴八首》、《登高》、《又呈吴郎》等。
扩展资料: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甫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诗圣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