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关于伯牙绝弦的故事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琴声。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长江,黄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长江黄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

    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扩展资料:

    历代史书资料关于俞伯牙的记载颇多,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所著的《列子·汤问》篇。

    列御寇在这篇文章中,不仅提到了俞伯牙的简介,还提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除此之外,荀子在《劝学篇》中,也提到了俞伯牙,书中写到“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科”。

    由此可见,俞伯牙的琴艺非常高超。

    话说,俞伯牙自幼聪慧灵敏,并且有着极高的音乐天赋。

    值得一提的是,俞伯牙的老师是当时名气颇大的琴师成连。

    和俞伯牙相比,史书对钟子期的简介少之又少。

    只知钟子期和俞伯牙一样,是楚国人。

    以今天的地名来说,钟子期是湖北汉阳人。

    相传,钟子期是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一位樵夫。

    俞伯牙与钟子期能遇见,得益于俞伯牙出使楚国一事。

    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开卷第一篇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在这篇小说中伯牙成了乐官俞伯牙,钟子期却成了汉阳的樵夫。

    上古的一小段百来字的典故此时完全变成了人物、地点、情节样样俱全的话本小说。

    《高山流水》和伯牙钟子期这一段千古佳话,之所以能在两千多年里广为流传。

    概因其包含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文化精神在这段佳话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明代朱权的《神奇秘谱》对此做了精当的诠释:“《高山》、《流水》二曲,本只 一曲。

    初志在 乎高山,言仁者乐 山之意。

    后志在乎 流水,言智者 乐水之意。”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流水》蕴涵天地之浩远、山水之灵韵,诚可谓中国古乐主题表现的最高境界。

    然而,伯牙的《高山流水》琴曲并没有流传于世。

    后人无从领略伯牙所弹之曲的绝妙之处。

    所以,后人虽不断传颂《高山流水》的故事,完全是“心向往之”,对音乐并无切身体会。

    因而这个佳话得以流传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伯牙与钟子期之间那种相知相交的知音之情。

    当知音已杳,伯牙毅然断弦绝音。

    人物介绍: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

    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

    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汉阳知县华某并立碑,“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1980年修复。

    墓为圆形,封土高1.5米,底径8米,环以石垣。

    碑高1.5米,宽0.7米,上刻“楚隐贤钟子期之墓”。

    1987年在墓前修建知音亭。

    钢筋混凝土结构,方形,四柱,歇山式顶,底周除正面外皆置栏杆。

    墓与亭坐北朝南,背山面湖。

    山上青松葱茏,山下芳草碧翠,湖面绿波粼粼,湖畔流水潺潺,凤鸣水声,宛若琴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伯牙绝弦

    关于伯牙绝弦的故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