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诗词 > 诗词
  • 历史上水平最高的两首“问月”诗词都问了些什么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诗词画卷中,月亮始终是诗人不断吟咏的美好意象。

    其中的名篇佳作更是俯拾皆是,不胜枚举。

    这些诗词或描绘月亮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或感伤流离身世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但是,在这众多的诗词当中,以“问月”为内容的诗词并不多,纵观整个历史长河,选出两首最高水平的“问月”诗词,分别是李白的《把酒问月》和辛弃疾的《木兰花慢》。

    除此之外,有人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也归为“问月”之列,但仔细分析,其中“问月”的内容并不是主体,所以还不能作为“问月”之作。

    最为人熟知的“问月”作品就是李白的这首《把酒问月》了。

    把酒问月

    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唐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这首诗写诗人端着酒杯向月亮发问,从饮酒问月开始,以邀月临酒结束,反映了人类对宇宙的困惑不解。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诗人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问向月亮,当然不见月亮回答,所有的问题还得靠诗人自己感悟。

    诗人以纵横恣肆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描摹了孤高的明月形象,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全诗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于其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

    追答

    另一首是辛弃疾的《木兰花慢》。

    木兰花慢

    辛弃疾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飞镜无根谁系,嫦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

    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据说有一年的中秋,辛弃疾与客人对饮,通宵达旦。

    期间有客人说,过去人们写的诗词中,有写诗待月出的,可是没有送月归的。

    辛弃疾听后很感兴趣,说:“对于月亮,我早就有一大堆疑问,今天我就写一首词,采用屈原《天问》的体例,来问问月亮。”于是,一首具有重大自然科学价值的《木兰花慢》就诞生了。

    可能有些读者不太了解这首词,在这里我们把它翻译一下。

    今晚那么可爱的月亮啊,它向西移动,将去到遥远的什么地方?是否另外还有一个人间,在那边正好见到,月亮从东方升起。

    广阔天外,无边无际,浩荡的长风,将月儿送往茫茫深处。

    明镜一样的月亮高悬天空,是谁将它系住不坠?嫦娥老待在月宫里不出嫁,是谁留她在那里?

    据说月亮西沉后经过海底,可这问谁呢?真使人心神不定,令人发愁。

    真怕那长达万里的巨鲸横冲直撞,毁坏了月宫中的琼楼玉殿。

    月亮经过海底时,月中的金蟾它会游泳,可月中的玉兔怎么办呢?它可不会浮水呀!如果说月宫中的一切都平安无事,为何圆月又渐渐变成月牙了呢?

    你看,诗人的问题不少吧,问题的价值也相当高吧!辛弃疾的这首词别具一格,与前人写月的作品完全不同,表现了作者不断创新的精神。

    历史上水平最高的两首“问月”诗词都问了些什么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