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诗词翻译
第一首:
词上片写海潮欲来和正来之情状。
下片写潮过以后的情景。
“天水碧”,是一种浅青的染色。
首两句说钱塘江的秋水好像染成“天水碧”的颜色,指的是潮水未来,风平浪静的观感。
“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两句,写海潮咆哮着汹涌而来,好像是神龟背负的雪山,又好像是从梦中惊醒的蛰伏海底的巨龙,还好像是疾速的大风将海水吹得竖立起来一般。
词人接连用了几个生动的比喻,有声有色地将钱江大潮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排山例海的气势。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与枚乘《七发》中关于观潮一段的描写相比,虽铺采摛文不及,但是精炼则超过前者,下片写潮过风息,江上又是一番景象。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三句,分别描写远处、高处的景色。
远处的几点青山,虽然笼罩着淡淡的烟霭,却仍然青翠欲滴。
天边的红霞,仿佛是刚刚织好的绡纱,带着潮水喷激后的湿意;临近黄昏,白鸥上下翻飞,其侧则帆影矗立,说明鸥鸟逐船而飞。
……词人选择了一些典型的景物,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图景,使人赏心悦目,身临其境一般。
末句“隔江闻夜笛”,以静结动,以听觉的描写收束全词,与以前的视觉描写形成对照。
全词纯写景物,此时才点出景中有人,景中有我,是极有韵味。
隔江而能听到笛声,可见风平浪静,万籁俱寂。
写闻笛,其实仍是写钱塘江水,从时间上说,全词从白昼写到黄昏,又从黄昏写到夜间;从艺术境界上看,又是从极其喧闹写到极其安静,将“观涛”前后的全过程作了有声有色的描绘,使读者仿佛观看一部拍摄生动的影片,有特写的连缀,又有场景的高迅切换,令人不由不如临其境。
一样,因为词人又是一位画家,故能做到“以画为词”。
尤其是“隔江闻夜笛”一句,余韵无穷,似断犹连,与唐人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湘灵鼓瑟)(同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美学家宗白华称赞词人“能以空虚衬托实景,墨气所射,四表无穷”确实并非夸张。
第二首:
上片的四句写待月的心情,依换韵分两层。
“何须急管吹云暝,高寒滟滟开金饼”写人们等待月亮缓慢爬高时的情景。
起句作者通过描写“急管吹云暝”的幼稚举动,表现出人们盼月的急切心情。
妙在作者并非仅仅依赖“急管”这具体的东西来表达抽象复杂的心情,却在“急管吹云暝”之前冠上“何须”两字。
这样一来就使句意更深一层。
不单表现了人们的急切心情;又表现出月出人间的积极主动。
下句“高寒滟滟开金饼”具体细致地描写了月如何穿出云丛出现在高空。
此句化用苏舜钦《中秋新桥对月》诗:“云头滟滟开金饼。”“滟滟”,光摇动貌,写月的迷人姿态。
“金饼”既以金色形容了月光之明亮耀眼,又以饼的圆形点明是中秋满月。
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这是自劝与劝人勿辜负良辰美景的警语。
这句既高度赞美了中秋夜月,又为下片赏月铺垫。
下片写赏月,作者扣紧中秋月的特色,一句一个动人的月夜场景,从各个角度来刻画这令人难以忘怀的中秋月夜。
换头“桂花香雾冷”是半虚半实的双关语。
实者,桂花被月光笼罩着,加上秋夜湿露,看上去朦朦胧胧,若隐若现,桂花透过这“雾气”散发着阵阵幽香。
虚者,写月中桂。
联系上片的“高寒”很自然地会想到广寒宫的桂树、嫦娥、吴刚、桂子飘香等美丽的传说故事,仿佛感到月中之“桂花香雾冷”,令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下句“梧叶西风影”,则实写月光下明亮的夜景。
这句与上句同样没有出现“月光”字样,但却通过秋风中梧桐树枝叶的清影反衬月光的明亮。
没有月,那有影,不言月光而言树影便将月光的亮度具体可感地写出来了。
“西风”二字不只是再点秋季,更重要的是使这个景色变活了,因为有“西风”,能使“梧叶”发出响声,能使“影”动,还能使人仿佛感觉到凉意。
这一韵中的“桂花”、“冷”、“梧叶”、“西风”都是节候性强的词语,这就构成了秋月的特征性意境。
最后“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又换一个镜头,进一层写人在中秋之月的心境。
上片“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只不过从月明当赏而言,这里却是既赏情景。
“客醉”二字最引人深思。
第三首:
落墨于梅,其主旨却又不尽然在于咏梅。
李清照是最善于将深邃细腻、复杂难言的感情抒发寄寓于咏物的大家里手。
这首词就是通过对红梅形神的描绘咏叹而抒发自己酝藉而复杂的感情的。
上片写红梅初放时的情态和神韵。
一个“碎”字,写出了静中之动,有质感、有力度,使人仿佛看到了梅花破蕾乍放时令人销魂的一瞬。
抓住这个破字,已是“得此花之神”的第一笔;在探梅活动中,对所探得花形、花貌采取虚写,而对所探得的花“香”与花“意”却采取实写的手法,这正是“得此花之神”的第二笔。
因为梅花的色与貌终究是直观的、外在的美,是可以一目了然的,而它所酝藉的若续若断、沁人心脾的幽香与含而不露、韵味隽永的意蕴却是其深邃的内在美的流露。
词人用“几多”、“无限”这种非定指的表示数量和范围的词极言梅花的“香”与“意”,更把对它的内在美的描绘和赞颂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从而,由外及内,从形到神,层层深入地刻画了梅的形象。
下片写词人感时伤怀的愁情。
词人由探花、度花、见花而爱花,由爱花而自然转入赞花,而“赞”恰是一种包含着丰富强烈主观色彩的心理活动的直剖与外化。
“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二句中已蕴蓄饱和着词人对美好人生的热爱与追求之情,一想到明朝风起后花事的残落景象,便顿生惜花之情,自然就联想到自己也曾象乍放的红梅那样新鲜娇艳,但韶光易逝,红颜易改,人世间多少无情风也会摧毁美好的青春。
郁抑憔悴的词人从“春窗底”望去,那红梅开得正盛,由自己的青春流逝而想到梅花的命运,也会让流光带走红梅的青春韶华。
那么,还是抓紧大好春光,饮酒赏梅吧!于是又转愁闷为自宽自慰,自邀自乐:“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结句看似浅直,实则内涵却十分深邃含蓄,它饱含着词人对梅花命运的深沉忧虑,也深藏着人世沧桑之感。
这样含蓄的结句,更使全词的艺术形象收物我一体之妙。
追问
亲,尽管你写了很多,不过我要的是翻译,不是赏析你貌似弄错了。