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鸿雁》歌曲作者的思想感情—百度

    从结构看,前两节的观察点在家乡草原,表达的是主人公看到鸿雁离家南飞时的心情。

    后两节的观察点在南方(相对于内蒙的南方,不是地理意义的南方),表达的是主人公看到鸿雁北归返家时的心情。

    了解了歌词的结构安排,许多困惑就容易理解了。

    下面逐段顺一顺。

    第一节先写鸿雁飞翔的形象:成群的鸿雁长途飞行时确实排着队,或者排成“一”字,或者排成“人”字。

    “对对排成行”比较费解,可能是笔误。

    “一对”说的是一雌一雄,是一对夫妻。

    两只鸿雁怎么排成一行呢?那不是鸿雁的队形。

    况且在雁群里还有未成年的雁,怎么个排法?此处想说“队队排成行”吧?写的是大批鸿雁分成好几队在飞翔。

    主人公仰望天空,见到鸿雁一队又一队地高飞,便知道鸿雁要远行了。

    鸿雁为何要远行?接下来就写原因(环境):“江水长(不是秋天的特征,似乎应改为江水凉),秋草黄”。

    天要冷了,不适合鸿雁生存了,他们就拜拜了,去寻找适合他们生存的地方。

    最后写草原上的人们。

    他们知道冬天要到了,却不能成群结队地背井离乡,他们要留在北方的草原,应对冰天雪地的寒冬。

    此时仍然有人拉着马头琴,在秋风萧瑟的草原上,那琴声流露的淡淡忧伤人们听出来了,鸿雁也似乎听出来了。

    第二节先写鸿雁的去向:他们要飞向遥远的、温暖的南方,离开他们眷恋的芦苇荡。

    在这片芦苇荡里,他们曾经觅食、恋爱、嬉戏、歌唱、筑巢、养育后代,度过了多少难忘的日日夜夜!然而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告别家乡。

    这与主人公的命运何其相似!第二句写主人公对鸿雁的呼唤,有挽留之意。

    “心中是北方家乡",是说鸿雁虽然飞向南方,但他们知道南方不是他们的家乡,真正的家乡还是北方,他们还会回来的,回到这片芦苇荡。

    这一节写的是鸿雁,却表达出主人公即将远离家乡的不舍之情。

    第三节写主人公看到鸿雁北归,勾起自己思乡之情。

    主人公在南方工作,无意中看到一队队鸿雁飞向北方,对家乡的思念不禁油然而生,但是他却有家难回,就请鸿雁把他的思念带回家乡吧。

    想到家乡的春天到了,天气转暖了,他的耳边似乎又听到那熟悉的歌声和马头琴的乐曲。

    然而歌声是那么遥远,若有若无;琴声则游丝一般在他的心弦上微微颤动。

    第四节两句词之间似乎没什么联系,但从暗线去体会,就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线索是清晰的,水到渠成,过度自然。

    “鸿雁向苍天,太空有多遥远”,表面是忧虑鸿雁,实则是忧虑自己。

    自己志向高远,背井离乡闯天下,可是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太遥远了,有多少实现的可能呢?是留下还是回去,这是个问题。

    无论天空多么遥远,鸿雁都能飞回家。

    可是他呢,有家难回,有志难成,仰望苍天,忧从中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几个命运相同的哥们儿凑在一起,啥也不说,只管举杯痛饮——“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原蒙古民歌《鸿嘎鲁》是敬酒歌,后两句可能就是原歌词。

    词作者把思乡主题与敬酒主题结合起来,不但不牵强,反倒产生了奇妙的效果。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上亿人口远走他乡谋生活、求发展。

    《鸿雁》这首歌以其情真意切的歌词,起伏跌宕的旋律,苍凉的马头琴,一轻一重的四分之四鼓点,还有那飘渺的呼麦,表达出千千万万游子的心声。

    因此歌曲一出,迅速传遍全国,引起强烈的共鸣。

    许多歌手也喜欢这首歌。

    原唱是蒙古族歌手呼斯楞,其特点是质朴纯真,中规中矩,一丝不苟,嗓音如铜管乐器。

    韩磊的演唱激情澎湃,大气磅礴,个性十足。

    云飞演唱字正腔圆,嗓音丰厚洪亮,追求完美。

    沙宝亮演唱入情入境,细腻深情,如泣如诉,感染力很强。

    据资料介绍,《鸿嘎鲁》(鸿雁)最初的词曲作者是乌拉特西公旗莫日更庙活佛,创作年代是清乾隆55年(公元1790)。

    《鸿嘎鲁》曾经是乌拉特宴会歌曲的代表作。

    蒙语的“鸿”是 “白色”的意思,“鸿嘠鲁”是“白天鹅”,并不是鸿雁。

    它原本是一首传统的乌拉特敬酒歌曲。

    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由于翻译词义的演变,把“白天鹅”译成了“鸿雁”,歌词的大意也有所变化了,由敬酒歌曲变成了思乡歌曲。

    前几年,电视剧《东归英雄》将其作为片尾曲,由吕燕卫作词(应该是改写),额尔古纳乐队重新编曲,胡斯楞演唱,《鸿雁》的旋律才传遍大江南北:鸿雁天空上,队队排成行。

    江水凉,秋草黄,草原上琴声忧伤……

    《鸿雁》歌曲作者的思想感情—百度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